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華為手機的祕密突然曝光,巔峰對決,驚豔世界!
蘋果A12晶片日前震撼登場,果粉期盼了已久。然而,更加震撼的是,華為近年來最大的舉動即將登場。
據悉,這項被外媒描述為華為祕密行動“達芬奇計劃(D計劃)”,將在今年10月份華為全連線(HC)大會上揭開面紗,屆時將釋出華為雲資料中心AI晶片,這次自研資料中心AI晶片推出一整套開發者框架,可謂橫空出世,其每年至少投入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被稱為華為一次重大轉型。
前幾天蘋果釋出會之後,餘承東一句“穩了”,將人們的目光引向“黑科技”產品Mate20系列。據悉,首次搭載麒麟980的智慧機華為Mate20和Mate 20 Pro即將於10月16日推出。
據媒體報道,日前華為在迪拜舉行了一次產品簡報會,公司的一位代表稱,該產品的速度將超過搭載蘋果A12仿生的三款最新手機——iPhoneXS、iPhone XS MAX和iPhoneXR。
在技術上,麒麟980是第一個宣佈的7nm晶片組,但蘋果A12仿生與此同步,10月份華為Mate 20上市後,將上演一場顛覆對決。

目前,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中,華為已成功超過蘋果,技術上吊打蘋果的一天,還會遠嗎?
1
解密D計劃
“達芬奇計劃”在華為被內部簡稱為“D計劃”,據媒體透露,華為全員持股備戰智慧領域,麒麟970使用在終端手機上或許只是個開始。
“D計劃”的內容包括從通訊基站、雲資料中心到智慧手機、監控攝像頭等終端裝置,而其中重要一項就是繼手機端麒麟晶片之後,華為將開始著手資料中心AI晶片的研發,其能夠在雲環境下識別語音和圖形等。
目前,華為擁有海量的使用者、廣闊的網路覆蓋和強有力的雲端計算服務,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條件。
對外低調的任正非前不久也透露:為了能趕上美國的晶片研究技術,華為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億到200億美金中,劃出20-30%,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這麼算來,D計劃首要開發能夠用於資料中心的AI晶片,每年的研究預算最高可達60億美金
這也就不奇怪,華為放言將挑戰行業巨頭英偉達了。
其實,除了先前的AI晶片和此次曝光的計劃內容,華為在技術的專研程度上,都使他離人工智慧更近一步。
2
偏執華為“死磕”技術
如今,說到世界前三大智慧手機廠商必然是,蘋果,三星,和我們中國的華為。
企業跟人一樣,不管走多長的路,關鍵的就幾步!華為的技術團隊從最早的農村團隊,到後來飛躍城市團隊,到現在進軍國際團隊,最不會忽悠的華為能起來,歸根到底靠產品。
華為的第一部手機誕生在2002年大年三十。當時團隊對手機幾乎沒有什麼認知,核心負責人用了半年時間帶著團隊邊學邊幹,最後在實驗室裡封閉攻關了半個月解決了關鍵的射頻通路的問題,才真正明白“手機原來是這個樣的”。
在二十一世紀最初的10年裡,華為手機只是作為通訊產品配套和運營商定製的一個輔助產品,沒有什麼人重視,也談不上遠大理想。
一位當時市場部的負責人舉例:拿2006年左右美國市場來看,當時一臺手機的出貨盈虧平衡點是70美元,但中興、酷派、TCL、阿爾卡特以20美元到50美元報價,擠壓競爭對手。一度在非洲市場給運營商的定製機被殺價到10美元一臺。
直到2008年谷歌推出了安卓系統,才讓華為人看到了希望。
2012年3月,釋出了P1超薄手機打開了歷史新起點,至此華為撕下“貼牌機”標籤,開始自有“智慧機”品牌之路。
在整個行業都在玩“政策”的年代,華為一直都在技術上死磕,悶聲做產品,做消費者體驗,被視為“異類”。2013年下半年P6的銷量超過400萬臺,華為開始真正的品牌崛起。
後來大紅大紫的Mate7,是華為通過做4萬多個樣本的消費者洞察,確定了配合機型並行開發EMUI、大電池、高屏佔比、金屬機身的核心戰略,一波三折的聚焦技術選擇,才所取得的成果。
這是華為第一次因技術創新而帶來的產品拉力。
華為CEO任正非從來不提轉型、變革這樣的字眼,只提持續改良、改善,但從企業發展史來看,華為始終在轉型、變革過程中。
3
創新從“芯”出發
華為從大頭機到貼牌機,再邂逅智慧機,由華為雲發展到智慧華為,都離不開用“芯”製造。
秉承技術偏執的性格,創業之初,任正非就堅持自主研發專用積體電路( Application Specific IC,簡稱ASIC),要知道這在當時可是價值不菲的工程費,一次性就要幾萬美金。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他不得不借高利貸投入研發。
據媒體資料透露,他曾站在六樓辦公室的窗邊,說過這樣一段話:“新產品研發不成功,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
那時候任正非帶著技術團隊,日以繼夜的埋頭苦幹。每天晚上九點,他都會提著裝有面包和牛奶的籃子來犒勞大家。華為的狼性,或許就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
1991年,華為首顆具備自有智慧財產權的ASIC誕生了,這就是華為晶片事業的起點!
(華為早期研發人員訪問美國時的大合照)
1996年初,任正非花大價錢買來了西方的EDA設計系統,只為一個目的——自研。之後華為有了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晶片SD509、第一塊高整合度數模混合晶片4COMB,以及開發了SLIC厚膜電路晶片SH723。

(華為早期晶片的一些型號)
有了“芯”的華為以很小的成本實現了戰略轉型,獲得了電信局的入網證,進入了利潤豐厚的電信市場。2004年,華為成立海思做消費電子晶片,組建了移動端晶片研發隊伍,開始了神祕“D計劃”。
經過5年研發,到2009年,拿出第一款海思K3,有著業界領先的低功耗設計。這是華為又一次華麗轉型的前兆,也是中國晶片崛起的開端。
在計劃開啟後的第二個五年,華為推出麒麟910,首次採用28nm製程,打出了自己的名聲。整個2014年,華為不停的迭代,一共釋出6款晶片,蓄足了創新力量。
2015年11月,麒麟950釋出,採用16nm FinFET Plus工藝,綜合性能飆至第一。有分析師表示,麒麟950最關鍵優勢在於時間領先高通820和三星M1一個季度以上,打了一個時間差。
這也是華為經過了10年沉澱,燒數億美元終於對標上了高通。
在麒麟950之後,華為又在2016年釋出了麒麟960,2017年釋出全球首款移動端AI晶片麒麟970,並將其運用於Mate10。再到2018年8月釋出麒麟980,其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世界第一,被稱為最強AI晶片:
• 領先工藝:全球最早商用TSMC 7nm工藝的手機SoC晶片;• NPU:首款搭載雙核NPU(Dual-NPU)的移動端晶片;• CPU:全球實現基於ARM Cortex-A76 CPU架構進行商業開發;•GPU:首款搭載最新的Mali-G76GPU架構的移動端晶片;• 通訊升級:通訊方面率先支援LTE Cat.21,峰值下載速率1.4Gbps達業內最高;•攝影升級:記憶體方面支援全球最快的LPDDR4X顆粒,主頻最高可達2133MHz。
時至今日,華為儼然作為國產晶片的脊樑為國人廣為傳誦,這得益於華為海思的消費電子晶片業務,尤其是用於手機的麒麟CPU。
而這款集“六大世界第一”的最強AI晶片麒麟980,也將搭載在華為Mate20系列上,於10月16日在倫敦巔峰對決蘋果已釋出的A12。此戰勝,意味著華為“芯”將是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