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影視劇盜版,科技有妙招
標籤: 版權 電影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孟欣 2019-03-08
藝恩網轉載本文只以資訊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摘要]
“數字水印技術是版權保護髮展的重要趨勢,但同樣存在技術難度。”
今年的春節檔電影令片方和院線喜憂參半。《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等影片的票房、口碑俱佳。然而,《流浪地球》製片人曾在微博上表示:“我們的工作人員沒有時間慶祝票房的攀升,而是把大量精力用在了投訴和封堵盜版上。”
事實正是如此。包括《流浪地球》《飛馳人生》在內的春節檔電影在熱映的同時也在網路平臺以1元、2元、5元不等的價格出售。國家版權局對此作出嚴厲發聲,將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對春節檔院線電影的版權保護,嚴厲打擊各類網路侵權盜版行為。
當下,網路是侵權盜版分子的藏身之所。如何在網際網路海量資料中高效、準確地發現盜版資源,並追溯盜版源頭——一場利用科技,與侵權盜版分子展開的追逐戰正式打響。
事前控制:
為影視資源加把“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數字版權服務技術實驗室副主任劉傑及其團隊一直在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等3部春節檔電影進行網路盜版監測。
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一種相對成熟的保護技術,能夠保證除內部人員有意洩漏外,高清影片在上映期間不會被拷貝外流。“簡單來說,就是給影片本身加密,保證未經授權解密的裝置無法正常播放。”他介紹,內容生產商需要給播放器授權,嚴格控制內容播放的場所和次數。儘管這項技術相對繁瑣,每次播放都需要安裝外掛、獲取金鑰,但由於安全性強,該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電影的院線熱映中。
“版權是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傳媒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學院數學媒體技術系主任楊成說,對影視劇版權的保護存在著一個由加密、認證、簽名、可信執行環境等各環節共同構建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侵權盜版分子能在影視劇進行網路傳輸的過程中將內容截獲、轉存。而版權保護技術能對影視劇內容加密,將其變成無法隨意播放的亂碼,再對合法播放終端進行授權,有效遏制資源外流。”他告訴記者,事實上,從內容生成到播出,要經歷網路傳輸、終端處理、金鑰儲存保護、解密後的訊號傳輸和播出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突破口,因此,各環節都要有相應的版權保護技術的支撐。
實現追責:
打造影片的數字簽名
加解密技術是修改媒體本身,使內容無法拷貝傳播。但事實上,很多盜版影片是所謂的“槍版”,即個人用機器偷拍的搶先版。如果影片已經外洩,要想查明影片歸屬和外流途徑,這時就需要數字水印技術大顯身手。
據瞭解,水印可分為明水印和暗水印。明水印就是在圖層做變化處理,以證明這個影片的版權歸屬或交易過程。明水印會破壞畫面質量,影響觀看感受,因此在很多場景不適用。而暗水印技術則把標記藏在影片內部,不會降低影片的商業價值和觀眾的觀影體驗。
因為標識是載入在畫面中的,所以從理論上講,任何翻拍或錄製都會將水印保留下來,一旦發現可疑的外流視訊,就可以利用水印追溯盜版來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某個電影院放映廳或電視機頂盒。“確認了版權歸屬,配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事後追責,就從終端反向遏制了盜版行為的發生。”楊成告訴記者。
“數字水印技術是版權保護髮展的重要趨勢,但同樣存在技術難度。”劉傑說,在影視劇傳播中,格式和解析度的轉換、畫面裁剪縮放等編輯手段,都可能導致水印被破壞,尤其是“槍版”盜錄時會使畫面清晰度大打折扣,也可能導致水印無法提取。
相比畫面,盜錄對音訊的損傷較小,因此,部分研究者正在研發一種音訊水印技術,通過在音訊中嵌入獨特標識來記錄版權資訊。“沒有一種技術是萬能的,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從更多角度探索版權保護辦法。”劉傑對記者表示
網路監測:
追蹤獨一無二的影片“指紋”
劉傑告訴記者,除了依賴水印“簽名”,每部影片都可以生成唯一的標識——“指紋”。“所謂的‘指紋’,就是指這部電影以任何狀態播放,甚至經過重新裁剪、拼接後,都可以被識別出的基於電影內容的唯一標識。”
劉傑說,指紋技術主要基於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建立相關“訓練”模型,人工智慧可以不斷對比變換過的圖片,從而辨別是否為同一視訊或影象。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獲取的一串基於電影內容的獨特字元,便是電影的指紋。指紋比對一旦發現網路上的可疑版本,就可以判定為侵權盜版。當前,研發高效準確的採集技術,在各網站準確找到可能侵權的內容,是版權保護技術研發者的重要工作。
“一般來說,最快速的判斷方法是對比標題。此外,運用知識圖譜技術,構建與某個標題相關的,包括演員、角色名稱、代表性情節等‘知識點’在內的知識圖譜,然後進行基於知識圖譜的對比,就能夠更加高效、準確地找到侵權盜版影片。”劉傑說,知識圖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因任意更名導致的“漏網之魚”。
編輯: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