智慧快遞櫃遭遇尷尬:使用者不買賬,快遞員變懶了?
[ 摘要 ]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主要企業設立智慧快件箱25萬組,箱遞率達到8.4%。另有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
作為快遞行業“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智慧快遞櫃市場正一路“狂飆突進”。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主要企業設立智慧快件箱25萬組,箱遞率達到8.4%。另有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
政策上持續加碼,資本也在加快湧入,智慧快遞櫃正由一二線城市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佈局。然而,與資本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智慧快遞櫃市場遭遇的使用者不理解不買賬、運營方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仍未解決。總體而言,智慧快遞櫃還是入不敷出,處於嚴重虧損狀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已走入十字路口。
2020年市場規模或達300億
國家郵政局10月17日釋出的《2018年9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前三季度,隨著基礎設施投入加大,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向服務質量競爭轉變。其中,快遞企業與第三方創新末端投遞形式,基本形成上門投遞、智慧箱投遞、平臺投遞等多元末端服務體系,主要企業設立智慧快件箱25萬組,箱遞率達到8.4%。
北京郵政綜合處理中心日前提供的資料顯示,北京市9800處網點已布放近萬組智慧快遞櫃,格口數達77萬個。
智慧快遞櫃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快遞市場的迅速擴大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援。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預計累計完成220.8億件,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在業內人士看來,高速增長的快遞包裹量,加之城市勞動力數量不足,完全依靠傳統的“快遞小哥”上門派送已經不太現實,智慧快遞櫃等智慧終端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小件快遞市場規模大,智慧快遞櫃瞄準行業‘最後100米’痛點,一方面簽收時間靈活、保障貨品安全,另一方面避免快遞員重複上門,提升投遞效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劍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鼓勵發展智慧快遞櫃的政策密集釋出。2018年“國辦一號文”首次明確智慧快遞櫃的公共屬性。今年5月起正式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鼓勵企業共享末端服務設施。
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方案,大力推動智慧快遞櫃等智慧終端建設。日前審議通過的《四川省郵政條例(修正案)》增加了“新建、改建、擴建城鎮居民住宅區,鼓勵建設單位配套設定智慧信報箱、智慧快件箱等智慧末端服務設施”內容。近日寧夏出臺的《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實施方案》,將智慧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提出加快智慧投遞設施在社群、高校、商務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服務需求集中區域的佈局,並將出臺智慧快件箱免費使用等相關補貼政策。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8-2023年中國智慧快遞櫃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2015年全國智慧快遞櫃市場規模為69億元,按照我國快遞業務不斷增長態勢,以及智慧快遞櫃的迅速發展,預計2018年智慧快遞櫃市場規模將達169億元。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達近300億元。
遭遇資本熱盈利難尷尬
上述《2018年9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快遞物流領域投融資規模超過1100億元,其中末端網路成為主要投資領域之一。
智慧快遞櫃作為快遞行業“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案,也引得各路資本競相湧入。2015年6月,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宣佈投資5億元成立豐巢科技。2016年10月,中集e棧、上海富友收件寶、江蘇雲櫃組成創贏聯盟,形成了以速遞易、豐巢和創贏聯盟為主的三巨頭格局。2017年7月,中國郵政集團與驛寶網路入股速遞易,中國郵政以50%股份控股速遞易,“國家隊”正式進入智慧快遞櫃行業。
2018年1月,豐巢科技獲得來自瑋榮發展、順豐投資、申通有限、福杉投資、普洛斯投資、鼎暉孚涵等投資的20.73億人民幣的戰略投資。2018年4月,菜鳥驛站智慧快遞櫃上市運營。2018年5月,申通快遞、韻達股份、圓通速遞和中通快遞等民營快遞公司宣佈向菜鳥供應鏈全資子公司浙江驛棧增資31.67億元。
然而,與資本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智慧快遞櫃目前還面臨客戶不買賬、市場難盈利等多重尷尬。“快遞員變懶了,家裡明明有人,卻直接扔到智慧快遞櫃。有時候連個通知都沒有,就直接發個簡訊。遇到工作忙,沒時間去取,還要面臨超期收費的問題。”家住北京豐臺區某小區的李先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李先生遇到的情況並非個例。事實上,由於智慧快遞櫃相關服務不標準,服務難以第一時間觸達使用者,已經引起使用者的質疑和投訴。近日針對“豐巢快遞櫃收費”問題,豐巢官方微博迴應表示,使用者取件時,可主動選擇“免費取件”或“掃碼打賞”進行取件,非強制性收費。
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智慧快遞櫃雖然較好解決了快遞員的效率問題,但是快遞員與客戶難以實現直接對接,客戶的各種訴求無法得到保障,特別是對於貨物的認定方面,例如生鮮,容易產生滯後效應。僅僅以簡訊通知方式,也容易被客戶忽略。“對於智慧快遞櫃超期收費,部分消費者並不理解,而且未得到貨主單位、電商企業更好的服務支援,也難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體驗感。此外,智慧快遞櫃與小區物業尚未完全建立好利潤分配機制,無益於產品的市場推廣。”
趙劍波則對記者表示,智慧快遞櫃的良性發展目前主要面臨三大障礙:一是市場認知障礙。智慧快遞櫃直接割裂了使用者與快遞員的聯絡,使用者和發件人接受智慧快遞櫃服務還需要一些時間。在整個快遞服務鏈條中,智慧快遞櫃需要打通的環節還存在阻塞,需要建立更廣範圍的接受度。
二是盈利模式障礙。從成本角度看,智慧快遞櫃存在裝置投入成本、物業租賃成本和運營維護成本。從收入角度看,收派件分成、廣告收入、社群O2O服務收入、使用者超時取件費用等,短期內難以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智慧快遞櫃商業模式的發展還處在市場培育期,多數公司還在“燒錢”,難以覆蓋公司鋪設網點的成本投入。
三是整體規劃障礙。目前智慧快遞櫃還處於跑馬圈地階段。快遞公司、電商、第三方服務等進入該業務領域的驅動力不同,例如快遞公司是為強化末端控制力,電商為了增加服務多樣性,有些第三方的目的居然是為了發展新型地產。各類經營主體之間存在業務和利益衝突。為了避免市場混亂,智慧快遞櫃市場的整體規劃和業務備案監管,就顯得十分重要。
需多方發力促良性發展
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物流末端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送貨上門是主流,但快遞櫃的市場潛力也不可小覷。未來應加大溝通協調力度,在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同時,儘快解決盈利模式問題。
對於智慧快遞櫃企業普遍面臨使用者“牴觸付費”難題,趙劍波建議,推廣增值服務。“在拓展生活類服務方面進行創新,僅僅依靠快遞的代收和代發,很難形成盈利能力。尤其到了市場成熟期,智慧快遞櫃初具規模,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入口之後,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智慧快遞櫃企業就會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談判能力。”
“市場的未來,最終取決於能否形成一個成本分擔、收益共享的機制。”快遞專家趙小敏認為,消費者和快遞員都不應作為快遞櫃費用的承擔者,而是應該由快遞企業通過提升快遞價格來“支付”這部分成本。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智慧快遞櫃最大的價值是其資料、流量價值,以及它作為一種物聯網終端來為供應鏈賦能的協同效應。智慧快遞櫃的贏利模式不能完全靠收費和廣告,而是從其資料、流量中掘金。
“智慧快遞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儘可能地保證效率、成本、體驗和資訊的互動,以及與終端最後幾百米儘快協調達成共識。”劉大成說。
“要進一步推進社群規劃。”趙劍波說,國家已經明確智慧快遞櫃作為公共服務設施的屬性,地方政府也是鼓勵“能布則布”,為了避免智慧快遞櫃投資、運營、交付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在社群管理過程中應儘量明確公共服務的排他原則。尤其智慧快遞櫃多是設定在人口稠密的社群,城市管理部門應採用備案制的方式避免市場混亂和惡性競爭現象出現。
趙劍波還建議進一步確立行業規範。“智慧快遞櫃行業從業者需要逐步探索出代管、租賃、維護、分成等各個環節的利益分享機制,維持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要著力避免像其他行業那樣,‘風口’過後,大量公共設施資源被閒制,最終造成大規模的社會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