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重壓之下 價效比是小米難以撕掉的標籤
距離小米9釋出還有3天,雷軍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小米旗艦機,一定要去掉價效比的束縛,專心做最好的產品,不辜負米粉對小米的期待!這次為了做好小米9,我們不惜代價。
就在幾個月前,紅米系列成小米陣營中拆分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並取了一個洋氣的名字——Redmi。當時,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小米正試圖撕掉價效比的標籤,紅米品牌獨立,是為了弱化低價對小米品牌的衝擊。
這邊紅米品牌剛剛獨立,小米9就喊出去掉價效比的束縛。股價跌破發行價的小米,正進行一輪大的變革,以此拉昇低迷的股價。只是,在銷量的重壓之下,小米能撕掉價效比的標籤嗎?
成也價效比,敗也價效比
八年前的2011年夏天,小米釋出了第一款手機小米1,這是國內第一款搭載高通雙核處理器的智慧手機,售價只要1999元。在釋出會上,雷軍還喊出了“為發燒而生”的口號。
在其他品牌智慧手機售價在3000元以上的市場背景下,搭載高通雙核處理器的小米1擁有極高的價效比。憑藉高性價比,小米手機一戰成名,並開創了小米最輝煌的5年。在小米手機銷量坐上國內市場第一寶座後,雷軍所倡導的網際網路模式異常火爆。
現在看來,當時的小米可謂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小米的成功,吸引了不少廠商的效仿。一些傳統手機品牌甚至成立了網際網路手機品牌阻擊小米,華為旗下的榮耀,金立旗下的iuni,聯想旗下的ZUK,酷派的大神,都是那個時候的產物。一時間,國內手機市場陷入追逐“價效比”的惡性競爭。
儘管一些傳統手機品牌也打出了價效比的牌,但並沒有阻止小米高速崛起的發展態勢,小米更沒有意識到,價效比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隱患。
2016年,高速行駛的小米被無情的踩下剎車。資料顯示,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只有4150萬部,出貨量暴跌36%。在此之前的2015年,小米是國內手機市場銷量的No.1。讓小米意想不到的是,小米被OPPO和vivo這兩個傳統手機品牌超越了。眾所周知,OPPO和vivo的鮮明標籤是高價低配,與小米手機的高性價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至此,小米的高性價比策略失靈。
在2016年手機銷量暴跌後,小米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戰略調整,並開始向海外市場擴張。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小米手機銷量雖然有了短暫的上揚,但小米再也沒有坐回銷量冠軍的寶座。高性價比這趟高速列車,成功把小米估值拉昇到450億美元高位。眼下,價效比儼然是困擾小米發展的桎梏。
銷量重壓下,小米難以撕掉價效比標籤
經歷了2016年手機銷量暴跌後,小米的戰略調整並沒有幫助小米走出困境。相反,價效比讓小米在低價的泥潭裡越陷越深。去年小米衝擊CDR時公佈的招股書資料顯示,售價1299元以下的手機佔總銷量的77.7%,而3000元以上的手機只佔總銷量的1.7%。
從資料上不難看出,紅米系列手機是小米的銷售主力。在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紅米銷量增長速度最快。一些第三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也一路下滑。小米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資料顯示,小米手機2017年平均售價881.3元,銷量9141萬部。2015年的時候,小米手機平均售價955元左右。2013年的時候,小米手機平均售價千元以上,因為當時價格最便宜的手機是小米2A,售價1499元。
對比相關的資料就會發現,在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暴跌後,2017年和2018年小米手機銷量有所增長,但手機平均價格卻一路下跌。另一方面,華為、OPPO和vivo這些手機品牌紛紛向高階市場進軍,曾經與小米定位類似的榮耀,也推出了售價3500元以上的旗艦手機。華為旗下的Mate系列和P系列,更是成功的在5000元以上價格區間紮根。
國內手機市場環境的變化,迫使小米向高階市場發力,這是小米MIX系列誕生的市場背景。除了小米MIX外,小米還推出了Note系列。多款高階手機的上市,目標是為了打破小米手機售價1999元的價格錨點。然而,消費者並不認可小米的高階手機。經過幾年的努力,售價3000元以上的小米手機只佔總銷量的1.7%。
高階手機策略受挫,意味著小米難以撕掉價效比的標籤。在很多人業內人士看來,小米手機賣不上去價,一是因為品牌溢價能力差,二是因為小米所謂的旗艦機型並不給力,沒有強硬的技術支撐。以小米MIX 3這款產品來說,除了滑蓋屏的設計,幾乎沒有什麼亮點。同樣是售價3000元左右的手機,vivo X23有螢幕下指紋和HiFi,榮耀V20有螢幕下攝像頭和Link Turbo技術。
毋庸置疑,小米的高階旗艦手機在技術創新上的力度太弱。此外,平均售價不足千元的現狀,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小米的品牌溢價能力。為此,小米在年後將價格低的紅米系列手機獨立出去,然後發力小米9,試圖撕掉價效比的標籤。殊不知,手機品牌溢價能力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打造一款真正的旗艦手機,也需要時間。一邊是競爭對手的銷量壓力,一邊是漫長的旗艦打造之路,很能打的小米9或許難以撕掉價效比的標籤。
寫在最後 :憑藉技術創新,華為成功紮根高階市場,OPPO和vivo也嘗試用新技術提升高階旗艦機的形象,小米拿什麼撕掉價效比的標籤?由於前期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足,這注定小米的旗艦之路會很長。
值得欣慰的是,小米已經意識到了價效比對長期發展的危害。只是,在資本的業績壓力下,在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下,小米能否堅定不移的打造一款真正的旗艦?此前,小米的MIX系列和Note系列,僅僅是價格上向旗艦手機看齊,技術、製造工藝與旗艦手機還有一段距離。接下來,小米只有突破技術的短板才能撕掉價效比的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