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與“企業內MBA”:“知識付費”以外,自我增值的另一種選擇
2019年大幕初開,羅振宇與吳曉波兩臺跨年演講之後,對知識付費的討論乃至批判甚囂塵上——「中年人聽羅胖的跨年演講與老年人買權健的營養保健品,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這句話一度在微博與朋友圈裡廣為流傳。把時鐘撥回到一年多前的2017年10月底,微信公眾號文章《羅振宇的騙局!》一文其實已經刷屏過一次。
如果“知識付費”產品的價值不如他們宣傳的那麼大,那麼我們在自我增值上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
企業內MBA:企業內的在職線上MBA
“知識付費”的消費者大多是上班族。希望他們能夠增值的除了他們自己,其實還有他們所在的公司。
國內職業教育市場潛力深藏。艾瑞諮詢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成人學歷和職業培訓市場規模達1978億,預計到2022年,將漲至3552億。
傳統的企業內教育以集中培訓為主,大多是先租個場地,浩浩蕩蕩拉來百十號人,聽一個培訓師在講臺上哼哧哼哧講半天。做得差點的:培訓師講完就各自回去工作,也不知道培訓效果如何;做得認真一些的:要搞分組討論,要問卷調查,要安排考試,要跟蹤改善,忙得不可開交——最可怕的是,過一段時間又得重新再來,迴圈往復。
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培訓的內容固定下來成為課程,而且培訓的效果又能得到保證呢?

《商務統計》、《收益管理與定價》、《大資料分析》、《組織行為學》、《公司財務》、《實戰銷售》……乍一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某個大學商學院的課程設定,其實這是一家線上教育公司所製作的通用管理課程。
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1978年江蘇省高考狀元蕭柏春博士,聯合他的幾位教授和企業家好友一道發起並創立了廣州英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起初他們只是面向企業提供精細化管理的通用課程,目前已經可以提供通用課程租用、企業專用課程製作、培訓直播工具(“英荔播課”)、線上學習平臺建設(“E-ducation”)的全鏈條服務,還面向個人學習者提供“英荔商學院”會員訂閱服務,實現“線上MBA體系化學習”。

英荔商學院(EliteMBA.cn)官網截圖
英荔的創始團隊認為,讓員工脫離工作參加學習,對於企業而言是本末倒置,可以隨時隨地即學即用的通用課程加上企業專有課程,建立起“企業內MBA”才是更加高效的選擇,所以英荔向全鏈條服務發展是順勢而為。
得益於聯合創始人之一羅雲先生在他的另外一家公司——健合集團上獲得的事業成功,英荔可以用單個企業單次培訓難以承受的價格請來高水平的教授錄製課程。這種高起點的打法讓英荔在提供線上學習內容的公司當中顯得鶴立雞群——其他公司大多隻是將普通培訓師的課程錄製起來,水平參差。“而我們英荔的這些線上課程,跟美國商學院的線下課程表達形式是完全一樣的。”本身是美國長島大學管理系主任,同時擔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的蕭柏春說,“而且我們還在不斷地尋求與更多的教授以及行業專家合作,豐富我們的課程,包括設計專門針對某一行業的課程包等等。對方可以用我們的平臺,建立自己的網校;我們也可以做代理,把他的課程推廣出去。”
這些畢業自沃頓商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知名院校的教授們有部分本身就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校的MBA或EMBA老師。MBA、EMBA高昂的收費讓原本確實需要系統學習管理知識的企業中層望而卻步,英荔的創始人們希望能夠通過企業買單讓上班族接觸到國外最新管理學知識和理論,並且讓企業認可員工在這些課程上所獲得的成績。
神州優車集團就曾租用英荔的《收益管理與定價》和《運營管理》這兩門課程用於內部培訓。前者的授課老師就是英荔的董事長蕭柏春博士,而後者則由美國長島大學終身教授楊威博士講授,他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制造與自動化管理專業的博士,同時還任職香港中文大學高階物流碩士班客座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學MBA客座教授。這兩門課程都有關於易逝品的管理知識,恰恰是神州在日常運營當中最需要的。然而與請教授親臨教學相比,花費在租用課程的成本不過是前者的五分之一。

有趣的是,這些原本是為企業準備的課程在高校市場也收穫了不少的認可。目前,國內已有數家高校選擇了與英荔合作,使用英荔的線上學習平臺,並將英荔製作的管理課程作為學生的選修課,如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等等,其中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已有超過7000人次選修過英荔的課程。“曾經還有不知道哪個學校的學生在貼吧‘抱怨’英荔的課一定要參加並通過考核才能獲得學分,不像其他公司提供的線上選修課那麼好‘刷’。”英荔的一位負責人笑著補充道。
完整的知識體系vs碎片化學習
除了高昂的收費,MBA、EMBA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時間成本。在職MBA還能用週末上課的方法勉強熬過去,但名校的MBA專案中有不少是要求脫產上課的。這或許也是羅輯思維等知識付費產品能夠迅速虜獲眾多上班族使用者的原因之一——“碎片化學習”,隨時隨地可以開始與暫停,不用看書沒有作業,聽起來又感覺頗有道理,甚至有醍醐灌頂之感,似乎比上MBA要輕鬆高效得多。
然而,知識付費產品也有個通病:太碎了。為了適應短平快的學習形式,知識也被徹底打散,甚至胡亂拼湊出一個新的概念;乍看之下可能確實能用這個新概念來解釋或解決某一個問題,然而換一個問題換一個場景可能就使之徹底失靈。在這一點上,傳統商學院顯出了他們的威力:完整的知識體系能讓人建立起全域性思維,避免出現瞎子摸象或者一葉障目的情況。
英荔也給出了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們將每個章節都設計成多個長約7-8分鐘的短視訊,每個視訊對應一個知識點,搭配相應習題,讓學員可以隨學隨練,逐個擊破。但整個課程的體系本身仍然維持完整的“章-節-單元”樹狀結構,並非知識碎片的拼湊。這種課程設計,既符合“線上MBA體系化學習”的需求,又有“慕課”的特點——開放學習、隨時隨地。
為什麼選慕課:看視訊聽音訊≠學習
現在提供網路課程的平臺很多,直播課和錄播課都有,應該怎麼選擇?筆者認為,除了通過講課老師的素質、課程大綱等來預判課程質量以外,學習的手段也應該被關注。線上教育不僅要解決傳統職業教育的時空限制問題,還應該提供更為靈活的學習模式,為學習帶來更多可能性。像騰訊課堂、網易雲課堂、千聊等等平臺只是支援音視訊的錄播課播放,又或者一些自稱是用於培訓的直播工具卻只有打賞等無關緊要的功能,其實這些平臺或工具在學習手段上都是有欠缺的。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創立的慕課(MOOC)網站edX(www.edx.org)在學習手段的支援上,可謂是首屈一指。慕課全稱大規模開放性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追求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將講課、練習、討論、互評等一切可被網路化的學習手段全部轉移到網上。EdX還將其所使用的軟體開源,稱為Open edX,吸引了世界範圍內很多名校名企都在使用,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微軟、亞馬遜、星巴克、華為等等。
英荔的管理層為了保證學習者在英荔平臺上學習質量,毅然放棄了自行開發簡單的音視訊播放平臺,要求技術部堅持用Open edX作為基礎進行開發,並且針對企業需求增加了組織架構、許可權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同時反哺給全球開源社群。英荔已經贊助了2018和2019年的Open edX全球年會,並且獲edX認可列入了官方服務商名單,是列表上唯一的中國公司。直播工具方面英荔也增加了簽到、答題、調查問卷等功能,與娛樂性的直播有著明顯區分。“英荔直播已經簽約了好幾家全國性的連鎖藥店,他們用得非常順利,大大降低了培訓成本”,英荔教育一名負責人說。
另外一種選擇
這段時間裡對於“知識付費”的批評,說明了人們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正在提高。與“知識付費”的短平快相比較,edX、英荔商學院等提供的課程相對較“重”,但是體系更完整,也更接近於“學習知識”而不是“內容消費”。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知識付費”的火爆說明了“終身學習”這一理念已經被大眾接受;或許,內容上回歸正統的知識體系而形式上接納碎片化學習的慕課,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另外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