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VR線下店探討:誰賺了誰的錢
上週,我們探討了一下關於現在開VR線下店是賺是賠的事情,引發了業內的廣泛討論。這其中,大家討論的焦點是“遊戲平臺與VR線下店的矛盾”。我們對這些討論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希望能引發一些思考,全面地看待目前VR線下店行業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要說一下VR下線店的發展與困境,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大環境下的問題,這裡我們從遊戲平臺與VR線下店的角度來說。
在VR下線店的早期,店裡的裝置多蛋蛋椅和簡單的VR套裝,遊戲主要來自於Steam 、VIVEPORT、國外遊戲論壇以及國內VR遊戲研發團隊的DEMO,一些想要節約成本的店主則大多選擇盜版VR遊戲,也就是去一些平臺上購買遊戲破解包。
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店主不得不去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好的VR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就有人看到了商機,於是推出了線下店從裝置到內容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我們過去幾年看到的大型VR遊藝機。高配電腦、顯示器、VR頭顯,追蹤攝像頭等都被整合在了一臺機器裡面。
店主購買這種裝置之後,只需要連上網路就可以獲得最新的VR遊戲和專門的線上服務人員。可以說是減去了不少的麻煩,而且這種裝置一般都外觀時尚,對消費者來說也具有吸引力。
不過,這種VR遊藝機一般價格較為昂貴,一旦出現硬體問題,維修起來也比較麻煩,另外提供解決方案的一方,還會收取其他的費用。而且在初期嚐鮮體驗者較多的時候,普通店主一般還能承擔起這些費用,之後便難以為繼,有的裝置折舊更換普通VR套裝,有的甚至直接關門大吉。
在這樣的環境下,VR線下店遊戲平臺也出現了,這些平臺以Steam VR和HTC VIVE為主,無需花大價錢購買VR遊藝裝置,在電腦上安裝客戶端就可以了。遊戲內容隨時更新,同時遊戲平臺還會推出自己的VR多人遊戲和引進獨佔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既能夠通過多人VR遊戲為店主帶來人氣,也可以形成遊戲平臺自己的影響力,算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不過,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看似雙贏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行業不成熟所導致的諸多問題。下面是我根據業內人士的探討進行的整理。
VR線下店的好情況與壞情況
現在VR線下店,有幾個角色參與其中,包括以嚐鮮為主要目的的體驗者、VR體驗服務的提供者店主、打造VR遊戲平臺的公司或團隊、製作VR遊戲的公司或團隊。這幾個角色構成了現在的VR線下店生態圈,但是要說賺錢,其實並不容易。有人也在討論時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現在的體驗店去多存少,入行需謹慎。不光是體驗店,VR行業都是如此。儘管艱難,但是大家都還在堅持著。”
潘先生,業內人士
一般來說,某一個人想要開店,除了準備資金和選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合適的VR遊戲平臺,考慮平臺人氣、安裝數、內容質量等,最終選定。而遊戲平臺按照遊戲開啟次數、遊戲購買、增值服務等內容對店主收取費用。另一方面,遊戲平臺尋找VR遊戲研發公司和團隊,根據合作協議在平臺上線內容,並且對收入進行分紅。
整個過程看似簡潔,實際上游戲平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店主還是內容研發,一旦走進這個環節當中,就不得不對遊戲平臺產生依賴。往好的方向想,遊戲平臺帶領VR遊戲研發團隊一起為店主提供優質內容,體驗者玩得開心,數量越來越多,店主收入增加,遊戲開啟數上升,平臺收入增加,內容研發的分紅逐漸上漲;然後店主向遊戲平臺提供反饋,平臺進行優化,VR內容質量繼續提升,體驗者越來越多,辦卡率和使用者粘度持續增加,整個行業其樂融融,各有所賺。
往壞的方向想,則相當恐怖:線下店無以為繼,紛紛關門,而遊戲平臺並不死心,利用注水資料,讓想開店的人使用自己的平臺,在這個過程用盜版產品以次充好,按遊戲開啟數收取店主費用,但不對店主的實際營收情況負責;面向VR遊戲研發者,吹捧自己的平臺擁有多少家體驗店,要求其免費提供遊戲,不分紅,不籤協議。如此一來,無論你店主是盤店還是關張,都不影響遊戲平臺的收入。VR遊戲研發團隊雖有產品上線,卻無法獲得盈利,最終解散或是改行。而這個過程遊戲平臺靠著盜版內容、免費內容,不說財源滾滾,至少也是盆滿缽滿。
聯絡到VR線下店現在的情況,不得不讓人擔憂這個壞的情況正在發生。而且,只要VR線下店一直不火,壞情況中所設想的無良遊戲平臺就一直會存在,吸著店主和VR遊戲研發者的鮮血,阻礙著VR行業的發展。經營過線下店的某位老闆用犀利的言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拍拍良心說哈,現在經濟不景氣,別人拿點錢出來投資開店都不容易。要是真有把握讓人家賺錢,你吹出大天來我都給你鼓掌。要是不能,光靠忽悠人那就是騙,賺昧良心的錢會遭報應的。”
李先生,業內公司CEO
誰賺了誰的錢
有業內人士在討論時就說到,論投入與產出,開VR線下店還不如天橋上給人貼膜,還能貼一張膜賺一張膜的錢。儘管,我個人反對這種對比,但是這種說法簡單易懂,將VR線下店的現狀給展示出來了。還有一種說法:現在的VR線下店就像是美國西部的淘金時代,都在說有金子,買工具、賣土地、賣訊息的人都賺了錢,唯獨淘金者不斷給自己打著雞血,真正挖到金子的又特別少。
“VR遊戲體驗店這個事,就像美國的西部大淘金時代,賣牛仔褲、鏟子、桶子、工具的賺錢了,賣地的賺錢了,就連賣訊息的都賺錢了。真正的淘金者聽到的都是誰誰挖到了金子,實際上自己飢寒交迫給自己打著雞血,真正挖到金子的是少數,挖到金子真的又賺了錢的、收支平衡的也成了少數。”
Kevin,業內人士
如果真要說是誰賺了誰的錢,這個問題現階段很難找到答案,但是虧錢的肯定是廣大的店主們。如何一個行業,除去消費者以外,其他各個環節都不是處於賺錢的狀態,那麼這個行業可以說是不成熟,甚至是不健康的。行業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消費者為其買單,資金流入各個生產環節,這才是好的情況。
而如今,大家依舊在為VR線下店的事情爭論誰賺錢和誰虧錢,至少能說明很多問題了。不過,這也不全是一件壞事,行業處於早期,越需要大家的積極努力,共同把蛋糕做大,在各自的領域站穩腳跟,在行業爆發前,做好足夠的準備。另外,不要大談“盈利模式”、“商業模式”等話語,腳踏實地最好。
“我曾經特別害怕創業公司管理者嘴裡吐出‘模式’二字,更要命的是沾‘押金’金融模式,不解決實際問題,浮皮潦草的深扎狗屁不通模式的結果,就是必死無疑。”
劉先生,業內公司COO
誠然,VR線下店難做,店主們賺不到錢,但是別擔心,也有人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如何解決VR內容和使用者粘性的問題:首先是選擇好的遊戲平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是增加對VR遊戲行業的理解,有一定的能力去分辨VR遊戲的好壞,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消費群體;而在使用者粘性方面,主要還是要塑造體驗的價值,用最好的服務留住使用者,然後是採用包房化、定製化的形式,為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VR線下體驗。像是會員這樣的,未來最好能夠有所統一,當然,這樣的會員通用制度比較難,就像網咖一樣,至今仍舊就是一家網咖一種會員制度。
在營銷方面,以客單價為核心,根據客流量和時段來制定不一樣的價格,同時要學會使用線上營銷工具,提高自己的營銷銷量;另外,如果要購買裝置,要堅持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不追求裝置外觀和效能,盡力做到兩者的平衡。
從各個方面來降低成本。小的方面,比如像上一篇文章中,VR線下店主谷川的從小細節入手,保護VR裝置的線纜,購買一些矽膠保護殼等;大的方面,比如像店鋪選址,建議使用大資料選址工具,精準匹配合適的商圈和使用者群體,店鋪不一定要很大,但是得想辦法提高店內每一個平方的利用率,達到坪效最優。
學習經營和管理。有針對性的學習或者引入別人的經營和管理經驗,千萬別能坐以待斃,或者盲目經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店主交流分享群;學會使用一些資料分析軟體,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利用科學的方法提高收入。
以上這些解決辦法,僅供大家參考,在執行的時候需按照實際的情況來操作。在這裡,我們要感謝那些積極參與討論的業內人士給出的觀點和看法,讓我們能夠整理出一篇長長的稿件,分享給大家。
最後,是新浪VR關於VR線下店的三個觀點。
1、我們堅信大眾消費者對於線下新型體驗店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VR裝置快速迭代將越來越好地迎合這種消費需求,因此近五年都看好線下體驗店的發展;
2、我們相信一家健康的體驗店一定是能夠培養自有粉絲,良性發展。而不是洗完周邊使用者,回本(甚至回不了本)就跑;
3、過去幾年大量VR體驗店的失敗案例還告訴我們,很多店主對於線下體驗市場的預期過高。如今2019年了,再進入這個市場需要客觀看待,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判斷,而不是跟風盲目投入。
還是那句老話,入行有風險,開店需謹慎,任何一個行業裡,不是每個人都能賺到錢,也不是每個人都血本無歸。謹慎一點,多瞭解行情,我們也會持續為大家解讀行業問題和分析行業新動向。但還請諸君,一定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浪宣告: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