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捅破的不止“馬蜂窩“,皇帝的新衣還有很多
日期,正準備進行下一輪融資的”馬蜂窩“遇到了麻煩。有媒體爆料,號稱有2100萬真實點評的”馬蜂窩“其中大部分點評來自於競爭對手。
而剩下的使用者又被指做是殭屍使用者,融資估值天文數字的獨角獸企業誠信出了問題,扣除抓來的點評,扣除殭屍使用者,這家企業的真實價值到底有多大?
馬蜂窩狼狽的出來迴應,但是在大資料的抓取下,馬蜂窩的辯白顯得很無力。
事實上,馬蜂窩只是冰山一角,網際網路中類似皇帝的新衣還有很多很多。
一、為何要抓取資料?
對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使用者數具有重要的意義,有真實使用者才有可能通過你的APP進行消費,你才有商業價值。而對一家新創企業來說,要獲得真實使用者,真實點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真實使用者為什麼要註冊一個新生的APP?主動為這個APP提供內容?這個內容的價值在哪?
如果自然發展,那麼這家公司需要很長的時間,很燒錢的推廣才能一點點積累起使用者,積累起資料,獲得發展。
而抓取資料就容易的多了,用網路爬蟲抓取資料,可以把競爭對手積累很多年的資料變成自己的,然後配合殭屍使用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製造使用者數增長xxx倍,評論量達到xxx條的KPI,作為投資者投資估值的依據。
在風投融資的制度下面,先期投資者是樂於看到這種抓取造假的,因為先期投資者是為了獲益,只有估值炒作的越高,他們手裡的股份才能越值錢。
只要沒有第三方揭穿,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做下去,把估值一輪輪推高,直到上市。
而真實使用者也會慢慢增加,逐漸貢獻真評論,把虛的做實。
二、誰去捅了“馬蜂窩”
本來,網際網路企業這種抓取造假,幾乎是司空見慣的。號稱的使用者數,殭屍使用者比例有多少隻有網際網路公司自己直到。
號稱的內容量,多少是真實產生的,也只有網際網路公司自己知道。
一般情況沒有人去說皇帝沒穿衣服,但是對於後來的融資者和已經上岸的競爭對手來說,揭穿真相是有利的。
對於已經上岸的競爭對手,他們不希望後來者分一杯羹,在對手融資的關鍵時期,通過媒體說出競爭者造假,沒穿衣服,可以狠狠的打擊競爭對手,讓競爭對手的下一輪融資遇到困難,甚至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垮掉。
此外,後來的投資者如果判斷這種打擊不會打死,經過打擊企業依然能繼續發展,這種打擊能大大壓價的話,投資者也有可能揭穿一下,減少企業的估值,給自己一個低價入場的機會。
一個自媒體單純為了流量點選,去下這麼大功夫扒資料,動力似乎不夠,也許利益衝突才是馬蜂窩被捅的真正原因。
三、皇帝的新衣還有很多
其實,現在網際網路公司的資料大多不那麼靠譜,即使花錢才能刷出來的電商資料,都有專門的公司刷資料,刷好評,況且這種空對空,改個記錄能變土豆變黃金的公司?
以前,人們用財報來看一家公司,無論你怎麼資料造假,銀行賬戶和利潤難以騙人。
但是網際網路公司,很多是長時間不盈利只燒錢的,那麼KPI就只能看資料了,而涉及資料,各種造假就來了。
無論是已經上岸的還是在水裡掙扎了,有幾個敢說我的資料都是真實的,從來沒有造過假。
馬蜂窩這是事情做的太粗糙,很容易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同時又正好有人要利用罷了。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