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挖掘與分析-需求管理的正確方式
需求池
boss:公司雙十一週年慶,新功能必須上線,投資人要求我們...我有一個想法...
技術:這個功能很難實現,只能延長時間,或者修改方案
運營:這個功能什麼時候能上線?急等著這個功能做活動
客服:使用者投訴了很久了,到現在都沒有改
使用者:產品好爛,介面不好看,操作不順暢...
作為產品經理,你是否會遇到類似這樣來自各方的需求壓力?實際工作時,產品經理免不了需要應對來自各方大量的需求,如果沒有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處理這些需求將會非常的困難,所以如何有效的管理需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針對需求管理,最常用的是需求池,需求池是產品經理用來管理需求的工具。
需求池包含的欄位一般為:序號、所屬模組、需求描述、需求來源、需求類別、需求型別、處理狀態、優先順序、預計完成時間、排入版本、介面人、備註。
需求來源、需求類別、需求型別這幾個欄位的內容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如常規的需求來源一般選項為運營/業務發展/使用者訪談等。需求類別通常選項為:迭代類/專案類/異常類。需求型別為:使用者需求/運營需求/業務需求/競爭需求。處理狀態為:未開始/已評估/已排期/開發中/已上線。當然這些欄位都不是固定的,一般公司都有自己習慣用的欄位,大家最好跟團隊保持一致。
如何辨別需求的真偽
偽需求一般特徵為:不存在、不合理、非本質。
不存在
針對不存在這一特徵,是很多0-1年的產品經理經常會犯的問題,因為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有效的進行需求分析,所以經常會空想,做一些拍腦袋的事情,導致最後產品上線之後,很可能你的使用者是不買賬的,不認可的。
不合理
不合理的需求多數會出自兩年經驗以內的產品經理。如競品上線某個功能,所以就想著你的產品必須也要上線,經常只關注表層的東西,而是忽略了功能背後所對應的核心需求。還有一些如邏輯走不通的需求、資源不匹配的需求、時間不允許的需求,這些都是不合理的需求。
非本質
非本質的需求通常的表現是,功能上線之後但是感覺沒有什麼用,原因就是沒有抓住需求的本質,如何抓住本質需求這一點相對困難,需要刻意的練習,經驗的積累,理解需求的時候儘可能的分析需求的本質場景。
需求的基本類別:迭代類、專案類、異常類
迭代類:針對迭代類的需求,一般不需要BRD/MRD評審,但是仍然需要PRD評審,經常為五十人日一下的需求。
專案類:經常把新專案的探索,或者專案新的階段,大於五十人日的需求歸為專案類需求,需要走MRD/PRD評審。
異常類:一般為敏捷/修復/回滾類需求,或五人日以內的需求,針對異常類可以快速評估及上線。
如何制定需求優先順序
KNAO模型法

KNAO模型
基本型需求:使用者不說也要做到,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型的需求不會真正滿足使用者的滿意度。
期望型需求:這類需求是使用者清楚知道的,具備越多期望型需求,使用者滿意度越高。
興奮型需求:使用者想不到的,增加興奮型需求,可以讓使用者滿意度大量提高,如果沒有,也不會過多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反向型需求: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會降低的需求。
重要緊急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
法則一:用65%-80%時間處理重要不緊急的需求
法則二:緊急重要的工作佔比太多說明需求管理有問題
法則三:緊急不重要的需求可做,但不要投入過多的人力和精力
法則四:儘量稍作不重要不緊急的事。
ROI法

ROI法
需求池管理的常見思路
嚴進快出:產品快速迭代,需要團隊配合相對默契
寬進嚴出:通用型的方式,可用於各階段
矩陣式:定期對需求進行合併同類項,某一區域疊加的需求過多則需要重新調整,當優先順序高的需求過多無法調整時需要增加研發,高優先順序和低優先順序的需求需要統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