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 B2B 產品繪製使用者畫像(Persona)

「使用者畫像(Persona)可以時刻提醒公司每個人,我們是在為誰設計產品。」繪製使用者畫像是光澗產品創新方法論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 C 端產品的使用者畫像和 B 端產品的使用者畫像又有很大的區別。今天,光澗實驗室為大家翻譯來自 Elena Sviridenko 的文章,講述繪製 B 端產品使用者畫像注意事項和基本方法。
B2B 行業的特性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當我第一次為 B2B 公司做使用者畫像設計時,我發現 B2B 與 B2C 的差異非常大。
B2B 行業的使用者畫像所對應的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組織,同時也包括這個組織背後的人——既包括企業管理者(決策者)也包括真正使用產品的人(終端使用者)。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如何把他們結合在一起。
這種經歷讓我深受挫折。
於是我求助 Google:「如何為 B2B 產品設計使用者畫像?」

一會我就得到了一大票關於 B2B 買家使用者畫像的文章。這更讓我感到沮喪。
從關鍵詞中剔除「設計」也無濟於事,結果仍然是關於 B2B 市場營銷的目標使用者。
「OK, Google,你不知道市場營銷的目標使用者和產品設計的目標使用者區別嗎?」
看起來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把二者混為一談,所以 Google 才被教會錯誤的東西。
產品使用者畫像 vs 市場使用者畫像
產品設計的使用者畫像和市場營銷的使用者畫像之間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目標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使用者細分:市場營銷的目標是促成銷售,產品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和為使用者創造價值,進一步為公司創造價值。
例如,在B2B業務中,你可能會通過傳統分銷商、諮詢機構、增值經銷商(VARs)來銷售產品。從市場的角度,他們有不同使用者畫像。但是你只需要為增值經銷商(VARs)設計產品,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消費且使用產品的人。(注:通常增值經銷商會將產品組合為面向不同客戶的解決方案進行銷售。)
以上角色都是買家,可以用來做市場營銷的使用者畫像,但只有一個是客戶,可以做產品設計的使用者畫像。
此外根據產品的具體不同,你可能還需要對增值經銷商(VARs)進一步細分,以確保使用者畫像的準確性。
B2B 使用者畫像的構成
基於過往的研究經驗和訪談的結果,當然還有谷歌的幫助,我做了一個使用者畫像草稿, 我不斷地去完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越來越有參考價值。
你可能會想在你的使用者畫像中加入越來越多的細節,但是不要因為越太深入細節而讓自己迷失方向。過多的資訊讓你對真實需求的關注變的模糊,增加了區分不同角色的難度。
記住,使用者畫像的關鍵是要找到核心差異。
在 B2B 的使用者畫像中,需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公司本身以及擁有企業決策制定權的人。

公司本身
- 公司標識
公司名稱、 logo 以及公司的使命。
上述元素應當簡單並且容易記憶,可以形成快速的視覺記憶,與其他角色區別開來。
- 企業概要和背景在 B2B 使用者畫像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作為上下文。類似於為企業繪製概略圖,解釋它是誰,規模多大,從事什麼業務,以及在哪裡運營。
企業概要(Firmographics)包括業務領域,市場佈局,公司規模和營收等公司基本資訊。
背景指的是公司從事的業務價值,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怎麼賺錢。
- 目標和挑戰代表企業的業務方向,以及激勵團隊前進的動力。
可能存在有多個目標和挑戰,只需要考慮你的產品希望解決和能夠幫助到企業的那部分。
目標針對企業使用產品能夠得到的益處。
挑戰描述企業為了達成戰略目標必須滿足的條件。

企業決策者
我們向企業銷售產品,但是最終還是由人來做決定。你越瞭解他們是誰,他們的角色是什麼,你就越容易實現共情。
在企業中,策略大多都是出自集體決策(董事會或者執行團隊)。與其試圖瞭解和描述每一個相關人,不如試著去找出最有影響力的那個人,將其他人列為校驗者。
- 職位資訊和人群特徵
構建 B2B 使用者畫像,首先應該考慮希望獲得誰(角色)的認同,然後再研究他們的個性。這就是為什麼職位資訊需要擺在第一位,它揭示了這個角色在組織結構中的地位,他們擁有什麼樣的經歷,以及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 個人特徵 增加了更多的個性化因素,幫助建立角色的視覺形象:照片,名字,年齡,教育背景。
- 心態和行為 包括人格特質,思維模式和觀點。
- 個人目標和動機 :明確角色在戰略層的關注點和驅動力(可能是內在驅動力也可能是外在驅動力)
- 為什麼不買 :可以幫助你梳理清楚產品被拒絕的因素有哪些
- 校驗者 可以評估和質疑提案,從而影響決策的制定
我喜歡將現實中的公司決策者典型代表也放在使用者畫像中(這個角色相當於某公司的誰誰誰),這樣大家就能直觀看到使用者畫像中的角色與現實的對應。
關於終端使用者
B2B 產品出售給企業,但是最終會走向產品的最終使用者。
產品的設計目的不僅是幫助企業達成戰略目標,並且還需要為企業的實際使用者提供價值。消費者接受度越高,你跟客戶之間的關係就越好,也能顯著降低企業更換供應商的可能性。
為了有效提升產品的終端使用者體驗,你需要充分了解終端使用者。個性化使用者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使用者特徵,所處環境,工作強度,日常需求和遇到的問題,這樣可以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們。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構建使用者畫像,但我強烈推薦行為原型和情景場景法。

將使用者畫像分為四部分:
- 職位資訊是為了抓住你的眼球和堅定你的信心
使用你覺得最匹配使用者角色的照片,也可以增加一些資訊讓角色顯得更豐滿。
- 使用者資料包括角色的人口學資料,特徵,技能
重點突出態度和工作職責範圍。
- 場景是「日常一天」的摘要,代表角色的行為模式
設定一個關鍵的場景,要涵蓋角色的思維,感受,和與場景相關的行為。
- 行為原型更詳細地闡述個性,並指出角色的目標、需求和麵對的問題。
將使用者畫像融入公司的DNA中
使用者畫像是一個強大的設計和交流工具,能夠讓利益相關人目標始終保持一致。
使用者畫像可以提醒每個人,我們是在為誰做設計。基於當下的市場背景和產品,這些人或者組織還需要什麼。
確保相關人員都能非常容易的訪問使用者畫像的相關文件,可以將資料儲存在共享空間裡(比如企業內網),並設定更便捷的訪問路徑。

為了避免「我不瞭解」和「還有待完善」等等藉口,把它們打印出來貼在辦公室的牆上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保持更新
使用者畫像是限定場景的造物,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所以我鼓勵你定期回顧自己的使用者畫像,對他們進行一些更新,確保和現實一致性。
市場變化和策略的變化可能會重新定義你的業務受眾,也可能出現其他的細分,這也是重新調整使用者畫像的好機會,否則它們最終將失去生命力。
期待你的使用者畫像也能始終對業務起到幫助。
文:Elena Sviridenko@光澗實驗(lightstream0)
首席增長官CGO薦讀小紅書推廣: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