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科技評論第76期:車用半導體混戰 中國怎麼戰?
【卷首語】車用半導體混戰 中國怎麼戰?
“製作最好的晶片,藏在(自動駕駛的)車子裡面,可能比炫酷的外觀或令人尖叫的效能表現更為重要。”《連線》雜誌在評論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時認為,特斯拉耗資巨大的舉動確實指出了計算能力在自動駕駛工業中的重要性:這些車中一定會執行著責任巨大的超級計算裝置,而它們的開發者必須要找到方法設計、製造核心的晶片,並且將其物盡其用。
汽車早已是工業製造業和電子工業的合作結晶,車用半導體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包括微控制器單元(MCU)、特定應用標準產品(ASSP) 、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SIC)、模擬(Analog)與功率電晶體(Transistor)、感測器(Sensor)等一系列晶片,被廣泛用於汽車的各個組成部分,比如汽車動力總成、xEV、車身、底盤與安全、ADAS+資訊娛樂儀表等方面。
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讓車用半導體的價值變得更加重要:如果說特斯拉研製的自動駕駛晶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那麼車用半導體則是全車的神經系統,它們感知外部環境、協調內部執行,並對汽車駕駛時的各種需求做出響應。在自動駕駛時代,車用半導體不再各自為戰,它們成為了受到核心自動駕駛晶片統一協調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
掌握儘可能多的車用半導體,不僅意味著掌握汽車行業的未來命脈,更會成為未來晶片行業的霸主,就像英特爾之於PC時代、高通之於移動時代一樣。這正是高通試圖收購恩智浦,瑞薩電子以67億美元收購美國晶片廠商IDT的原因:瑞薩電子在全球車用半導體領域位居第二,在動力總成、xEV、車身、底盤與安全領域分別擁有39%、37%、37%和23%的市場份額,一旦成功收購IDT,結合2017年收購的Intersil,瑞薩電子將補齊MCU、SoC、電源管理IC和模擬混合訊號等領域的技術拼圖,成為具有全晶片生態能力的車載晶片和感測器供應商。
不止是高通和瑞薩電子,車用半導體這一極具誘惑力的市場已經吸引了四方勢力的加入:以恩智浦、瑞薩電子、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博世為代表的傳統汽車晶片供應商;以英特爾、NVIDIA等為代表的老牌晶片企業;特斯拉、現代汽車等整車廠;四維圖新、地平線、寒武紀、西井科技、深鑑科技等新勢力也都加入進來,一場激烈的混戰已經開戰,卻缺少了中國玩家的存在。
國內車用半導體的起步較晚,與國外企業形成了較長代差,同時,受限於缺乏晶片核心技術、設計和生產能力,原材料和生產裝置又受制於國外供應商,總體追趕速度仍然較為緩慢,而且車用半導體的工作環境要求遠比PC或手機的更為惡劣,要抗干擾、抗震動、抗高溫,這又使車用半導體的設計生產疊加了新難度,在市場存量小、測試驗證少的背景下,差距更是逐漸拉大。
國內車用半導體並非沒有機會,一方面,車用半導體的高地是自動駕駛晶片,其中的關鍵是人工智慧技術,地平線、寒武紀、西井科技、深鑑科技等初創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另一方面,中國是全球乘用車市場的明星:2018年1-6月,乘用車共銷售1177.5萬輛,同比增長4.64%;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72萬輛,同比增速達32%,其中中國銷量達到35萬輛,同比增長60%,佔世界份額的近50%,國內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可以藉助巨大的市場潛力爭取到與之匹配的話語權。
但更重要的是,一套面向自動駕駛時代的車用半導體標準亟待建立:2006年,第一版的C-NCAP,即中國新車評價規程出臺,在過去12年的發展中,C-NCAP不僅建立了屬於中國汽車行業的高標準、公平和客觀的車輛碰撞安全效能評價方法,形成了對國外NCAP的替代,更促使國內汽車行業在安全技術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甚至間接推動了包括主動安全裝置在內的多方面技術裝備取得顯著發展。
因此,建立一套面向自動駕駛時代的、適用於國內汽車行業及駕乘習慣的車用半導體標準,加上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援,並引入具有人工智慧技術能力的創新企業加入,不僅對國內車用半導體行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自動駕駛時代的國內車企同樣益處良多。
1、蘋果新系統被曝祕密增監視跟蹤功能
【新聞摘要】 據《獨立報》訊息,蘋果公司近日對使用者隱私政策進行了改動,根據新“隱私政策”,蘋果公司加入了針對iPhone使用者和其它裝置使用者的“信用評級”功能。該評級功能以使用者接打電話和收發電郵的資料為基礎,藉助特定演算法,標記使用者的“信用評級”,以此應對欺詐行為。但蘋果公司在相關條款中並未說明憑藉這些資料所生成的“信用評級”將如何防止欺詐行為。
【小云評論】蘋果公司的“信用評級”從功能上看,確實是防止電信詐騙的一種手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中的情節:在劇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排行榜,這份榜單影響著人們可以獲得的醫療、交通和住房的供給。蘋果公司所提出的“信用評級”能起到的作用雖然與其相差甚遠,但是這種幾乎是強制使用者同意隱私資料收集,針對信用進行硬性評級的做法,仍然值得警惕。
2、AI未來將讓飛機像鳥一樣用氣流飛行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The Verge報道,來自美國和義大利的聯合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使用機器學習技術訓練演算法來控制自動滑翔機利用空氣中上升熱氣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滑翔機可以充分利用空氣中熱量產生的氣流,獲得更好的升力和更長的滯空時間。在良好的情況下,滑翔機可以在高空中停留大約45分鐘,雖然在面對特殊情況,如強風時,滑翔機的表現仍然有待改善,但是這一靈感來自於鳥類飛翔智慧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小云評論】人類的飛行和鳥類的飛翔有著本質的差別,伯努利原理給了人類升空的能力,但人類從未學會鳥類駕馭氣流的神祕能力。在空中,鳥類不僅可以利用熱空氣所帶來的升力,還可以在面對不可預測氣流時做出微妙變化加以應對,鳥類飛翔的智慧和能力一直是人類夢寐以求的。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學習鳥類的飛翔能力成為了可能,這不僅可以構建如自動滑翔機一樣的全新飛行器,更重要的是人類將有可能洞悉飛翔的真正奧祕。
3、亞馬遜成為美國第三大數字廣告業務平臺
【新聞摘要】 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預計,亞馬遜2018年數字廣告業務收入將達到46.1億美元,將佔據美國數字廣告市場4.15%的份額,成為美國第三大數字廣告平臺,僅次於谷歌和Facebook。同時,eMarketer預計,谷歌和Facebook在美國數字廣告市場中的份額將出現下降:兩家公司預計共同佔據57.7%的市場份額,其中谷歌為37.1%,Facebook為20.6%,這一比例較2017年的59.1%有所下滑。此外,2017年以來,亞馬遜的移動廣告業務增長了242%。
【小云評論】數字廣告業務增長的背後,是亞馬遜“角色”的轉變:亞馬遜不僅是一家線上購物網站,它正在成為一個營銷渠道,顧客可以通過搜尋直接找到希望購買的商品,而不是在谷歌或Facebook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商品銷售方來說更加直接和迅速。畢竟廣告客戶尋找的是將購買行為與廣告直接聯絡起來的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認知渠道。實際上,類似亞馬遜的轉變在國內電子商務領域早已有之:通過雙11等活動,天貓、淘寶早已從單純的線上購物網站,轉為直接、有效的數字廣告平臺。
4、瑞薩電子將以約67億美元收購IDT
【新聞摘要】 日本晶片廠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宣佈以67億美元收購美國晶片廠商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通過這筆收購瑞薩將獲得IDT在無線網路、資料儲存晶片以及感測器方面的技術,這對瑞薩佈局自動駕駛汽車至關重要。瑞薩電子是全球僅次於恩智浦的第二大汽車晶片製造商,佔據全球車用微控制器市場大約30%的份額,近年來瑞薩電子一直努力擴大模擬解決方案陣容,並加強解決方案產品配套,包括MCU、SoC和模擬混合訊號產品。
【小云評論】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自動駕駛汽車,車載晶片和感測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年內先後收購Intersil和IDT,瑞薩電子正在逐步補齊MCU、SoC、電源管理IC和模擬混合訊號等領域的技術拼圖,成為具有全晶片生態能力的車載晶片和感測器供應商。雖然收購失敗,但高通對恩智浦提出收購的目的與之完全相同,可以看出美國和日本的車載晶片和感測器供應商正在試圖建立聚集生態,這對中國的車載晶片和感測器供應商來說並非好訊息,對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說,同樣到了必須入局的時刻。
5、谷歌氣球創新記錄:7個氣球實現1000公里供網範圍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Venturebeat報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Loon氣球網際網路專案在9月初達成了一項里程碑記錄:通過7個不同的氣球在近1000公里的範圍內傳送網際網路訊號,這是Loon氣球網際網路專案目前實現的最遠訊號接入距離。本次實驗在美國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邊界上空實現,7個Loon氣球在距離地面20公里的上空,通過回程連線(Backhaul Connection)技術獲得地面發射的網際網路訊號,然後利用預測演算法來確定氣球可能的行進方向並保持彼此連線,兩個Loon氣球之間可以實現約600公里訊號互傳,未來隨著氣球群中氣球數量的增加,Loon專案還將覆蓋更為廣闊的區域。
【小云評論】利用高空氣球建立網路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曾被認為是Alphabet的異想天開,但隨著專案的深入推進,Loon氣球網際網路專案馬上就要變為現實:今年7月該專案從Alphabet中獨立出來成立Loon網際網路氣球公司,並宣佈與肯亞電信(Telkom Kenya)在非洲大陸開展首個商業專案建設,計劃在2019年利用氣球網際網路為非洲使用者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氣球網際網路”的初衷很好,但是資料安全仍然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它很可能存在對國家資料主權的潛在威脅。
6、人機互動追蹤技術可精確至2釐米
【新聞摘要】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vid Mindell在2015年創立了物體追蹤技術公司Humatics,這家公司日前宣佈將500米範圍內的人和物體之間的追蹤定位精度精確到約2釐米,這是該領域目前所達到的最高水平。這一精度由Humatics剛剛推出的空間智慧平臺所實現,該平臺結合使用無線訊號、軟體演算法和移動感測器來跟蹤物體和人在特定空間內的移動,其目標是最終將人和物體之間的追蹤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級別,實現人和機器的毫米級高精度互動。
【小云評論】高精度人機互動追蹤定位技術是“下一代的GPS”,從裝配中心和工廠機器人到送貨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這項技術在人機互動、混合協同的未來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此外,隨著城市中充滿越來越多的物聯網裝置和自動駕駛汽車,空間智慧系統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城市會變得越來越擁擠,人、機器人(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和機器人)和基礎設施這三者之間必須要有精確的定位關係,以確保城市系統的可靠、強大和安全。
7、歐盟10月19日裁決是否批准微軟收購GitHub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將在10月19日就是否批准微軟公司以75億美元收購程式碼託管雲平臺GitHub做出決定。根據慣例,針對微軟的此次收購交易,歐盟相關機構可以有條件或無條件地予以批准,但如果該收購交易引發嚴重的擔憂,歐盟競爭事務監管機構也可以展開全面調查,調查週期很可能長達數月或更久。微軟希望歐盟儘快批准這一交易,據歐盟委員會官方網站的一份檔案顯示,微軟在9月初要求歐盟儘快批准該收購交易。
【小云評論】微軟收購GitHub之後是否能保證後者的公立性,避免形成某種新的壟斷形式,是歐盟相關機構和整個業界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輿論普遍擔心GitHub被微軟收購後可能會更加青睞微軟的產品或造成 事實壟斷。為了消除GitHub使用者的擔心情緒,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公開表示GitHub將繼續作為一個適用於所有公共雲的開放平臺存在。不過,對於很多微軟的忠實使用者來說,這一收購確實有很多好處:包括雲端計算資料整合服務在內的多項微軟服務正在與GitHub形成更緊密的結合。
8、亞馬遜釋出多款新品 Alexa驅動裝置高速增長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將在10月19日就是否批准微軟公司以75億美元收購程式碼託管雲平臺GitHub做出決定。根據慣例,針對微軟的此次收購交易,歐盟相關機構可以有條件或無條件地予以批准,但如果該收購交易引發嚴重的擔憂,歐盟競爭事務監管機構也可以展開全面調查,調查週期很可能長達數月或更久。微軟希望歐盟儘快批准這一交易,據歐盟委員會官方網站的一份檔案顯示,微軟在9月初要求歐盟儘快批准該收購交易。
【小云評論】微軟收購GitHub之後是否能保證後者的公立性,避免形成某種新的壟斷形式,是歐盟相關機構和整個業界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輿論普遍擔心GitHub被微軟收購後可能會更加青睞微軟的產品或造成 事實壟斷。為了消除GitHub使用者的擔心情緒,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公開表示GitHub將繼續作為一個適用於所有公共雲的開放平臺存在。不過,對於很多微軟的忠實使用者來說,這一收購確實有很多好處:包括雲端計算資料整合服務在內的多項微軟服務正在與GitHub形成更緊密的結合。
9、MIT團隊開發“穿牆識人”技術
【新聞摘要】 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教授 Dina Katabi所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的“RF-Pose”專案近日實現了隔空追蹤使用者的生理訊號操作:通過一個與路由器尺寸相當的裝置向房間裡傳輸低頻率的無線電訊號,並根據從人體身上反射回來的訊號,建立一個動態的人體線條圖。RF-Pose 系統能通過機器學習對人的體態資訊進行分析,進而得到使用者的健康資訊。到目前為止,這一裝置已經走入了 200 多個家庭,其中包括健康的家庭,也有患有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等患者的家庭。
【小云評論】技術創新總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開花結果。“穿牆識人”技術的出現再一次印證了這一論斷,誰能想到藉助無線電訊號能夠識別病患的健康情況?當然,這一技術的應用存在著廣闊的想象空間,比如當你坐在沙發上,你的智慧電視就可以播放你喜歡的節目,或是在運動場上持續監測運動員的體徵以確保所有人都處在健康的身體情況下。因此,對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和應用者來說,有兩條簡單的原則值得關注:首先,要儘可能多的建立科技與科技、科技與應用之間的交叉;其次,對科技有充分的想象力。
10、阿里雲宣佈全面開放城市大腦平臺
【新聞摘要】 在9月22日雲棲大會期間,阿里雲宣佈全面對外開放城市大腦平臺,本次城市大腦視覺AI平臺開放內容包括面向視訊行業的開放、開源計算平臺的開放和搜尋服務的開放三大主要部分,如為平臺上的合作伙伴提供異構計算動態排程、故障切換服務,提供99%時段的實時性保證及安全的計算環境,確保使用者的資料以及資源安全。在此前召開的2018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阿里雲ET城市大腦就曾宣佈向與城市治理有關的全部生態參與者開放平臺AI能力。
【小云評論】藉助城市大腦平臺的開放,阿里雲正在為城市大腦建設一個超級朋友圈,而城市大腦也很可能通過此舉成為“城市級的Android系統”。截至2017年末,我國城鎮化率升至58.52%,超過8億人生活在城鎮中,13個城市人口超過千萬,讓城市變得更美好、更宜居是未來社會治理的核心議題。阿里雲對外開放城市大腦平臺的背後,是整個阿里巴巴的生態能力、技術能力、平臺能力的“背書”,對於創業者而言,避免了重複造輪子,提升創業成功機會;對於核心零部件廠商而言,則是新一輪標準的參與機會;對於晶片等廠商而言,則意味著擁有底層驅動的機會;而對於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而言,則是從理論走向實踐(落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