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寒冬
文丨科技茶館(kejichaguan)
新年伊始,滴滴裁員15%的訊息讓求職市場感受到了一絲寒意。
在2月度全員會上,滴滴CEO程維宣佈公司要做好過冬準備,並確認裁員這一決策。整體裁員比例佔全部員工的15%,將涉及2000人左右。裁員主要針對的部門是業務重組的重疊崗位以及績效不達標的員工。與此同時,滴滴宣佈,將在安全技術、產品、司機管理、國際化方面加大投入,繼續招聘2500人,預計2019年年底員工總數達到13000人。
滴滴官方承認裁員的訊息激起了公眾的討論。與此同時,不少媒體爆料,滴滴2018年補貼司機超過113億元,全年虧損總額達到了109億。
鉅額虧損,問題頻發,花團錦簇的共享經濟到今年已然問題頻出。
停不下的補貼
自2012年之後成立後,六年間,滴滴並未實現過盈利。據程維在2018年9月釋出的全員信所說,“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淨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我們出行業務對應GMV的平均Take Rate約為16%,絕大部分返還給了司機和乘客,公司整體對應GMV的毛利率只有1.6%。上半年,包括司機高峰期補貼、接單和服務獎勵、乘客優惠等在內的總補貼返還金額超過117億人民幣。”
滴滴的車主,習慣了補貼。共享經濟的大浪打來,滴滴在出租車的一畝地上強勢崛起。在擴張的前期,財力雄厚的滴滴為了吸引司機和乘客,花費鉅額補貼,接連打敗快的、優步,一時所向披靡。前期的瘋狂燒錢也使司機對補貼形成了依賴,一旦下降或停止補貼,服務質量必然下降。
此外,出行行業有很強時間效應,對專職司機來說,他們能夠以自身能動補齊高峰時段的運力不足,而對於兼職司機來說,網約車政策已經收緊,如果此時單均收入不足以彌補時間成本,出車熱情會大大降低。而滴滴必須需要保證平臺接單率和司機運轉效率。
但據滴滴公佈的資料,2019 年春節期間,滴滴向司機發放了 3.05 億元補貼來維持運力。但在大額的補貼下,滴滴春節期間的打車成功率只有六成。
補貼,已經遠遠追不上司機的需求。
理不清的職能
2018,本應是滴滴全面出擊的一年,但開年與美團的版圖大戰,年中順風車車主殺人事件,滴滴的運氣看起來不太好。
從世界範圍內來說,計程車殺人案件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只是,公眾對安全問題的敏感,以及長期積攢的對出行行業的不滿,讓滴滴身處輿論漩渦之中。
去年順風車事件後,滴滴宣佈,目前營收並非主要目標,而是“all in 安全”。近半年的時間,滴滴的安全監管成本不斷上升,由外包轉自建的客服中心就是其中一環。
支出攀升,收入也銳減。順風車本服務作為滴滴的蓄水池,已經線下多時。直到今天,滴滴順風車仍然無法提供服務,這無疑加劇了公司的虧損。
隨著服務體量的增大,滴滴正在承擔著更所未有的責任,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無論是識別潛在風險,還是快速響應危機,滴滴目前還沒有給出一套完整的方案。
瘋狂的邁進
當然,補貼和運營支出還不是全部。
作為行業獨角獸之一,滴滴的服務早於不止網約車服務本身,而是將觸角延伸到旅遊、汽車、金融、外賣等多個領域。
剛剛過去的2月16日,滴滴完成了對印度OYO酒店的戰略投資,投資金額1億美元。據推算,滴滴2018年投資金額約為208億人民幣。
目前,這些投資的收益暫未公佈,但我們可以窺見,滴滴在有意打造一個一站式的出行平臺。只是,網際網路的寒冬下,滴滴的版圖擴張會慢下來嗎?
裁員是瘦身的重要手段,而這只是開始,接下來的業務整合和收縮才是重頭戲。
如何保障安全?如何將業務收攏?如何在資本寒冬裡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