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還是資本 騰訊的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騰訊在9月30日正式宣佈啟動戰略升級,擁抱產業網際網路。作為騰訊自2005年以來第三次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騰訊此次喊出“通過數字技術為產業升級,把消費者和產業對接起來將創造巨大的社會和產業價值。”的口號,
但讓人好奇的是,此次騰訊面向產物網際網路領域戰略升級,卻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技術儲備,甚至微信業務都沒有面向“2B”領域的調整,讓外界看不到騰訊的底氣在哪。
在《一場四萬億的賭局 騰訊戰略升級 能否成功》一文中,我們提及過為何將微信排除在戰略升級之外,作為目前仍舊保持增速的核心業務,騰訊並沒有信心讓微信在此次戰略升級中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此次微信遊離體現出騰訊對未來的迷茫與困惑,而技術的缺乏也讓外界對騰訊是否是一家以技術為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展開了懷疑。早些時候《騰訊沒有夢想》一文明確指出,騰訊在一段時間內放棄以技術為驅動,轉向以資本為驅動的投資公司。
下面我們就騰訊2005年和2012年兩次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看看騰訊在2018年是否真的還在堅持以技術為驅動,為什麼微信會顯得如此特殊。
2005年 首次確定以技術為驅動
2005年之前,騰訊只有QQ一個核心產品,在解決了初創公司如何活下去的問題之後,為了應對國內網際網路網民暴漲的時代潮流,騰訊進行了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此次調整,騰訊的核心是“以產品為導向,組織BU化”,此次調整改變了此前職能式架構,將渠道、研發、業務部門相融合,提出了業務系統制,即以產品為導向,將各個職能部門同時納入產品體系當中。
這套架構最明顯的是QQ擁有一套完善的業務體系、騰訊網也擁有一套完善的體系,各自的事業群都能夠根據產品技術的變革直接作出調整,這一時期騰訊是毋庸置疑的技術導向企業,因為騰訊每一次變化都是伴隨著新興技術的推出,都會調整自身的業務構架。
這一時期,憑藉著優秀的產品業務,騰訊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領域最矚目的新星,QQ也 成為 打敗了一眾強敵成為了國內常用的即時通訊軟體。
然而2010年“3Q大戰”的爆發,騰訊QQ被奇虎360封殺,讓騰訊意識到了自己過度的依賴產品本身。公司缺少業務協調,QQ、增值服務、SNS(網路社交服務)各自為政,內部協調成為制約集團發展的一大問題,並且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僅憑單個業務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2011年微信的橫空出世,更是加速了業務系統制的消亡。此時的微信作為QQ的孿生兄弟,如果以QQ為參照,建立一套業務構架,會讓騰訊的組織架構增加近一半的體積,如何適應產品多元化發展,騰訊在2012年前後進行了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
2012年 資本正式走上臺前
2012年前後騰訊進行了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的業務系統制升級成了事業群制,並將QQ、微信等業務進行了重新劃分,成立了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網路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路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技術工程事業群 (TEG)和微信事業群(WXG)。
這一次的調整讓騰訊在即將到來的網際網路大潮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產品到生態的轉變,2017年年末騰訊市值正式突破4萬億港元就是最好的成績單。
但在這一時期,騰訊的發展驅動卻並沒有那麼明顯了。從2012年到2018年騰訊放棄了QQ微博、微視、拍拍網等一系列的產品業務,投資了京東、美團等眾多企業,並將社交領域的流量不斷地引入到投資專案當中,僅僅是前段時間上市的美團就讓騰訊獲得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收益。
如果僅僅是這些投資並不能讓人產生騰訊是否還是以技術為驅動的疑問,但是騰訊在投資取得輝煌戰績之後,自身業務卻並沒有亮眼的表現。縱觀騰訊發展史,2012年之後騰訊除了微信之外,就只有騰訊雲、微視和天天快報遊離在第一梯隊之外的產品。
流量和資本的介入,蓋過了騰訊在產品方面的創新,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誕生了火爆全網的《騰訊沒有夢想》。
2012年的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讓騰訊的發展方向不在那麼明顯,隨著2018年年初投資環境開始惡化,騰訊出現13年來首次增速下滑,資本佔據了騰訊的論調開始大規模爆發。
騰訊到底靠什麼驅動
在市值跌了1萬億港元之後,騰訊終於開啟了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再次明確以技術為驅動的發展方向。
但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卻再次暴露了騰訊的短板——缺少自我進化能力
2005年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起因是原有的職能式架構無法滿足網際網路大潮的來臨。QQ早早的實現了使用者過億的成就,但除了QQ之外騰訊並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產品,在入口網站的年代擁有一億使用者的騰訊網居然敵不過網易、搜狐和雅虎,成為了四大門戶流量最少的一個。
2012年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是為了解決業務多元化之後,架構過於臃腫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迎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在調整之前,3Q大戰讓騰訊元氣大傷,微信的誕生使得騰訊無法給其在現有業務體系中一個合適的位置。
2018年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之前,騰訊半年時間市值下跌萬億,13年來首次增速下滑,QQ出現使用者負增長……騰訊再次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縱觀三次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無一不是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才進行調整,讓人不得不懷疑騰訊根本就是被外部環境逼著進行調整。所謂的技術驅動與資本驅動,都沒有讓騰訊進行主動轉型,反而是時代變化和外部環境驅動著騰訊進行被動的轉型。
在今年市值下跌超過一萬億之後,騰訊感受到了時代的推動,若再不進行變革,那騰訊必將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徹底掉隊。
為了應對時代的要求,騰訊提出了擁抱產業網際網路進軍“2B”業務的口號,但從微信的缺失以及技術儲備和騰訊現有的“2B”業務來說,就算是馬化騰自己也沒有看清騰訊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業務根基極度不充分的情況下,騰訊對“2B”業務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發展方向,“ 整合騰訊雲、網際網路+、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 ”,這種泛泛而談沒有重心什麼都想要的發展口號,只能讓外界看到騰訊在時代變革下不知所措的身影。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9月騰訊雲前沿數控刪庫事件,在時代的推動下缺少自我進化能力的騰訊,剛剛在“2B”業務領域捅出了一個大簍子,緊接著又宣稱大舉進駐“2B”領域。一直盤踞在C端個人消費業務的騰訊,真的能夠在阿里巴巴、百度等群雄盤踞的產業網際網路領域讓企業買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