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互動設計作品集》(下)
上一篇給大家講了製作互動設計作品集,前期的準備和應具備的內容框架,將自己作品素材已經梳理好的小夥伴,接下來就可以來做核心的作品內容了。
本文將 重點介紹 上一篇框架中 “ 四、作品集主體 ” 這一部分的內容。
互動設計作品集, 注重的是思維邏輯 ,將自己作品案例羅列累計顯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一方面無法聚焦你的優勢和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讀者也會產生思維疲勞。好一點的做法是,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分解,然後對映到對應的作品案例上, 每一個作品重點突出你的某一項能力 ,然後 整個作品集是你的綜合體現 。
下面我講一下在不同的案例中,應該是怎樣的框架,都需要透出互動設計上的哪些知識點。
1.有實踐專案經驗的你,就可以按以下結構來表現你的專案作品。 2.沒有實踐專案,課堂作業偏多的你,可以按以下結構,把作業中缺少的部分進行補充、邏輯結構上進行優化,完全可以改成較為成熟完整的作品。
一、展現互動流程完整性的作品案例
要點:互動設計所涉及的全流程個環節完整、每個環節不必特別詳細,一頁表達清楚即可,但前後邏輯關係要嚴謹。

深藍色貫穿每一個環節,在這個案例中,上下游連線的順暢和嚴謹性,是最重要的
知識點框架:透出內容之間的銜接、上下游的因果關係突出,是整個案例要表現的。
舉個栗子為了大家理解內容的銜接,給看一個只有邏輯內容,沒有視覺美化的案例:

每章封面元素:標題、副標題、簡要介紹、小目錄、相關背景圖。(注意,沒有任何多餘無管要素哦)

1.提出現有產品“功能臃腫、框架擴充套件性弱、車載環境適應性差、不能同時適應車廠和普通使用者的問題” 2.利用相關市場分析模型分析,進而得出機會缺口:核心功能聚焦、互動適配靈活,專注車載環境的輕導航。(該案例用SET分析環節,代替使用者研究環節,這個章節重點突出“有分析” 讓人知道你是有依據的,無論是市場還是使用者。因為後面會有專門針對使用者的案例,讓你去展現相關能力)

3左:根據產品缺口,提出創新產品定位:功能模組化,簡潔輕便,可與任何產品和環境組合使用的輕導航。闡述產品名稱、理念等產品概念。3右:根據產品定位構建目標使用者角色,總結需求痛點:車廠需要導航具備整合能力,適應廠商系統;使用者覺得現有軟體繁瑣,需要適應車內環境,使用簡單。

4左:根據產品定位和目標使用者,將原來眾多的功能,只圍繞“巡航、導航、檢視地圖”三個場景展開,讓使用者認知中的層級結構變清晰,廠商利用時也可以在三個大模組中準確呼叫。4右:根據定義好的功能和層級,畫出產品內部系統邏輯圖。

4:用線框圖表達主場景互動方案。使用者最快可以用3步,最慢可以用5步,就可以順暢導航,解決了之前提到使用繁瑣的痛點;卡片式的結構,自由匹配功能,解決車廠系統適配和整合問題。5:視覺原型展現簡潔輕鬆的理念。
以上是讓人知道,你邏輯嚴謹,且可以跑通全程的。即便拿一個普通的作品來做也沒有問題。
二、展現使用者研究能力的作品案例
要點:突出對使用者調研和可用性測試的專業性和完整性、研究結果利用的合理性。

深藍色為重點部分,圓圈的大小代表重點部分的權重高低
①專案背景:簡單描述,提出專案價值或問題。
②使用者研究(完整展現知識點):前期準備、使用者樣本分類及特種、訪談或問卷提綱構建、資料分析、調研結論。
③需求分析:建立使用者角色、分析目標使用者特徵,得出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確定產品定位。
④需求解決方案:簡單闡述產品定位,和核心介面的線框圖即可,這一環主要是為了下一步可用性測試來起到銜接作用。
⑤可用性測試:測試前準備內容、啟發式評估原則及結論、測試方法(發聲法/觀察法/AB測試/眼動測試等)、測試結果、分析後結論、修改建議。
⑥產品最終原型:是經過改良後的產品方案,要體現出可用性測試的結論。
以下是展現使用者調研的案例詳細程度,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案例引用2017年使用者體驗大賽金獎作品《如米》,版權歸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就醬研究院所有,完整作品大家可以前往使用者體驗大賽官網下載學習。)

整體調研的客觀情況

歸類調研使用者樣本

根據樣本分類,給出樣本特徵描述,總結使用者痛點

定義目標使用者的主次

建立使用者畫像

調研結論分析1

調研結構分析2
可用性測試同理,就不贅述啦。
三、展現任務分析及資訊架構設計的案例
要點:突出對流程和介面佈局方案的思考、原型設計方法和修改。

深藍色為重點部分
①專案背景:簡單描述,提出專案價值或問題。
②產品定位:呼應背景中提出的專案價值或問題,給出相應產品定位描述、目標使用者和典型場景,1~2頁概括即可。
③功能架構分析:根據產品定位給出需求轉化模型、功能優先順序、產品整體功能架構。
④任務流程分析:根據功能架構,給出詳細的流程分析圖,定義每個功能任務。
⑤介面資訊佈局:詳細的介面線框圖、流程引導、註釋說明。
⑥互動規範和視覺效果:控制元件規範、文字規範、色彩規範。
還是《如米》的例子:

簡明扼要的產品概念介紹(產品定位)

核心功能推導

核心功能推導

核心功能的簡要使用者旅程圖

根據使用者旅程圖,得出主功能架構圖

輔助功能架構圖

包括常規場景和異常場景的詳細任務流程

元素完整、邏輯清晰、且不繁瑣的互動線框圖

元素完整、邏輯清晰、且不繁瑣的互動線框圖

元素完整、邏輯清晰、且不繁瑣的互動線框圖

高保真介面展示及說明

介面控制元件及元素規範

完整視覺效果圖
介面原型設計最完整的作品,適合在這一案例中表現,同時這也是一個設計師的基礎核心能力。
四、展現服務設計及相關運營能力的案例
要點:一般選用已經面向市場的產品,提出當前問題後,闡述解決方案,突出服務設計理念的完整性,或運營前後的使用者變化程度。

深藍色為重點部分,圓圈的大小代表重點部分的權重高低
①專案背景:簡要概括專案背景,一般是已經面向市場的產品。
②市場分析:利用SPE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5W2H等分析方法,得出市場現狀。
③使用者旅程圖:使用者從使用到結束完整的旅程,寫出每一階段的描述和遇到的問題。
④需求痛點分析:梳理使用者核心痛點、設計機會、得出機會所轉化出的功能、功能優先順序。
⑤商業模式分析:商業畫布(合作伙伴 關鍵業務 核心資源 價值主張 客戶關係 渠道通路 成本結構 收入來源)。
⑥服務設計/運營方案:商業拓展方案、服務設計藍圖、或運營推廣方案的模型圖等(圍繞之前提到的痛點和商業模式來進行視覺化展示)。
⑦市場效果:設計或運營方案應用後,市場的反饋資料,活躍度或粘性的增加等(如果沒有實際資料也可以不寫)

對使用者使用的整合旅程進行情緒與需求分析

功能轉化模型

功能定位分析

需求、價值、互動性分析

解決方案細化
五、其他小知識點補充案例
對細節問題的處理、微互動、相關設計原理或方法論的利用等。不必是完整的專案,可以是某個小環節,作為專題的形式來展現,證明你的細節處理能力。
如以下案例:

汽車內部環境中空螢幕,設定功能的介面佈局的不同方案思考

車載螢幕鍵盤的點觸互動設計思路與方案

硬體與軟體的方控設計方案
六、其他能力展現
6.1 資料資訊視覺化
通過你作品集每一頁的資訊佈局和圖形表達來展現,因為原本你作品集上的每一頁,應該有很多的文字和資料來傳達,但為了他人更輕鬆易懂的看明白,你需要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所以你的作品集在無形當中就已經在透出你這方面的能力。
關於資訊視覺化的一些技巧:利用方法論模型、利用資料表、場景故事化、關鍵字突出法

要善於利用這些資訊圖模型

故事情景化,能夠統一認知,且表達豐富的內容,節省文字表述
作品集資訊視覺化的一些常見問題:

將文字表述逐條表達,且突出關鍵字

注意視覺中心 資訊層級的先後

佈局需要有規律性 減少視覺負擔

線框圖要素要詳實,包含:介面元素 介面資訊 說明註釋
6.2 溝通與話術構建能力
作品中總會有無法用視覺化表達的內容,你每個專案中的介紹和註釋描述,都去簡化和推敲,你精準的文案表達就會體現出你的溝通與話術構建能力。
6.3 審美感知能力
作品集的封面與內頁的裝幀設計、每一專案的首頁設計、每一頁中的排版佈局設計,將是你視覺審美設計的體現。
所以:
1.在製作作品集之前,找準作品集視覺風格,包括配色和圖形特點,再開始製作;
2.在製作過程中隨機調整圖文;
3.作品集初稿完成後自查,統一各級標題與文字的“字型、字號、字色”,校對圖形的主體色和輔助色,精簡多餘的裝飾性視覺元素。
但要注意,這裡的視覺效果還是以提升你作品集的可讀性為主,裝飾為輔。讓人在閱讀時把注意力放在你內容的邏輯上還是最重要的。
6.4 覆盤思考能力
在每一章節或專案結尾,對專案核心所展現的能力進行總結。該總結應該重點放在知識點的運用梳理、方法論的理解、或某個問題的頓悟,儘量避免主觀的情感表達。

學生作品集修改前
以上就是互動設計作品集製作的全部流程和方法論,你get到其中技巧了麼?
如果你已經有了初稿,需要進行指導修改,可以簡信我,我會給你詳細的批註建議。(不代替修改,只是批註建議哦~ 因為蒹葭時間有限,所以見諒咯^_^)
參考資料:《如米》,就醬研究院,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