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這門生意能有多大?「百科名醫」認為機會來自被使用者信任的“醫學品牌”
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在當下應該沒有人會懷疑。近年來 , 網際網路成為普通民眾獲取醫療資訊的重要渠道。 但不幸的是,大量健康知識內容多是莆田系的變相廣告,健康科普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成了謀財的工具。“魏則西事件”讓使用者對這類不客觀、不權威的“科普內容”的容忍達到極限。他們急需專業的科普內容來滿足日常所需。
與之相對應的是,市面上也陸續出現了一批生產科普內容的公司,包括從線上問診轉型醫學科普的有來醫生,基於線下患者宣教成立線上平臺的醫未科技,定位於醫療資訊中心的企鵝醫典,從醫生學術會議直播轉型健康科普視訊服務的大夫說,具有強個人IP屬性的崔玉濤,以及從給醫生做科普延伸至大眾科普的丁香園等。
36氪近期接觸到的 「 ofollow,noindex">百科名醫 」 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2010年成立之初便定位於醫學科普內容的製作與傳播平臺,發展到今天也完全以內容為中心。據悉,它目前是國家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專案唯一指定網站,並擁有“科普中國”品牌授權。 該公司去年獲得來自藍馳創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
據CEO朱夢楸介紹,與其它公司不同的是,百科名醫會“凌駕”於醫生之上,即 “負責整個內容的策劃和流程控制,再由專家配合輸出特定內容,以實現內容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 。 內容供給上,他表示,百科名醫同時以預防和治療為抓手,內容庫囊括各個疾病種類、治療方案、日常保健、中醫等各方面的內容, 目前的體量已達到百萬級。
他介紹到,一個基本製作思路是“將內容產品化”,即依據具體的場景需求將對應內容轉化成文字、視訊、插畫、語音、動漫等形式進行呈現 。“舉例來說,在痔瘡診斷時需要醫生進行‘指檢’,很難通過文字或語音描述表達清楚,真人演示又不太可能,插圖會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百科名醫的內容呈現(來自於來自於小程式蒲公英醫學百科)
朱夢楸表示,公司現已自建了逾70人的專業內容團隊,並與國內1萬多名三甲副高以上的臨床醫生達成合作,融合自身採編能力和醫生專業經驗,將艱澀醫療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的內容,最後分發至各大平臺,包括分類搜尋引擎、內容聚合平臺、各類垂直媒體、自媒體等,“幾乎實現了全網覆蓋”。36氪記者通過各大搜素引擎輸入某單一病種發現,首條內容均來自“百科名醫”。
另外,百科名醫也建立了自己的媒體傳播矩陣,包括H5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程式、今日頭條等。根據團隊給出的資料, 目前其H5站日均訪問量已經突破3800萬/日,視訊播放量14.6億次/年。
當然,由於健康科普的專業性,普通民眾很難辨識靠譜與否,從生產源頭處的“質控”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百科名醫的整個製作和輸出過程要經歷“三審三校”,即由團隊的醫學編輯和簽約醫生多次稽核通過後才最終出爐。
不過這也存在一個明顯問題,多環節、多質控點勢必會成為醫療內容擴充套件的束縛,要知道內容生產和校對是一件重人力的事,專業性強的醫學科普內容尤是如此,必須依靠PGC。為此,公司還自主研發了APGC(即AI+PGC)工具來輔助醫學編輯團隊及醫生專家,在優化流程的同時加強質量把控、降低人力成本。
據悉,該工具同時使用了NLP、深度學習、知識圖譜三項技術,訓練資料集來自於8年來累積的自產有標註資料,而非公開資料。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並獲得國家專利。
APGC工具(團隊提供)
至於盈利渠道, 朱夢楸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C端變現還未到最佳時期,因此公司目前以B端為主 。而這一邏輯成立的前提在於,目前各大內容平臺都在尋求專業的內容來體現自身權威和吸引流量。 據悉,公司近兩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突破600%,今年收入已達到數千萬元,實現初步盈利。
雖說B端付費能為公司持續造血,那科普內容所直接面向的C端使用者是否有挖掘的可能呢?在我看來,從內容到商業化還漫長而不確定:一方面,相較於社會辦醫、醫療創新等專案,內容創業在醫療領域內一直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便生產健康科普內容的公司並不少,內容也處於附屬地位。
對此,朱夢楸表示,“ 內容背後就是品牌,也就是說通過專業的內容會更能積累使用者信任,再轉向其它服務會有天然的優勢,容易形成商業閉環 。”他還表示,具體的擴張日程會等到其內容日覆蓋量突破6000萬後。
至於未來的發展路徑,朱夢楸表示會借鑑或對標美國的WebMD——在 內容供給基礎上融入健康管理服務 。資料顯示,WebMD於去年 28億美元“賣身”KKR, 創造了當時 全球網際網路醫療最大單筆交易 。 他認為,以目前中國的發病人口數量和醫療消費的總額計算,更何況中國醫學科普目前還是藍海市場(而WebMD面臨的是競爭紅海), 百科名醫的商業想象力至少是WebMD的五倍,也就是百億級 。
不過他也表示,“ 原創 醫學科普是件門檻很高的事,成為‘紅海’的時間會相對較久;而原創內容最高的壁壘在於時間成本,百科名醫通過8年的積累已獲得了先發優勢,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優勢’轉化為‘勝勢’ ”。
最後介紹一下團隊, CEO朱夢楸畢業於加拿大Acadia大學計算機系,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12年海外工作學習經歷和4年央企管理經歷;COO聶文濤曾任巧育兒聯合創始人/產品總監、尋醫問藥創新事業群產品總監、CNTV愛西柚高階產品經理、DivX中國運營負責人等 。 CTO趙鑫磊是知名計算機專家,曾擔任新浪網桌面產品部研發經理、阿里巴巴高階架構師、馬上消費金融CTO/聯合創始人、360藍信移動CTO/合夥人。 目前公司共有120餘人, 其中內容團隊佔60%,技術團隊佔30%。
公司現已正式啟動B輪融資,計劃融資1-2億元人民幣,用於人才引進和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