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的快速網際網路行業分析
提到行業分析大家往往第一感覺專業,第二感覺資料多但無從下手,上網一搜一堆報告但難以整合,或者整合的結論不盡如人意。本文主要根據經驗,釐清一些常見需求,寫出一些基本方法,新手可以對號入座,各取所需。
一、不同場景下,常見對於行業/公司/產品的分析需求一覽
學生時代:
老師留作業,分析某個公司(比如騰訊,百度)(數量2,重要性低)
老師留作業,分析某個行業,產品的對比(數量10,重要性高)
公司面試,比較兩個產品(數量2,重要性低)
初入職場:
一堆公司實習機會,不知道投那個公司好(數量200,重要性中)
同學接到offer,兩個公司不知道去哪個好(數量5,重要性中,高風險場景)
老闆希望做一下某個行業不同領域的競品分析(數量10,重要性高)
實習結束要跳槽,又開始根據內推選擇公司(數量5,重要性高,高風險場景)
認識了很多不同公司的產品/商務,需要了解他們的業務(數量300,重要性中)
職場場景:
同學/朋友讓你打聽下某個公司靠不靠譜(數量3,重要性中)
和其他公司有商務合作,需要了解合作物件(數量3,重要性中)
有同領域的創業公司挖你,給一定期權(數量1,重要性高)
有不同領域的創業公司挖你(數量10,重要性高,高風險場景)
開始新領域創業(數量100,重要性高,高風險場景)
————————————————————————————————
二、快速分析的基本步驟
1、釐清定義,賽道,使用者,競爭產品(15分鐘)
定義:基本領域已有比較成熟的定義,大部分分析任務是基於這些基本定義進行細分。目前已有細分2-3級。
使用者:使用者的特徵,如年齡,愛好,使用場景等
競爭產品:搞清楚你的競品到底是誰,新手最容易踩得坑,根據自己印象來自由劃定,比如自由行產品和攜程是競品麼?
兩個產品是否有競爭性?如果活躍度/流水達到10:1,那有沒有探討的必要?
再假設甲產品月增長2%,乙產品月增長20%,一年後甲產品=10*1.02^12=12.6,乙產品1*1.2^12=8.9,甲產品:乙產品=7:5
行業集中度:行業整體增長率如何?行業是新行業還是老行業,是百花齊放,一枝獨秀還是一超多強?不同行業集中度的研究方法也有差別。
這塊最好是根據業內現有成熟的劃分進行,可以看一下我發的郎瀚威:2018年網際網路年度綜合報告羅列 在裡面快速找到產品相關的行業。
2、根據資料和事件判斷區域性戰爭的趨勢(45分鐘)
利用現有工具,把資料清理出來(閱讀10篇文章)
用搜索引擎和筆記本,高效的把大事件清理出來(收集20-30篇文章)
把資料和大事件放在一張圖上並進行標註(3年,1年,3個月)
這一步可以把現有行業的資料圖截出來,然後在上面修改,可以用PPT快速完成
3、根據現有資訊微觀解讀某個大事件的前因後果,影響(閱讀10篇文章)(30分鐘)
這可以在確認趨勢的前提下,選取最優質的文章,仔細理解裡面的觀點。
4、根據以上的內容,結合網路資訊,試圖解讀一個公司的風格和動機(30分鐘)
這個是乾貨,沒人能代替思考的。
5、當有一個新事件的時候,看看是否符合以上的推測
————————————————
有些朋友說,行業分析好麻煩。其實不然,本質上是抓重點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在刪除不重要的關注點。
第一步:刪除了不重要/不對等的產品
第二步:在一個時間段內鎖定關鍵2-3競品,2-3個重點大事件
第三步:鎖定到了具體事件的前因後果,試圖解讀公司創始人風格。
基本可以做到知己知彼。
常見的產品正大光明的增長原因:產品模式精準推薦,使用者下沉,線下紅利,內容驅動,精細化運營
在找對了行業,找對了產品的前提下:
比如一個行業,5個產品,3年,每個產品3個月一個大事件。每個大事件3篇解讀。
5個產品*3年*每年4件事*3種解讀=180篇文章
如果沒有找對行業和產品,這個數量要翻5-10倍。很大可能,做的根本是無用功。陷入了無窮無盡的細節之中。
或者說,你的答案,基本要做到問什麼答什麼,不能答非所問。那麼回答的層面就要和提問的層面對等。而平時生活中理解的行業,往往比較狹隘。而巨集觀視角又缺乏資料和論據支撐。或者資料和論據支離破碎。
低集中度行業:
找到所有產品背後共同的投資方,資料進行統計。典型行業如國漫。
三、新領域的分析
剛接觸一個新領域,行業本身,或者我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可能存在的特點:
高階難度:
定義不明
使用者增長數量不穩定
行業驅動因素未知
行業缺乏資料
不知道巨頭對這個領域的看法和行動
解決方案:除非是自己創業,建議新手不要碰這個領域。
中級難度:
沒有競品的資料
行業資料保密程度高
潛在競爭對手未知
解決方案:根據產品特徵資料,打聽資料
低階難度:
缺乏關注,大事件缺乏有序梳理
資料缺乏有序梳理
不瞭解創始人背景
解決方案:自行梳理
地產、零售:有專業的行業分析公司
教育培訓,醫療服務:行業集中度低,分散度高
汽車,企業服務:高價值使用者,數量較少,傳統手段難以監測
硬體(VR,物聯網):可能缺乏APP資料
視訊節目:資料多平臺,標準不一
四、行業老手對於行業分析的要求/關注點
老闆的角度和心理往往是以效果和風險,或者說高效花錢為目標的,因此要在分析中注意。
已經瞭解這個行業的競爭對手和基本格局,想了解:
有沒有新的快速增長的產品,他們的運營/產品特點?(我們是否能模仿)
有沒有衰落了的大產品,原因是什麼?(因為團隊走人了?行業縮水了?廣告投放停止了?)
已有的競爭對手最近6個月的資料趨勢?(月度)最近1個月的資料趨勢?(日度)原因是什麼
XX產品的最新活動效果如何?ROI/價效比如何?(是否要模仿?)
切忌犯的錯誤:錯誤的定義了行業和產品,有結論無推導過程,
可以犯的錯誤:找不到資料,或者有論據,但結論錯誤
老闆對於新興行業,想了解:
總的使用者基數有多大?
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現有產品做得如何,資料如何?
行業典型產品成長路徑如何?
行業未來的可能趨勢如何?
切忌犯的錯誤:分析流於表面
可以犯的錯誤:對產品分析的很深入,但對全盤缺乏判斷
同學/老師的關注點:
這些任務往往是以大公司為分析物件的。
風險總體少了很多,因為大公司由於內部競爭,總體昏招不多,資源投放也比較充足。
想得到的就是結論某個公司是不是行業老大,值不值得去,未來前景如何
拆解下來就是,這個行業集中度如何,這個公司的行業地位如何,產品資料趨勢如何等等
切忌犯的錯誤:打包票,拍腦袋
行業大V的關注點:
巨頭有哪些新的產品
xx產品能否支撐股價增長(陰陽師,王者榮耀)
自己要進入一家新興創業公司:
識別風險,識破偽需求,偽概念,偽行業
在行業需求靠譜前提下,100人以下的公司,核心關注點還是創始人。
其次關注技術,產品,運營負責人的能力
五、其他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按這個思路,自己留言寫一下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