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中臺的戰略價值和案例-筆記(2.15)
讀企業IT架構轉型02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2wv6n.html
對於大中臺,小前臺,核心是 關鍵詞:精準打擊、管理高效、資源整合、靈活敏捷。 這個在前面專門有一個比喻還是很形象,“小前臺 大中臺”的運營模式,就是美軍的“特種部隊(小前臺) 航母艦群(大中臺)”的組織結構方式,以促進管理更加扁平化。十幾人甚至幾人組成的特種部隊在戰場一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迅速決策,並引導精準打擊。而精準打擊的導彈往往是從航母艦群上發射而出,後方會提供強大的偵查火力後勤支援。所以如果中臺沒有辦法承接前線的需求,前線就會不認可它服務的價值。
對於中臺,大點來說包括技術中臺和業務中臺。
而在後續的文章裡面,我們的中臺都將指業務中臺,對於技術中臺類似基礎的IaaS雲平臺,PaaS雲平臺,技術服務,流程引擎,訊息,快取等技術服務能力將不再進行描述。
即分層應用架構應該為: 基礎雲平臺(包括技術中臺能力) 業務中臺 前臺應用
對於業務中臺而言本身有包括了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對於資料中臺本身也屬於業務中臺的範疇,在前面中臺分類的時候我就曾經談到過,真正的業務中臺主要包括幾個大的型別, 即資料類中臺,業務處理和交易類中臺,規則類中臺。
資料類中臺: 比如使用者中心,會員中心,商品中心,店鋪中心,訂單中心等
業務處理類: 比如交易中心,評價中心,結算中心等
業務規則類: 比如費控中心,預算中心,計費中心等
當然某一箇中心可能既提供資料類能力,也同時提供業務交易和規則處理類能力。例如預算中心,即提供基礎的月度和年度預算查詢能力,本身又提供預算控制能力。
當再看這個PPT的時候,進一步讓我感覺到,以後對於傳統企業資訊化軟體服務提供商而言,核心的競爭能力將體現在中臺上。原來我們都談我們有基礎技術平臺,基於統一的技術平臺和開發標準框架進行開發。而後面則必須強調你有強調的可複用中臺,能夠快速幫助客戶建設和實施系統。
對於一個專業細分的業務領域而言, 軟體企業要做的就是將對業務領域的多年經驗和理解沉澱到業務中臺,形成可複用的各個業務中臺能力中心,然後為上層靈活多變的各類應用提供服務能力。由於沉澱了業務理解形成通用化,可複用的業務模型,那麼這個能力被不會輕易被模仿 。
簡單來說技術平臺 業務中臺 前臺應用,三者的佔比大致應該為3:5:2的關係。也就是說強大的業務中臺建立後,產品化程度可以達到80%左右 ,而且能夠快速的應對前臺應用的開發和定製。這樣專案團隊靈活,敏捷,低成本快速交付的目標才能達到。
注意一談中臺,一定會和共享服務,和微服務架構幾個核心概念連線在一起。中臺的能力是以可複用的共享服務的模式提供給前臺應用。中臺中的每一箇中心都是獨立的微服務模組或應用,這個應用從業務層到資料庫到資料庫都是完全獨立自治的一套軟體,能夠獨立部署和管理。
中臺能力通過服務介面暴露,所有服務介面註冊到類似服務閘道器的能力開放平臺或能力聚合中心,提供給前臺應用模組,服務介面是中臺和前臺互動的唯一方式。
即前臺應用和中臺中心通過服務層進行解耦,是SOA核心思想的重要體現。
也可以看到中臺提供基礎的原子服務,或者最好叫領域服務,而前臺負責基於業務流程和業務場景對服務進行組合和組裝完成服務編排。只是在傳統SOA概念裡面通過BPEL或BPM來完成,在輕量SOA或微服務思路下,這個組裝或編排直接通過前臺應用的程式碼層來完成。
這和PPT裡面談到的企業中臺的技術本質是共性和技術的分離思路是一樣的。
中臺負責共性:包括共性業務抽象,業務邏輯解耦,業務資料隔離,分散式技術架構等。
前臺負責個性:包括快速組合業務,個性業務擴充套件,靈活業務適應。
共享服務孕育業務創新人才
這個點實際對於網際網路企業相當重要,中臺提供足夠的能力和彈藥,你完全可以基於業務創新快速的開發和定製相關的應用支撐,而且沒有傳統方式下極大的部門和團隊溝通壁壘,徹底打破邊界。舉個例子來說,類似大淘寶,你完全可以3,5個人就開始類似聚划算類的創新應用。
資料共享透明提升資料價值
這點感覺沒太說透,我的理解這點應該展開為傳統的資料交換落地模式下的資料共享,轉變為新架構體現下的實時資料訪問和共享。 資料不落地,實時共享並可訪問才是真正的重點。
中臺架構驅動業務組織和文化變革
這點太重要了,核心就是業務架構調整和中臺戰略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中臺的思想就是垂直化和扁平化,從傳統職能架構轉變為強矩陣和專案型的業務組織架構,小團隊運作,快速適應和響應變化。同時每個團隊都應該配置相應的需求,架構,開發,測試人員。
在談DevOps的時候經常會談到IT團隊文化和組織架構變革,而IT團隊要實施中臺戰略同樣需要IT團隊進行變更,形成中臺 前臺的第一層分組,同時形成按各個微服務模組的第二次分組。IT團隊架構不變,微服務架構策略無法真正落地實施。即真正架構轉變,團隊拆分開,才能夠將原來隱藏在內部不規範的問題全部暴露在陽光下。
企業中臺典型業務架構
這個圖還是比較粗,而對於企業資訊化業務領域,或者獨立的一個應用,需要基於該分層思路重新構圖,類似我們做財務共享應用,完全可以重構該架構圖。
企業中臺建設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佳落地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一切業務資料化,一切資料業務化!這塊在PPT裡面看到資料中臺更多的體現的是類似ODS資料中心的概念,而不是前面講的資料服務提供的微服務模組。在中臺戰略下,要做後面的OLAP和大資料分析,必須有集中化的ODS庫,這個也是資料庫在拆分後必須要考慮的一件事情,否則後面BI分析沒法做。
1.大資料分析的結果一定要能反饋到業務生產系統中,實現資料運轉的閉關;
2.大資料應用首先要從場景入手,切不可本末倒置;
3.最終資料和演算法是企業在大資料領域所能構建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中臺是由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構建起資料閉環的運營體系,實現以數字化資產的形態構建企業核心差異化競爭力。—阿里巴巴Aliware團隊
某企業共享服務應用架構參考
某企業中臺 前臺應用架構參考
可以看到這兩個應用架構參考的例子仍然是偏傳統企業的網際網路轉型,電商化轉型,而對於當前對於企業內部資訊化應用的微服務架構轉型,中臺化構建仍然沒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其核心原因還是在企業內部中臺轉型一定涉及到企業組織架構和業務架構轉型。
比如很多企業已經在轉型,類似企業很多職能部門已經變成共享採購中心,共享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共享財務中心等,這就是一個好的趨勢。只有業務轉型才能夠推動技術轉型和中臺應用構建。構造中臺構建和微服務架構實施在企業內部就變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