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入局,小程式成超級APP連線一切的樞紐
小程式已經無所不在的侵入了我們的生活。
剛剛誕生時,大家認為微信小程式不過是升級版的“服務號”,也有人把它看作“借屍還魂”的直達號或H5網頁。隨著微信小程式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業界此前的諸多偏見隨之消失,阿里、百度、頭條等流量巨擘也開始亦步亦趨跟進,小程式已成為一個跨越多個平臺日活數億的成功產品。
不過,早期小程式在定位上真有些升級版“服務號”的意思。根據微信官方的介紹,小程式是和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並行的體系,本來它的名字是“應用號”。
(小程式內測期間)
2016年9月內測期間張小龍在朋友圈裡為小程式打CALL,馬化騰在下方回覆一句話“蘋果不讓叫應用號,也許反而是好事。”如今在使用者心裡小程式同訂閱號、服務號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物種,陰錯陽差之下,小程式的名字讓“應用號”在產品基因上同前輩們相比擁有了巨大的變化。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騰訊名字的一波三折小故事,二十年餘前馬化騰曾想為公司起名為“捷訊”“飛訊”“網訊”,因為馬爸爸來到工商局登記註冊時發現被搶注,才有了後來的騰訊帝國。
從XX號到小程式的變化不單單是名字上的改變,後者完全獨立的命名規則,讓使用者在認知上能夠很輕鬆的將後者同以資訊內容為主的各種號進行區分,可以說,因蘋果霸權而更名的小程式因禍得福。
小程式 破壁超級APP的封閉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BAT談的更多地是“連線”二字,相比於坐在電腦前才能操作的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平板等移動裝置普及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人與網路的連線形態。相比傳統上網特徵,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上網的特點主要區別在以下幾方面:
1、 隨時隨地 的網路時代:智慧手機讓每個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夠同網路進行連線;
2、 小螢幕 的網路時代: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受限於手持這一特性制約,使用者只能通過很小的屏與移動網際網路連線;
3、 高頻並即時互動 的網路時代:隨時隨地的聯網讓即時互動成為可能,而巴掌大小的手機螢幕也逼迫網際網路公司把PC網頁分拆成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頁面。因此移動網際網路呈現著高頻並即時互動的特性,手機使用者對APP的操作邏輯和響應速度的忍耐力也越來越差。
這三大特性致使單個APP能夠實現的功能也開始聚焦和深耕,因此,BAT全家桶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常態,以阿里來說,曾經一個taobao.com網頁就能打包使用的天貓、支付寶、聚划算等頻道,在手機上卻都獨立成為一個個APP。這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孤島效應,使用者為了享受更多地服務不得不頻繁的下載各種APP。
這為移動網際網路的上網體驗帶來很大的困擾,也間接促成了小程式的爆發。
在小程式誕生前,同一家公司或聯盟旗下的產品互通大多數是基於APP內部的擴充套件功能實現,支付寶APP裡的天貓、淘寶等入口,百度APP裡的本地生活、有錢花等入口,微信支付裡的滴滴出行、拼多多等入口。即使完全成長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應用也是如此,比如今日頭條APP裡就融合了短視訊、悟空問答、西瓜視訊等多個APP功能,這種基於同一平臺的互聯互通客觀上保證了巨頭通過一款APP覆蓋多款產品的可能性,實現內部產品的孤島破壁。
小程式的出現,讓無數非巨頭體系的公司也有了“分食”巨頭流量的機會。比如說,現在微信APP上使用者能夠在“噹噹購物”小程式上購物,支付寶APP上使用者可以開啟“智考題庫”小程式練習科目一答題,百度APP上使用者也能在“攜程旅行”小程式上直接購買火車票。如果不是小程式,我們在這些中心流量平臺,只能使用到BAT旗下或聯盟的“小程式”。
可以說小程式讓移動網際網路變得更加開放,使用者可以自由“定製”自己的超級APP,我們可以把非超級APP旗下的許多第三方常用入口也新增到平臺上,無疑大大的優化移動網際網路“連線”便利性,大大提升使用者移動上網體驗。
巨頭霸權向下遊APP們開放了入口,雖然這種開放並非完全“毫無保留”(例如支付寶APP搜尋不到美團,微信APP搜尋不到淘寶,百度APP搜尋不到搜狗)。
如今BAT三大平臺小程式日活已經接近6億,小程式已經是移動時代非常成功的“連線”產品。
根據近日由阿拉丁釋出的2018年小程式年度報告顯示,微信小程式的平均日活使用者已超2.3億人,數量則超過了230萬個。根據支付寶官方透露,截止1月28日,支付寶小程式應用數已經達到12萬,日活躍使用者數突破2.3億。早在2018年11月,百度副總裁沈抖也曾公開一個數據,百度智慧小程式月活躍使用者數突破1.5億。使用小程式的使用者已經越來越多了。
陰差陽錯的 成為 “連線”利器
自誕生至今,小程式已經非常成功。然而回首張小龍最早推出小程式的初衷,其成為“連線”利器有一定的偶然性。最初,微信並不想讓小程式成為這個超級APP裡使用者連線一切的產品,它本來是張小龍要“吞噬”線下世界的武器,只是在歷史車輪下陰差陽錯的成長為現在的形態。
最早的小程式,由於張小龍偏執的定位,其實是失敗的。
2016年年底,在小程式正式上線之前,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對小程式有十問十答,勾勒了小程式最早的定位。天浩刪減了一些非必要資訊,以下幾個關鍵點,我們要強調一下。
1、小程式的入口並不是在微信中,而是存在於二維碼之中。2、小程式不會有訂閱的關係。3、小程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4、小程式不能做遊戲。5、只提供有限的搜尋能力。6、我們會輕量提醒使用者附近有哪些小程式存在,比如附近哪一家店提供小程式。
從六個點裡很清晰明白,早期小程式是張小龍去“連線”線下的武器,並不想連線一切。掃碼入口,不能分享,附近哪家店提供小程式這三個特徵,幾乎是為了讓小程式“專心”連線線下設定的功能障礙,這些特點也確實讓提供線上服務的公司對小程式放棄幻想。除了一些流行應用如摩拜、滴滴、京東,並沒有太多公司願意為不能分享、缺乏入口的微信小程式“浪費”過多精力。
在2017年初,即使一些知名的APP也因為各種原因放棄小程式。2017年 1 月 15 日,今日頭條停止了小程式服務,但之後,又宣佈正式迴歸。同年 2 月 7 日,羅輯思維率先公佈放棄了小程式。羅振宇吐槽:“我們決定不做了。” 據2018年初艾媒諮詢釋出的一份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初小程式釋出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式的應用開發者僅佔9.2%。
原因非常簡單,最初小程式的諸多“剋制”,是為了精準它的定位,讓其成為微信切入線下場景打通拓展實體商業服務的工具。因此,讓很多期待微信小程式“開放”去獲取流量的線上服務公司們很快就遇到了發展“鋼板”,並憤而離開小程式。
實體商業本身的複雜性讓小程式的核心目標變得虛無縹緲,如萬達這樣的大型實體商業巨頭自己在做飛凡(雖然最終失敗了),家樂福、蘇寧、物美也都在做獨立的APP,吃夠了網際網路公司流量壓制的苦的它們,不會對小程式產生過多的信任。
而中小商家在財力和意識方面又十分欠缺,很難成為開發小程式大軍中的主力,導致很多隻有照片、地址、電話等稀少資訊的小程式“黃頁”氾濫,反而引起業界對小程式的看衰。
最積極的線上網際網路公司不滿微信小程式在規則和功能上的限制,逃離或興趣不高。張小龍最期待的實體商業卻又因為自身短板而無法在短時間內成為開發小程式的主力。回過頭來看,張小龍似乎高估了流量對實體商的吸引力,又低估了小程式本身開發成本與實體商家們固有的思維意識帶來的阻力。
其實,想想美團為了構建一個大而綜合的生活服務平臺,連續9年,花掉100多億美金,當去年開始切入線上出行賽道時,還因為技術、演算法等軟硬體基礎的短板而無法借力自身業務和流量優勢快速切入市場,可見線上連線線下是件非常複雜和長期的過程。小程式想要通過搭建平臺完成對線下場景的全覆蓋,尤其是將功能開發和流量獲取等環節“眾包”給線下實體商家的做法,無疑脫離了現實很遠。這也造成小程式最初挫折,也為它的真正開放埋下伏筆。
這一時期,甚至連阿里、百度這兩個“騰訊你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的老對手,也看到初期小程式其中的“落地難”問題,並沒有出手去搭建小程式平臺。
一個關鍵轉折點在2018年1月,又一次的微信公開課Pro大會,一年前的張小龍變了。
在這次大會上,張小龍現場重磅推薦了小遊戲“跳一跳”,這款小遊戲很快就像當年“打飛機”一樣風靡了微信平臺。簡單的玩法、好友排行的激勵、以及“對戰”分享機制,讓這款小遊戲很快在微信上流行,而“跳一跳”的載體則是小程式。
經歷過一年的壓抑後,張小龍學會了妥協。在業界討論張小龍為什麼食言讓遊戲入侵小遊戲時。那些無心爭論並看到流量機會的眾多公司,開始蜂蛹進曾經不溫不火的小程式開發中。
2018年的小程式不僅僅是“違背”了一年前不能做遊戲的初衷,一些原本精準為線下服務的限制也紛紛開啟。比如說增加了入口,允許使用者分享,開放模糊搜尋(2017年初只能精準搜尋)。微信小程式的開放性越來越大,雖然宣傳上還在強調連線線下,可在功能模組和入口設定上,線上與線下玩家的地位越來越平等,掀起了網際網路公司開發小程式的熱情。
我們來看一看2018年,一些明顯對線上小程式有利好的小程式政策。
2018年3月,微信正式宣佈小程式廣告元件啟動內測,內容還包括第三方可以快速建立並認證小程式、新增小程式外掛管理介面和更新基礎能力, 開發者可以通過小程式來賺取廣告收入。 除了公眾號文中、朋友圈廣告以及公眾號底部的廣告位都支援小程式落地頁投放廣告,小程式廣告位也可以直達小程式。
2018年7月13日,小程式工作列功能升級, 新增“我的小程式”板塊; 而小程式原有的“星標”功能升級, 可以將喜歡的小程式直接新增到“我的小程式”。
2018年8月10日,微信宣佈,小程式後臺資料分析及外掛功能升級,開發者可檢視已新增「我的小程式」的使用者數。此外,2018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 小程式(含小遊戲)流量主的廣告收入分成比例優化上調 ,單日廣告流水10-100萬區間的部分,開發者可獲得的分成由原來流水的30%上調到50%, 優質小程式流量主可獲得更高收益。
2018年9月28日,微信“功能直達”正式開放,商家與使用者的距離可以更“近”一步: 使用者微信搜一搜功能詞,搜尋頁面將呈現相關服務的小程式,點選搜尋結果,可直達小程式相關服務頁面。
總結一下就是,小程式廣告收入功能更利於聚焦流量的線上服務的小程式商業化;“我的小程式”則是為使用者自我定製常用小程式組合而服務;搜尋結果直達小程式,也是在增加更多的小程式的入口。
(2019年2月11日-17日,阿拉丁微信小程式排行榜)
從2018年“跳一跳”開始,微信小程式就已經徹底轉型為一個新的產品。天浩檢視阿拉丁微信小程式排行榜發現,在前五十名中,純粹線下服務的小程式只有2款,佔比為二十五分之一。而遊戲類小程式卻高達15款,佔比接近三分之一。
這種轉變讓小程式的日活與數量都發生鉅變,根據阿拉丁關於小程式的預測,2017年,小程式數量58萬+,2018年小程式數量230萬+,預計2019年小程式數量將有望突破500萬+。而據《QuestMobile 2018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春季報告》顯示,2017年3月小程式月活僅830萬,跳一跳誕生前的2017年11月月活為1.1億,到2018年1月月活飛漲到4.7億。進入到2019年,微信官方公開的資料顯示,小程式日活就已經達到2.3億。
在融資方面,據不完全統計,18年小程式融資累計金額超80億,是17年的8倍。
張小龍的妥協換回來巨大的商業價值,日活2.3億的小程式生態,即使都是“用完即走”,仍然將產生大量的時間留存和流量留存,對於提升微信這個超級APP的商業價值擁有無可比擬的作用,如果結合到對微信支付的使用場景和頻次的提升,小程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雖然未能實現張小龍打通線下的夢想,卻讓微信無意中成為一個次級移動網際網路連線樞紐。
曾經看到“連線”線下不可行按兵不動的阿里、百度甚至今日頭條,在微信小程式轉型“連線”一切後所爆發的巨大商業價值下,也開始動心,在2018年下半年分別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式平臺。2018年7月4日,百度智慧小程式正式上線。同年8月17日,支付寶小程式正式公測。11 月 17 日,今日頭條的頭條小程式終於上線。相信隨著小程式商業價值不斷的釋放,未來將有更多的超級APP會上線小程式。
其實,通過百度智慧小程式的開放合作策略,許多平臺已經開始接入小程式入口。2018年12月,百度成立百度智慧小程式開源聯盟,愛奇藝、快手、WiFi萬能鑰匙、58同城、汽車之家、攜程等聯盟夥伴的APP上都可以使用到百度智慧小程式。越來越多的APP能夠使用到小程式,使用者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寬。
小程式的出現打破移動網際網路的資訊孤島,讓此前沒得選的超級APP功能配備,因為小程式的開放性得到滿足。比如說,一個微信、百度新聞、小紅書的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微信一個APP上通過小程式實現閉環的連線,不出微信APP就能閱讀百度新聞和在小紅書上購物。而不像以前使用者需要先退出微信,然後再開啟某個APP享受服務。
從阿拉丁小程式排行榜能夠發現,遊戲類小程式必然違背了張小龍一直強調的“用完即走”的設想,誰玩遊戲都不會玩一把就撤。但這種違背初心也帶來巨大的利好,讓使用者對微信APP的依賴性更高。另外,小程式的存在也讓一些臨時性的服務需求無需再進行復雜的下載APP動作,省去了開啟應用商店、搜尋關鍵詞、點選應用、等待安裝、註冊、登入、使用服務這些繁瑣的流程,讓小程式煥發了新生。
正是小程式對使用者粘性的提升,讓BATT都垂涎小程式裡的巨大商業價值,如今微信小程式拔得頭籌,但是同樣坐擁多個超級流量APP的阿里、百度、頭條的入局,將同微信小程式形成競爭,並共同推進小程式的日常化。2019年,小程式將又一次駛入了新航道。
BATT入局 , 小程式駛入新航道
2018年微信小程式借力跳一跳的成功轉型,讓其擺脫和線下深度繫結的束縛,開始向連線一切的終極開放性靠攏。而小程式轉型則為使用者帶來的巨大便利,使得更多的微信使用者放棄下載很多一年可能用幾次的獨立APP,開始選擇微信生態內的小程式來滿足一些服務需求。雖然現在小程式在功能和體驗上與獨立APP遠不能同日而語,卻滿足了使用者以下兩個主流需求,奠定了其無可替代的生命力。
(左側:貓眼電影APP介面;右側:貓眼電影小程式介面)
第一個:高頻應用的單一服務; 在剛剛結束的春節檔,貓眼電影小程式截至2月12日累計使用者數突破2億。春節正是使用者觀影的峰值,一些平常不怎麼看電影的使用者自然不會下載獨立的購票APP,因此春節期間微信上很多使用者會去搜索電影票相關的小程式,貓眼電影小程式因此迎來使用峰值。
從上圖中貓眼電影APP和小程式的介面對比上能看出來,貓眼電影小程式主打的還是圍繞“售票”這一個單一服務。而獨立APP上提供的服務就更多元,僅主選單欄上獨立APP就擁有五個。而小程式首頁開啟就可以購票,獨立APP上則需要進行二次操作。這裡可發現獨立APP與小程式的定位差異性,類似的高頻應用通過小程式提供單一(核心)服務將是主流的做法。
這也符合了小程式使用者臨時起意使用的特徵,簡單直接,深度使用者下載獨立APP,淺度使用者使用小程式,涇渭分明。
第二個:低頻應用的快速入口; 2018年天浩曾因為工作關係去深圳出差,由於未帶現金不能購票,公交車上又不支援手機支付和刷卡支付,搞得頗為尷尬。在好友的提醒下在微信上搜索“深圳通”小程式,很快支付公交費用,解決了臨時的難題。
在生活裡類似臨時起意的需求都可以通過小程式來解決,除了公交刷卡外,餐廳裡掃碼點餐、洗車店裡會員付費、數碼店裡掃碼查詢真偽等低頻需求,都是非常適合小程式來解決的難題。而這些需求,將是使用者以來小程式的關鍵點所在。畢竟,我們可以不再微信裡使用貓眼電影,但一些生活中臨時的小麻煩,使用小程式則是剛需。
微信小程式不僅佔據先發優勢,而且因為使用者對微信的深度依賴,成長為小程式霸主是必然。不過,作為同樣坐擁數億日活的阿里、百度、頭條都有同樣的機會,使用者臨時性需求在支付寶APP上、百度APP上、今日頭條APP上同樣適用小程式來解決。
BATT的相繼入局,讓小程式駛入新的航道,這個曾是微信要統治線下野心的武器,機緣巧合下已成為超級APP連線一切的樞紐。而且不同的APP會構成不同的場景,使用者在微信APP、支付寶APP、百度APP、今日頭條APP上不同使用習慣會關聯到不同的臨時性需求,而這些不同會組合成BATT小程式別樣的生態基因。
微信小程式更去中心化,社交屬性將是其最大的特徵,那些擅長利用社交分享的小程式將成為平臺最受歡迎的型別。而支付寶小程式則偏商業性,離支付很近的小程式將更符合支付寶使用者的需求。百度智慧小程式將會更多元和有效率,畢竟每一個在百度搜索關鍵詞的使用者都有明確的目標,相比於微信和支付寶,百度生態小程式流量獲取會相對簡單,網際網路公司可以根據不同的搜尋關鍵詞組合成不同單一功能的小程式。
小程式解決了使用者在超級APP裡自由定製“功能”服務的潛在需求,而這個剛需才剛剛被挖掘,許多使用者尚未養成在超級APP裡解決許多臨時麻煩的習慣,相信假以時日小程式在手機裡的作用會越來越大,使用者對其依賴也會逐漸提升。
經歷2018年的普及期,小程式在今年進入習慣的養成期。BATT入局後小程式將駛入新航道,未來小程式會不會成為超級APP的“標配”,對此我們只好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