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拼多多助農年報,終於明白農民為什麼都上拼多多賣農貨了
拼多多為啥成為中國農貨上行第一平臺?看完拼多多釋出的2018助農年報,有了答案。
剛剛,拼多多釋出2018年度扶貧助農年報,過去一年,數億農民通過拼多多平臺一共賣出653億元的農貨,超過14萬的商戶來自國家貧困縣,年訂單總額達162億。

同時年報還顯示,拼多多三年累積帶動62,000餘名新農人返鄉;與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700萬人;新增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就業崗位超30萬個;累積觸達並幫扶17萬貧困建檔立卡戶……
在扶貧助農這事兒上,很多大企業都不遺餘力。可為何拼多多搞得風聲水起?
原因很簡單,因為拼多多的扶貧助農模式打破傳統突破創新。何為新?有三點粗淺看法:
1、 “貨找人”模式
其他電商如何運營?將商品歸類,使用者有需求直接搜尋下單,俗稱“人找貨”。但拼多多不一樣,它是將整個過程完全反了過來,讓貨去找需要它的人。通過大資料模擬演算法,例如你這幾天買了雨傘,它就會給你推薦雨披,買了蘋果,就會推薦梨…
這種模式最受益的正是無數農貨,假如你是北方人,對很多南方的瓜果蔬菜都不認識,但通過“貨找人”,只要你之前有過購買一次食品,那麼大資料就已記錄在冊,拼多多就會將那些你沒嘗過的瓜果蔬菜推送到你面前,優質實惠又撩撥心絃。
如果不是“貨找人”,去靠搜,你連商品名字都不知道!“貨找人”機制也正是無數農貨賣爆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多多果園”遊戲式嵌入
這是一個絕妙創新的專案。先說玩法,使用者可以在線上虛擬的果園中種下樹苗,並以社交、互動方式育果,果實成熟採摘後,使用者就能免費得到一份真正的水果。
神奇吧!這些真實的水果正是來自於那些國家級貧困地區,拼多多都是自掏腰包收購農戶們的水果,然後運送給使用者。
這款遊戲真正的意義就在於讓所有人都參與到了扶貧行動中來,消費者不僅落得了實惠,更獲得了成就感,聚集了數億扶貧有生力量,讓農民增收!據統計,如今,多多果園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超過100萬斤!
3、 “山村直連小區”
基於新電商的需求聚集效應,拼多多以市場為導向完善覆蓋產區的產品結構,以技術為支撐打造契合新消費需求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創新了以農戶為顆粒度的“山村直連小區”的農貨上行模式。
“多多果園”還專門開設扶貧助農頻道“多多助農”,定向幫助貧困村解決銷路問題。在雲南文山州丘北縣黎家村,村裡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依靠種植雪蓮果為生,“多多助農”聯合新農人商家,包銷全村80歲以上老人的雪蓮果,丘北縣雪蓮果僅兩天銷出30萬斤;在陝西周至縣軍寨村,“多多助農”幫助當地包括留守老人在內的農戶共計銷出500萬斤獼猴桃。
從長遠來看,“扶貧助農”仍然是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重點執行的基礎工作之一,拼多多創新式扶貧助農的舉措值得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