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營收增長放緩,京東該如何重獲投資者的信心?

圖片來自東方IC
近日,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公佈了最新一季度的新財報,阿里、網易、百度、唯品會等都給市場交出了一份最新的成績單。
2月28日,京東也對外公佈了新一度財報,第四季度淨營收1348億元,調整後每股收益0.51元,第四季度商品交易額總額5144億元,過去12個月的活躍使用者數為3.053億。受財報影響,京東股價盤前大漲6%。
去年對於京東來說確實是很艱難的一年,不論是劉強東事件的負面影響,還是京東自身發展都面臨不少問題,這些因素大大的影響京東的股價,讓京東蒸發不少市值。作為京東的頂樑柱,電商業務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下核心業務商品收入放緩,這也讓京東面臨巨大挑戰。就京東的新財報,我們來解讀下它在現階段的挑戰跟機遇。
京東營收跟使用者規模增長均放緩,未來的挑戰正在變大
去年,國內電商平臺的發展都經歷了不小的挑戰跟衝擊,但受影響最大的估計還是算京東。作為京東的靈魂人物,劉強東因自身的醜聞讓京東的股價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跌幅。雖說劉強東事件已水落石出,但京東市值卻蒸發了403.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84億元。
就本季度而言,京東淨收入增速已下滑至22%,活躍使用者數在上個季度首次出現環比下滑後,本季度止住了下滑的頹勢,但絕對值環比只增長了100萬,如果考慮到四季度的電商大促,這個增長絕對不容樂觀。
根據京東的這份財報來看,它在核心資料的增長放緩已成為它現在面臨的最大危機。根據京東前幾個季度的財報來說,雖說營收跟淨利潤有增長,但根據增速來看連著好幾個季度呈現下滑,尤其是活躍使用者的增長已經越來越緩慢,這也意味著京東引流能力在下滑。對於電商平臺來說,活躍使用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才是京東營收能力持續高漲的關鍵性因素。
從京東的具體業務來看,它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淨商品收入,二是服務收入。2018年京東全面淨服務收入為459億元,同比增長50.5%,但電商業務仍然是京東業務的頂樑柱,佔據了京東總營收的一大部分,本季度佔比仍接近90%,這對於京東來說並不是好訊息。過於單一的營收就影響京東的營收能力,尤其是現在活躍使用者被阿里跟拼多多搶奪,京東已經很難在主業務上實現更大的突破。
雖說京東佔據國內電商老二的位置也有多年,但隨著它關鍵資料的增速放緩,它被新晉對手拼多多趕超的機率越來越大,可以說現在的京東處於一個危險的階段。根據財報來看,為何京東在今年面臨的挑戰跟危機更大?
京東電商業務增長面臨天花板,與騰訊的關係將左右使用者增長
對於京東來說,現在的它已過了紅利增長的舒適區,眼下使用者規模增長持續下滑成為它面臨的最大難題。從京東近幾個季度的財報來看,京東的活躍使用者基本已停止增長。為何京東的使用者規模增長亮起紅燈呢?到底是有哪些因素牽制到京東的發展呢?
其一,京東不僅難撼動阿里的電商地位,其它業務營收能力也不是阿里的對手
一直以來,京東的目標就是阿里,不論是電商業務還是在物流、金融、雲市場領域,雖說並不是在效仿阿里,但發展的足跡還是跟阿里的業務佈局很相似。可目前來看,阿里不僅在電商領域很強勢,其它業務發展也是風生水起,反觀京東它要想拉近跟阿里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難。從兩家公司釋出的新財報一比較,就更加有說服力。
在2018年Q4季度,阿里營收1172.8億元,單季收入首次突破千億。2019財年前三個季度營收2833億,同比增長50%。2018年Q4,阿里電商活躍使用者數達6.63億(過去12個月內有購物行為),較9月末淨增3500萬。在2018年的經濟環境下,體量龐大的阿里保持50%的增速確實不易。根據京東的財報來看,它不論是在營收增長還是使用者規模來看,跟阿里都不在同一個級別,兩者的差距拉得越來越大,這自然也讓外界不太看好京東的發展前景。
阿里不僅電商營收能力強勁,在雲端計算、數字娛樂、創新業務營收也不容小覷,在這季度貢獻的營收分別為170億元、184億元和34.6億元,佔總營收的13.7%。阿里比京東厲害的點就在於,除了電商業務之外,還有這三大業務的增長趨勢也是愈發強勁。像阿里的雲端計算不僅在國內佔據第一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也是與日俱增。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佈2018年上半年全球公有云IaaS廠商市場份額資料,在過去5年中,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增長12倍,市場份額超過谷歌和IBM等諸多公司,坐穩全球前三大公有云廠商的位置。雖說京東也在發力雲市場,但論時機跟市場份額,現在的京東雲跟阿里雲存在的差距也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物流、金融、甚至是投資方面,京東還是要弱後於阿里,總的來看京東的發展空間還是遠遠比不上阿里。
其二,京東跟騰訊的戰略合作時間臨近,騰訊棄京東扶持拼多多的可能性很大
隨著電商巨頭都面臨線上流量紅利漸消退的局面,如何傍住流量巨頭成為它們重要的獲客渠道,尤其是騰訊的流量城池成為各個平臺最心心念唸的。其中京東應該算是騰訊重點扶持的平臺,尤其是騰訊戰略投資京東。根據雙方當時的約定,微信將為京東免費開放5年的一級入口,即如今微信頁面的購物入口,這也是雙方戰略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是按照原合作協議,雙方的“蜜月”期將於2019年4月正式完結。
雖說雙方的合作是各取所需,但對於京東來說在騰訊的推動下,京東的使用者增長有很明顯的成效。此前劉強東曾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京東新獲取的顧客中,25%是通過微信獲取。藉助騰訊的微信跟QQ入口,五年的時間內讓京東的發展一度接近百度的市值,可以看出騰訊的扶持作用很關鍵。當下五年合作時間臨近,就目前京東的情況來看,業內人士認為很有可能騰訊不會再跟京東達成下一個戰略合作計劃。
回顧京東去年一整年的股價,幾乎是處於跌跌不休的趨勢,這對於騰訊來說繼續投資京東也許並不是一個好買賣,畢竟騰訊在電商領域需要有發展潛力更好的平臺。騰訊並非慈善家,它更看重誰能給它創造更多財富的能力,京東不論是競爭力還是市值,甚至是投資者對它的不信任等因素,都很有可能讓騰訊棄京東而大力扶持拼多多或者騰訊自營電商的可能性更大。一旦京東在獲客渠道上失去騰訊這個巨頭,可想而知的是京東未來在使用者增長方面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其三,拼多多已成為京東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市值有可能長期趕超京東
雖說京東坐在電商第二的位置也有多年,但隨著社交電商的崛起,這股勢力中已成為阿里跟京東不能輕易忽視的力量。尤其是“黑馬”拼多多迅速崛起,短短三年時間拼多多不僅收割近3億多的流量,而且順利赴美上市成為國內電商領域的新勢力。拼多多之所以能夠有如此迅速的發展,背後也少不了騰訊的扶持,騰訊同樣為拼多多開放一級介面引入流量。
根據拼多多上一季度的財報來看,拼多多的營收33.724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679%。如果從GMV增速來看,其586%的增速是電商行業平均水平的15倍,是行業頭部平臺的12倍之多。在使用者增速方面,截至今年9月30日,拼多多的年度活躍使用者達到了3.86億,較去年同期增長144%,平臺移動客戶端平均月活使用者數為2.3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26%。在它的新財報中,很有可能拼多多的使用者規模已破4億。
這一增速可見拼多多的發展實力強勁,尤其是有近4億活躍買家,去年開始貨幣化探索的拼多多,如今在進一步擴張使用者的同時,正在著力邁向平臺迭代和人均消費上漲的更高階段。隨著京東出現使用者增長放緩,在這一前提下很有可能就是拼多多從它手中搶奪到京東的使用者。對於京東來說,在它跟拼多多的電商業務較量中,除了它在物流上佔據優勢之外,在產品種類跟價格上京東與拼多多的優勢並不夠明顯。
可以說拼多多逐漸成為京東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在今年很有可能它的市值會長期超過京東。同樣都是作為騰訊的戰略合作電商平臺,拼多多的崛起已經成為騰訊寄予厚望的平臺,一旦拼多多成為騰訊最新力捧的平臺,拼多多的使用者規模增長很有可能有更大空間。對於京東來說,如何守住電商老二的位置也變得越來越艱難,處在夾縫中的它該如何應對這場危機跟進攻?
京東需有第二個業務增長潛力,借技術打造全新“業務護城河”
對於京東來說,電商業務是它的核心,但當下核心業務增速放緩導致它的營收增速也在放緩,京東很迫切的需要新的引擎來推動它的發展。短期內京東要想將電商業務實現逆勢突破不太現實,但對於它來說要想達到厚積爆發的目的,也許加大技術投入是重中之重。
根據京東近幾個季度財報,2018年京東在技術研發投入高達121億元,同比增長82.6%。接近翻倍的技術研發投入雖然會優化京東的成本效率,但反過來也會成為影響京東利潤表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以短期利益換取長遠未來的做法值得期待。此前劉強東就明確提出,“京東將用第二個十二年的時間,把第一個十二年裡所有的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一家純粹的技術公司。”
可以看出,京東將業務增長的希望放在了技術這塊,不論是現在的京東雲、京東物流、京東金融這幾個業務還是都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對於京東來說,加大成本投身在技術上也還是給它帶來了一些突破性進展,比如京東的開放人工智慧平臺NeuHub,可通過影象稽核、情感分析、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介面,也開始支援各項應用業務。
技術是一家公司耐以生存最強大的武器,對於京東來說短期內它可能難以創造營收奇蹟,但要想繼續在行業走的更久還是需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技術將是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核心競爭,對於京東來說這也將是它必須要具備的競爭力,儘管技術層面的投入需要遠超在其他領域投入的耐心,但只要技術實力強勁,也許它不僅能成為京東的護城河,更重要的是能讓京東創造更多可能性。
美股研究社,公眾號:meigushe,專注報道美國科技股和中概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