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非典型投資行業“跳槽”案例!美女IR:有點沮喪啊!
“來到投資機構,才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以前只是知道,現在切身感受到了。”小成(化名)經過了一個月的多輪面試,終於踏進了一家專業投資機構的大門,但IR這份工作似乎比她想象的要難一些。
“壓力好大啊,不知道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一位即將跳槽到投資機構做PR的90後小姑娘告訴投資界(ID:pedaily2012)。有人頂著壓力衝進來,有人選擇離開。“投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可能從我個人人生階段以及能力來看,做投後管理更適合我。”一位已經連續4個月待業的投資經理人說。
她們或許都是非典型案例,但身上共通的一點,是對投資行業本身價值的認同,並希望在這一領域通過努力來實現自我價值。
90後PR :待遇沒有想象的高
自打今年從二級市場跳到一級市場做“碼字員”,小編才發現,二級市場不好掙錢,一級市場日子更難熬。流動性的水龍頭一關,VC、PE們突然“糧草”不濟了。募資寒冬、退出難、納稅焦慮,2018年的一級市場愁雲密佈。
金融行業一直被稱為“金飯碗”,但其實薪水也沒有想象的高。你可能想不到一家國內知名的大型投資機構招聘的投資助理底薪只有6000,不是捨不得花錢,因為他們不惜花重金從國內某知名媒體挖來了高層領導。更殘酷的一個現實是,待遇先不談,進入這個行業是否搬得動磚才是最大難題。
“6點起床準備材料,白天開會工作,晚上10點還在公司加班”,這是一名普通投資經理的日常。一位剛剛跳槽到某小型PE機構做PR的90後談到新工作時充滿忐忑:“以前這家機構因為規模小沒有PR,進去之後可能要從頭做起,一個人可能要幹好幾個人的活,加班熬夜估計都是常事。”
此次跳槽之前,她曾在策劃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四五年的時間,因為感覺到達了職業瓶頸期,才決心換一份工作。也曾服務過投資機構,但對投資行業而言終究算是一個邊緣人。“進入投資機構你瞭解到的做的事情肯定會更貼近這個行業,在外面做的再多,也不如真的進入一家機構學習成長的快。”
不過,讓這位90後有點不滿的是,薪水待遇沒有達到理性的目標,甚至可能都不如她現在拿到的工資多。職業調整的原因有很多,尋找更高的待遇只是一個因素而已。
90後解釋說,我怕以後再跳就晚了。“如今有了幾年的工作經驗,正好可以到機構歷練一下,到了30歲以後,能力積累不夠,選擇未必有這麼多。”90後們到今年也已經28歲了,有人說25歲到35歲時職業的黃金成長期,這個階段的積累決定了未來職業的發展空間。
“我喜歡投資行業,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你可能比你的同齡人能看到更遠的東西,有可能是五年後,有可能是十年後。”90後表達了她對投資這個行業的理解和熱愛。“而且這家公司的ofollow,noindex">合夥人 很善於聽員工的看法,能願意接受普通員工意見的公司,我覺得就是一家好公司。”
美女IR:很沮喪,但只能做得更好
投資行業裡得IR大多都是美女,個個身材高挑相貌出眾,平時幹練職業,高跟鞋配西服短裙濃妝。剛剛換了新工作到一家知名PE機構做IR的小成完全符合上述標準。不過,小成也不完全是上述IR的範本模樣,從某些角度看,她像個“異類”。
小成曾從事過多年市場工作,跟機構客戶打交道,但大多數時候穿著休閒,平時工作見客戶黑T恤配短褲。海歸出身,本人性格直爽大方、聰明,給人的感覺是一位非常自信的職業女性。
但就在半個多月前換了新工作的小成卻說,她的自信受到打擊了。“我覺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好,你對資料的理解、對行業的理解都太少了,要不斷學習,過往的沉澱遠遠不夠。這讓我非常有挫敗感。”
在她看來,投資是一個你無法準備的行業。不懂得東西永遠都有,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那怎麼辦呢?小成想都沒想說,只能不斷變好不斷努力。現在的小成每天都要加班,晚上加班到十點是常事。
在一般人看來,IR就是募資,但其實不然。“我所在的機構很專業也比較知名,更多得是LP找到我們,但找到我們也只是一個開始。現在市場錢也不多,要開展一系列的競調、訪談,還要把對方需要的資訊提供給別人,推進下一步工作。平時還要進行資料蒐集,高效地傳達資訊,這其實都是很細枝末節的事情。”小成說。
小成說機構合夥人沒有給她下硬指標,但她感覺壓力很大。投資行業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可能湧現新事物的行業,這對人的自律和自我學習能力要求極高。在進入投資機構之後,小成最大的感覺是現在的工作更多是自我驅動。“越想學壓力就越大。”
不過,小成覺得都還值得。“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挺好的”,她希望自己可以熬過來。而相比小成,擺著很多機構IR面前的是苦於尋找LP不得以及對殘酷市場環境的難題。
4個月“沒找到工作”的投資經理
有人想要更好的職業發展方向,有人想尋求更高的薪水,有人是出於一份喜愛,他們選擇了投資行業,並且不惜在所謂的“資本寒冬”之下進入這個行業。而拋卻了待遇、職位、市場環境的變化,有些人在以更現實的思考進行職業抉擇:“離開”曾經無限熱愛的投資行業。
一個多月前,李雯(化名)在美國陪女兒度假,這時她已經從老東家離職快三個月了。李雯說她並不急著找工作,而且想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很難。40歲的李雯有多年的知名外企高層管理經驗,在旁人不理解中她毅然拋掉了外企的金飯碗,選擇進入投資行業,在一家半投資屬性的公司擔任投資經理一職。
雖然有多年從業經驗,但李雯發現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投資機構可能並不喜歡像她這樣的的一份從業履歷。“很多機構一看你的年齡,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你。因為機構清楚的知道,你可能在這個年齡階段存在一些限制,即使你經驗豐富,但這絲毫不會加分。”李雯從獵頭那裡得到了最直白的反饋。
而她本人對此早有預料。“我從老東家辭職以後就想過可能想再找一份投資經理的工作會很難,之前的外企從業經驗對投資工作不會有多大幫助。”
一方面是市場不允許,一方面李雯也覺得自己不適合再繼續衝在一線做投資,身為母親的李雯希望能更好的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關係,女兒的教育可能需要佔用她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綜合下來,我覺得做投後管理更加適合我。比如一些大型企業進行海外併購,涉及到幾百億的投資金額,企業都是外資。我長年接觸國外企業文化,語言水平足夠,對外資企業的運營比較瞭解,綜合來看,個人能力和這一型別的工作要求極為匹配。以前的市場經驗都用得上,機會也更大一些。”李雯說。
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李雯發現,國內一般的投資機構可能根本不看重你外企高管的身份,而有外資企業併購需求的投資機構可能更看重這些。
人要評估自己的長項和弱項。不同於90後和小成,事業有成的李雯更早學會了“放棄”。她同樣喜歡投資,但也更清楚個人的需求和能力。可能她更需要的不是工資或頭銜,而是做自己擅長並喜歡的事,找到一個跟自己最匹配的機會。
採訪的最後,李雯說,她對當年跨行做投資的職業選擇一點都不後悔。“投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因為你是在看未來,可以接觸不同的領域,學到很多東西。更重要的是很多創業者都讓人敬佩,創業很不容易,能夠在關鍵時刻推企業一把,幫助他們成長也是很有價值的。”這一點和90後和小成,不謀而合。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王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10/4367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