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行業脫離野蠻生長 需建立長效機制消解風險
經過前一階段有效整治,我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整體風險可控,行業規範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與此同時,也應認識到,整個行業存量風險尚未完全消化,增量風險時有發生,金融風險形勢仍然錯綜複雜。當前,迫切需要強化行業資料統計和風險監測,準確掌握平臺底數和風險程度,進一步強化風險預警功能。同時,需要探索制定對於包括網際網路金融在內的金融創新業態具有普適性的監管規則和機制,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
近年來,以P2P網路借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地帶,為中小微企業融資以及個人支付提供了便利。但因尚未建立起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有效監管體系,過去一段時間,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野蠻生長,良莠不齊龍蛇混雜,集聚了大量風險。2018上半年,未經批准的P2P網貸機構跑路訊息不斷傳出,不僅衝擊了金融體系,還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
騰訊近日釋出的《2018上半年網際網路金融安全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發現涉嫌傳銷平臺3000多家,高風險金融平臺1萬多家。新型網路傳銷活躍,以高收益為誘餌的金融投資理財專案進行詐騙,涉案金額巨大。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專案層出不窮,其中蘊含非法發行、專案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網際網路外匯、期權、期貨、貴金屬、大宗商品、文化產權、基金、證券、虛擬幣等交易平臺種類多樣、名目繁多、隱患巨大。在網貸方面,騰訊靈鯤大資料金融安全平臺累計發現P2P網貸機構1萬餘家,其中存在中高風險的佔比約為44%。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近日召開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指出,下一步,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處理好短期應對和中長期制度建設的關係,紮紮實實做好工作。做好網貸風險應對工作,要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各部門間的分工和責任,共同配合做好工作。要深入摸清網貸平臺和風險分佈狀況,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施策、務求實效。要抓緊研究制定必要的標準,加快網際網路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當前,整個行業已經脫離了野蠻生長的階段,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長效監管機制,實現監管與創新的平衡,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體系,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劃分。在金融委的統籌領導下,進一步明確相關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明確金融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分工,實現監管有效銜接是當務之急。
其次,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比傳統金融更加突出,強化風險預警機制特別重要。目前我國大部分相關從業機構尚未接入國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遊離於國家金融統計體系之外,不同從業機構的各類標準、定價等標準化、規範化程度較低。當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行業資料統計和風險監測機制,使監管部門能夠及時準確掌握平臺底數和風險程度,為行業發展和監管部門提供資料支援和治理依據。
另外,應當推動涉及網際網路金融的專項立法,對於2015年出臺的《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應在制度建設層面進一步完善細則,使得整個行業發展“有法可依”。
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在入口端,要進一步完善行業的准入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提高對風險管理和金融機構內部人員的執業要求。同時要完善市場的退出機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妥善處理退出機構的資產債務關係,盡最大可能保障投資人權益,實現無風險退出。嚴厲打擊借款人惡意逃廢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