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的新徵程
“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目標兩億臺。”
2018 年,餘承東先是否定了這一說法,再又鄭重地提了出來。到了年末,華為手機最終順利完成了這歷史性目標。
剛過去的一整年,華為打了一系列漂亮的陣地戰,有條理且有針對性。面對蘋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iPhone X,華為推出了徠卡三射的 P20 Pro 當作新年開河先鋒,一舉拿下 DxO Mark 拍照排行榜的第一名,並一直霸榜到年底。
此後華為繼續以“技術”為核心,一路高歌。GPU Turbo、麒麟 980 晶片、反向無線充電等等先進技術在各產品線多面開花,加上旗艦處理器下放的策略,華為旗艦產品線、Nova產品線和榮耀品牌分別在各自領域拿下一份田地。 因此在全球手機出貨量下降的情況下,華為仍逆勢上漲。
據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釋出的報告顯示,2018 年全球智慧機出貨量前三個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華為保持了正向增長的態勢。其最新的中國智慧機市場 報告顯示 ,第四季度中國智慧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了 11%,華為反而強勢地增長了 23%, 中國市場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 27.8%。

反觀昔日霸主蘋果,由於 iPhone 售價居高不下以及緩慢的技術更新頻率。使得蘋果不斷調整 iPhone XR 系列售價,以便止住頹勢,但市場反應仍不如往年。蘋果 2018 年的節節敗退,在中國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回顧智慧手機發展的十餘年時間,中國廠商早期的“中華酷聯”如今只剩華為一家仍然戰鬥在前線。在當時,雖然與運營商合作是較為成熟的模式,卻不是長久之計。華為開始尋找除了運營商之外的渠道, 此後華為經歷了大量的試錯,並潛心於技術研發,才上演了 2018 年的田忌賽馬。
技術馬拉松的方程式
用“厚積薄發”來形容華為似乎有些不妥,因為“技術研發”一直都是華為的老本行。早在 1994 年,一名年輕的華為員工耗費六位數資金研製萬門交換機失敗,卻仍然得到公司的支援繼續研發,最終成功。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遺憾的是,在消費者領域, 華為的技術沉澱往往被其它輿論所蓋過 。
華為終端在 2018 年不斷推出最新技術的背後,有著大量的資金、時間、人力投入。儘管投入巨大,但相應的收穫也十分可觀。智慧手機作為 21 世紀的朝陽行業,註定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從 2018 年末最終成績來看,華為手機在這場長跑中顯現出了領先的優勢。
麒麟 980 晶片、大電池長續航、超級快充、優質通訊體驗,沒有哪一項技術優勢離得開華為長期以來的研發投入。華為從開始進入智慧手機行業就下定了打持久戰的決心,並明確了用基礎研發和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好體驗的原則。
因此用“馬拉松選手”來比如華為或許更加貼切。籠統地來說,馬拉松比賽講究的是日常訓練、飲食以及賽程中的配速。 在手機行業裡,就好比技術儲備、日常營收以及新品宣發,這樣簡單的幾個步驟大體上組成了華為的馬拉松方程式 。
多年來的技術儲備便是許多對手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華為的熱實驗室,其擔任著散熱基礎技術研發的重任,目前在全球有五個分部,研發人員中博士生的佔比達到了 70%。研發投入方面,華為則一直保持著劃分營收 10% 以上資金給科研的慣例。據歐盟委員會的 報告顯示 , 在 2018 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為 113.34 億歐元,約佔營收的 14.7% 。

華為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為產品端提供最新的支援,並配合新品的宣傳與銷售,完成一個又一個階段性小目標。華為步步為營,在長跑中超越了其它對手,甚至緊逼行業“配速員”的位置,三星和蘋果——恰好它們也同樣擁有相似的馬拉松方程式,2018 年三星與蘋果的科研投入分別為 134 億歐元和 97 億歐元。
此後的賽程,比拼的就是各自的耐力與策略了。
策略的體現之一,在於對整個市場的把控。在這個看臉的世界上,手機外觀愈加成為消費者選擇的側重點之一。華為 P 系列被明確定義為“時尚系列”,最新的 P20 Pro 獨領風騷一整年,除了創新性的徠卡三攝加持,它無限貼近於大自然的極光漸變色後蓋是捕獲眼球的最大功臣。
自這臺手機之後,中國手機廠商便陷入一場後蓋審美之爭。 各路不同的漸變色開始出現在了市場上,但都無法追趕上 P20 Pro 極光色的那種自然。

為什麼?因為 P20 Pro 的後蓋,就是取自於大自然的顏色。據華為工程師透露,P20 Pro 的後蓋顏色由大自然生成,並非人為刻意地取色作噴塗。其背後有著一層透明的覆膜,若將它揭下後,便能看見手機的無色玻璃後蓋。而這層覆膜,也同樣是沒有顏色的。只有通過真空奈米光學鍍膜,才會顯現出這一層極光漸變色。
如果你見過彩虹,那麼你可以把 P20 Pro 看作彩虹的具象化實體。
華為 P20 Pro 的極光色後蓋是後蓋設計的一個里程碑,此後連 Mate20 Pro 的極光漸變色,也未能企及該手機後蓋的美觀度。
只有競爭才能成長
“榮耀(Honor)”品牌被定位成華為內部的技術試驗田,GPU Turbo等先進技術均首發在榮耀的產品上。 2018 年越來越獨立運營後的榮耀在海外市場的增長達到了 170%,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
在華為內部,像“榮耀”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Nova 產品線在經歷著同樣的轉變。2018 年釋出的兩款產品,Nova3 和 Nova4,分別用上了麒麟 970 晶片和挖孔屏設計。後一項設計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其它華為產品應用。
此外,在華為官網的宣傳頁面上,Nova 海報有一個明顯特色,即在最大產品名的前面去掉了“HUAWEI”標識,用“Nova”獨立展示。它正在塑造一個更加清晰的產品線形象。

榮耀與 Nova 在定位上有一定的對立,比如兩者都主打年輕市場;同時也有一定的差異。華為內部通過不同產品線的獨立,加強了兩個隊伍之間的內部競爭,內部賽馬並加以約束,達到良性競爭的平衡。競爭雙方你追我趕,卻都能在產品、營銷等方面受益,最終展現出來的就是華為全面成長。
2018 年,Nova 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根據華為官方的報告,Nova 自誕生之日起,已經實現了超過 6500 萬臺銷量, 成為了華為在中檔市場崛起的頭號功臣。
至此,華為主要的產品線作戰方式已經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即通過榮耀與 Nova 的降維打擊,不斷攻佔著對手的舒適區,從而將高階機的力量聚焦在與旗艦品牌的競爭中,進一步拉大與其它競爭對手的差距。
華為 P20 系列與 Mate20 系列分別以不同的姿態與蘋果、三星的旗艦產品爭奪頭部市場。例如原本主打商務旗艦的 Mate 系列,用更加潮流的設計,與時尚、旅遊跨界合作等方式,豐富了自己的產品形象,將硬朗的商務風軟化,吸引了除商務男士之外的女性使用者關注。
硬體的全面生態
2018年,在消費者業務裡除了手機成績引人注目,華為平板、PC、可穿戴智慧裝置等硬體的增長同樣可喜。
華為已經不止一次強調其“全場景戰略”。作為華為與消費者在其它移動場景中的觸點,華為平板和華為可穿戴裝置分別增長了 14% 和 120%,而 PC 業務的發貨量也同比增長了 330%。
因為未來,整個產業即將進入萬物互聯的“全場景智慧生活時代”,圍繞多樣應用場景發展起來的智慧終端裝置,已經成為消費者獲得智慧體驗的重要入口。
以華為手機終端為基點,華為的“1+8+X”IoT 開放戰略正在逐步鋪開。“1”目前指的是手機終端,更寬泛的概念是與使用者始終連線的裝置,“8”則是平板、電視甚至音箱之類的裝置,最後的“X”則包括泛網際網路智慧裝置,此部分的裝置不僅涵蓋華為智慧終端,還有來自 150 多個合作伙伴的產品,華為將其列為獨立的“華為智選”品牌。
因為華為提供了三件套基礎裝備,為整個生態做支援。LiteOS、晶片和 HUAWEI HiLink SDK。
LiteOS 全稱是“輕量級物聯網作業系統”,它可以應用於車輛、家居、照明甚至可穿戴裝置中。2018 年華為的可穿戴拳頭產品 HUAWEI WATCH GT 便是用的該作業系統,主打 14 天超長續航、實時心率監測和 GPS。它是運動健康領域的一個代表。

而在家庭生活場景中,華為選擇了與其它品牌進行合作。對於所有想要加入華為智慧生態的裝置來說,三件套降低了生態的門檻。如 HUAWEI HiLink 通過構建標準且易用的協議,將越來越多的智慧產品聚集在一起,相互協作。並且由於 HUAWEI HiLink 的開放性,它還吸引著越來越多品牌智慧產品的加入。
HUAWEI HiLink 是華為智慧終端連線的基礎,於消費者而言是一種無形中的自然體驗,而 HUAWEI Share 3.0 就是消費者明顯能夠感知到的連線方式。HUAWEI Share 3.0 是華為產品之間的共通語言,它將華為自有的硬體串聯起來。
在某種程度上 HUAWEI Share 3.0 與蘋果的 AirDrop(隔空投送)相似,裝置之間能夠進行傳輸檔案等操作。即使小如華為行動式印表機這樣的產品,也能通過 HUAWEI Share 3.0 與手機建立連線,並順利完成系列操作。
除去硬體層的全面生態,華為同時還在做著最基層的伺服器支援——而這一部分往往被消費者所忽略。
華為有自己的伺服器,但這還不夠。面對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華為先後釋出了針對全場景的“昇騰”雲端人工智慧晶片,基於華為自研的達芬奇架構,以及基於 ARM 架構的伺服器晶片鯤鵬 920 和泰山伺服器。
一系列的晶片與伺服器都瞄準了華為的未來,華為雲電腦、雲手機在未來將有可能成為常用的服務,即使最基礎的雲備份服務,也將比以往有更大的提升。雲服務帶來的想象空間是無窮的,它可以是個人服務的核心,例如你的日程安排管理、資料同步,也可以是公共服務和連線,例如未來各大場景的智慧服務,智慧家居、智慧出行等等。
必經的陣痛
華為終端如今的優勢也是經過無數挫折和摔打才實現的。
EMUI 5.0 時代,華為手機經歷了一場大的變動。華為消費者 BG 軟體工程部總裁王成錄主導了這一場 EMUI 對安卓底層架構的“手術”級別的改動。2016 年,當時能做到這件事情的除了谷歌就是華為。
由於安卓系統碎片化的資源管理導致系統的“蜜月期”不夠長,導致最大的問題在於卡頓。多數消費者反映手機用不了一年就卡得影響正常使用。
EMUI 5.0 是基於 Android 7.0 深度定製的系統,其改進目標是 iOS。眾所周知,iOS 的流暢性幾乎無其他系統能夠媲美。但王成錄帶著 2000 多名工程師的團隊硬把這個任務完成了,搭載著 EMUI 5.0 的 Mate 9 能與麒麟 960 晶片相配合自動排程資源,以適應各種應用程式的資源要求。
通常來說,安卓使用者為了加速手機的執行速度,最喜歡“殺後臺”。 而 EMUI 5.0 會學習、預測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具備息屏閒時自動清理程式功能。 因此當用戶鎖屏之後,它會智慧清理後臺程式。以達到最大化釋放資源,並節省電量的目的。如此一來,使用者在解鎖開屏後,都能體驗到系統的流暢。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對系統有些“矯枉過正”。曾有大批量使用者反映該“省電精靈”誤殺後臺程式,不僅沒有起到省電的作用,反而耗費了巨大電量。
經過調整,如今基於 Android 9.0 的 EMUI 9.0 有了更大改進,系統流暢性上已經有了成倍提升。在 Mate20 系列釋出會上,餘承東還強調展示了華為手機老化測試的結果:Mate20 Pro 在使用了 18 個月之後,效能只降低了 5%。

另一方面,華為在與上游供應商合作上, 不斷追求突破 。然而在零件供應的過渡中,產品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除去華為自研麒麟晶片在早期不成熟的羸弱表現,當下華為正面臨著曲面屏供應問題。
華為 Mate20 Pro 採用了曲面屏設計,然而該產品上市後不就便出現了“綠屏門”,最終以華為官方無條件換新告終。“綠屏門”的根源在於華為採用了 LG 和京東方的 OLED 螢幕,二者在曲面 OLED 螢幕上的相關技術並不成熟,導致螢幕的良品率低。
作為螢幕工藝方面的領先者,三星的曲面 OLED 螢幕的工藝更為成熟。為什麼華為沒有采用三星螢幕?與華為對比,三星在消費者領域有著同樣定位的 S 和 Note 系列產品。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已經足夠大,自然不會輕易為華為提供曲面 OLED 螢幕。
因此華為只能與京東方和 LG 合作,共同改良、提高曲面屏工藝和良品率。據供應鏈訊息,京東方的曲面 OLED 螢幕良率已經從去年的 10% 升至 30%,並有望於年底提升至 50%。
無論是終端晶片還是螢幕工藝,華為都在構建著屬於自己的供應鏈生態。在轉型的過程當中,陣痛是無法避免的。它或許會影響華為短期內的成績,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 華為的選擇都在積極地影響著征程的最終落點。
華為目前已經進入手機領域的頂尖梯隊,並有望在 2019 年穩固全球第二的位置,甚至衝擊第一的寶座。
根據 IDC 的 調查報告 ,2018 年華為全球出貨 2.06 億臺,以極小的差距落後於蘋果的 2.088 億臺,位居第三位。

儘管蘋果經歷了 2018 年的滑鐵盧,其長年來的技術儲備仍不能小覷。2017 年的 Face ID 雖沒有先進到 10 年之長,但時隔一年之後,其它廠商才有成熟的產品跟進。蘋果輸在技術更新頻率低,而非技術不夠領先。
蘋果的旗艦手機一年只更新一次,但貫穿整年的平板、PC 等釋出會都是其生態的一次鞏固。華為在過去一年裡增長勢頭很猛,保持正向增長率卻是一個艱難的事情。
除去蘋果、三星在全球的競爭壓力,華為在國內市場還面臨著 OPPO、vivo,甚至小米的圍攻。2019 年還沒過去 1/3,OPPO、vivo 和小米就已經通過無孔手機、摺疊屏概念機等等方式打響了第一場惡戰。甚至 vivo 已經先聲奪人推出了全新子品牌加入競爭。
經過行業大洗牌,馬太效應加劇,資源逐漸向頭部聚攏。三星、蘋果、華為佔據了全球超過一半的市場。當下智慧手機的換機頻率降低,市場逐漸萎縮,各大品牌在線上和線下的銷售渠道均有自營地,並且都在積極地用靈活的品牌和產品策略刺激著消費者,留給小廠商的機會越來越少。各大廠商正面衝擊不可避免,今年的競爭環境將無比激烈,華為 2019 年 2.5 億臺的出貨量目標顯得異常困難。
華為在 2018 年的逆週期增長,給其它廠商帶來了思考。在消費者缺乏換機動力時,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構建更高的門檻,才能保證自身不被逆潮沖走。

蘋果公佈了 2019 年第一季度財報之後,庫克表示蘋果意識到了 iPhone 定價問題,將重新調整相應策略。這是蘋果痛定思痛的一個訊號,未來將有可能出現更豐富的產品線以適應不同的價位段。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消費者對於 iPhone 的定價極其敏感。iPhone XR 經歷了頻繁的價格調整後,該產品邊框太粗的言論明顯減少,進而變成“高性價比”的蘋果產品。由此可見,一旦 iPhone 的定價下沉至 4000 元價位,將給其它廠商帶來強烈的衝擊,包括華為。
華為在今年需要保持內部的良性競爭,將榮耀品牌和 Nova系列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同時與產業鏈供應商共同克服困難,將影響降至最低,以保證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內部管理,避免因宣傳失誤再此引發不必要的輿論危機,維護好自身的形象。
2019 年的手機市場或許並不會有大的格局變動,各大廠商之間將呈現膠著狀態。華為在通訊方面雖然擁有極強的優勢,但在全球部分市場遭遇了不公平待遇。而目前 5G 還未真正商用,華為仍需加強自身實力,等待爆發那一天。
眼下,華為的新徵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