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瑞幸攪動國內咖啡市場加速進化

圖一:瑞幸咖啡的新零售模式顛覆了不少人對於咖啡的認知。
“公司附近沒有咖啡館,想喝杯咖啡非常不方便。”在北京航天橋某大廈工作的吳先生表示,前不久瑞幸咖啡在公司樓下開店,無論是去店內堂食還是叫外送服務都很方便。
談到咖啡消費,在不少人的印象裡都是坐在咖啡館等待一杯咖啡研磨,細細品味。近一年來,主打自提+外送模式的“小藍杯”——瑞幸咖啡(luckincoffee)被眾多消費者所熟知。
短短一年多時間,瑞幸咖啡已在全國開店2000餘家,一度被認為是開出了luckin速度。
眾所周知,咖啡是西方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受到熱捧。
咖啡是舶來品,因而中國咖啡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由國外品牌主導。雀巢、麥氏牢牢佔據速溶咖啡的頭兩把交椅;星巴克、COSTA等咖啡連鎖企業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粉絲群體;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連鎖品牌乃至便利店也紛紛推出平民化咖啡飲品。近日,加拿大國民品牌TimHortons也在上海開出了中國首家店。
毫無疑問,近年來中國咖啡市場增長迅速,咖啡在中國有著巨大發展空間。但隨著入局的企業逐漸增多,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咖啡行業裡的新零售樣本,瑞幸咖啡這個去年誕生的咖啡品牌,給了行業一些啟示。
伴隨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對新生事物接受程度更高,更樂於分享和體驗。回首十幾年前,很難想象網際網路的發展,及移動支付的普及會給消費生活帶來如此重大的影響。
在不少消費者的印象中,去咖啡館排隊等候已是司空見慣。而瑞幸咖啡打破傳統,不僅可以通過瑞幸咖啡APP、微信小程式及美團外賣進行線上點單,同時以門店作為前置倉,向門店周邊1.5-2公里範圍內使用者提供咖啡外送,並承諾30分鐘內送達。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瑞幸咖啡的外送訂單平均配送時間已降至16分43秒。
90後消費者朱林燕習慣每天喝一杯咖啡,同事們經常在APP上拼單,受他們影響,朱林燕也成為瑞幸的常客。朱林燕說,除了在線上點單,有時也去店內體驗,店鋪雖然不大,但裝修風格簡潔明快,給她帶來了不同的消費體驗。
瑞幸咖啡力圖打造“無限場景”,通過在寫字樓、加油站、大學校園、機場、車站等場所開店來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場景需求。不得不說,新零售咖啡的出現,從“人找咖啡”的模式,轉變為“咖啡找人”,在國內沉寂許久的咖啡市場掀起一股新的消費熱潮。
據瑞幸咖啡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瑞幸咖啡消費使用者已達到1254萬人,總共售出超過8968萬杯咖啡。
在國內,喝咖啡曾被認為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象徵,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顛覆了不少人對於咖啡的認知。
而今,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者不僅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同時消費觀念也趨於理性,更多的消費者不僅追求產品的附加值,也注重高性價比。
如何能夠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享受到更好的品質服務,是企業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直以來,瑞幸咖啡推出各類打折優惠券等活動讓利消費者,對此也有一些人心存疑慮,如此大規模補貼,到底能持續多久?
目前看來,高品質、高性價比、高便利性是瑞幸的核心壁壘,通過降低門店成本、獲客成本,去反哺產品品質,降低到手價格,實際上是一整套系統性的成本結構創新。
2018年中國咖啡市場波瀾迭起,國內咖啡品牌強勢崛起,國外企業紛紛入局,使得整個咖啡行業的競爭也愈加激烈。
咖啡消費有了更多選擇,對於中國的咖啡文化普及來說是好事。一定程度上,瑞幸咖啡的模式創新,“倒逼”傳統咖啡業進行變革。隨著競爭加劇,瑞幸咖啡這個年輕的品牌能否繼續引領整個咖啡業發展,仍需時間和市場去檢驗。 (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