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資影視劇成“視覺垃圾”,全因沒有好編劇?
前不久,兩年一度的中國電視金鷹獎落下帷幕。演員李易峰、迪麗熱巴成了為最大贏家,分別獲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及最具人氣男、女演員獎。不過,這一殊榮卻引起了極大爭議,讓金鷹獎遭遇了大波觀眾的“差評”,迪麗熱巴更成為“眾矢之的”……
不僅如此,兩部網路知名作家“天蠶土豆”的改編作品《鬥破蒼穹》、《武動乾坤》均有高達6億的投資,且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其豆瓣評分卻只有5分上下,甚至《武動乾坤》還被觀眾看做“視覺垃圾”……
金鷹獎“水”,高投資影視劇成“視覺垃圾”,將本就處於風口浪尖的鮮肉明星、流量明星再次推向爭議旋渦。雖然,現在“天價”片酬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但這種爭議折射出的國內影視行業的困境和亂象不容忽視。
對一部電視劇來說,不僅有演員,還有導演、製片、編劇等眾多工作人員。而編劇作為電視創作的源頭,作為故事的關鍵角色,尤為重要。然而,當明星拿著“天價”片酬,作為電視劇創作基石的編劇狀況又如何呢?
沒有好劇本,一切都是零
說實話,本應該被極為重視的編劇在國內影視圈過的並不好。編劇地位邊緣化、編劇收入偏低等,讓編劇們叫苦不迭,這與美韓影視行業中流行的“編劇中心制”狀態截然相反。
在美韓,編劇一開始就處於電視劇的核心位置,他們除了編寫劇本,還可以憑藉故事創意去參與競標、推銷,說服制作方和電視臺拍攝,甚至決定著演員在電視劇中的存在與否。
而在國內,編劇辛苦創作的劇本,明星、導演、投資方甚至道具人員都可以隨意篡改,編劇報酬僅佔電視劇預算的6~8%。權力小、收入低,這讓編劇如何能夠靈活、創意性的進行角色設計?更何況國內某些電視劇或許根本就沒有劇本呢?
如本次金鷹獎爭議最大的迪麗熱巴,其所參演的《漂亮的李慧珍》是一部改編自韓國的愛情喜劇《漂亮的她》,作為一部翻拍劇,連原創劇本都沒有,又何談吸引觀眾?即便是大劇如《如懿傳》,其主創團隊一流,演員一流,場面華麗,然而,失去了專業的劇本改編做基石,也難與經典匹敵。
反觀那些過去被奉為經典、口碑極佳的劇作,無疑都有優秀的劇本及編劇做支撐,如寫出了《金婚》劇本的王宛平、《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的蘭曉龍、《闖關東》的高滿堂、《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鄒靜之等,這些名編劇的出現,讓電視劇一開始就光耀奪目。
可見,雖然流量明星、小鮮肉尚未將演技打磨好就進軍電視劇是有些操之過急了,但是將電視劇的失利全部歸因為他們也未免過於苛責了。畢竟,一部電視劇的失敗,演員、導演、編劇以及整個製作團隊都有責任,而在國內大環境下,編劇的不受重視讓影視劇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與口碑並駕齊驅的資格。
影視寒冬下,編劇該何去何從?
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編劇就是基石。拍電視劇就像造房子,無論導演如何設計外觀結構、演員如何裝修的盡善盡美、製片方銷售手腕如何花樣翻飛,還是要靠編劇來打地基。編劇決定著這個房子的穩固程度及走向,如果一部劇從編劇開始就是“爛”的,也不用指望能有什麼好口碑和收視率了。
既然編劇如此重要,那麼在當前影視寒冬之下,好編劇又該從何做起呢?文創資訊(id:chuangyiyun)認為,大環境雖然艱苦,編劇們也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素養。
首先,熟稔國家政策,對一些重大歷史節點、宣傳政策等要有充分的瞭解。 如2019年的建國70週年,2021年的建黨100週年,在政策方面,就需要了解十九大之後的新的政策、新的主義等。掌握主旋律,這是編劇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其次,深入瞭解影視劇播出平臺的特徵,對影視劇如何播出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國內來說,平臺不同,對編劇的要求就不一樣,如周播劇、日播劇、網臺聯動、先網後臺等模式不同,就對編劇的創作方式要求不同,是原創劇本還是根據IP進行改編,兩者也有極大的不同。
不僅如此,由於國內電視劇多數是先編後播的情況,一部劇從劇本寫出來到與觀眾見面,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甚至更長,這就需要編劇在編寫劇本之時具有前瞻性,把握影視劇播出潮流。
最後,國內法律環境也與國外有所不同,更需要編劇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儘可能充分保護和捍衛自身的創作成果 ,尤其在簽訂合同約定時一定要謹慎。現如今,編劇的門檻越來越低,但是要做好劇、爆品的難度越來越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之中,更需要編劇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積極維護自身權益。
中國的影視產量世界第一,對編劇的需求量自然也不低,編劇市場的蛋糕很大。但是,成熟的編劇不是一天練成的,他們需要生活與技巧上的日積月累,慢工出細活、十年磨一劍,是對傳統編劇的精準描述。
然而,在市場潮流變化極快的今天,尤其是網劇等快消品的出現,就需要編劇能夠快速成長起來。市場要求編劇能夠轉變思維,既能通過網際網路彈幕、吐槽等與觀眾溝通,又能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軟體提高工作效率。畢竟現在如果使用安捷秀(AgileShot)這種工具AI智慧拆解劇本的話,一部5萬字的劇本拆解時間不超過5秒,這種工作效率遠超傳統的人工方式,極大地減輕了編劇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平無戰事》、《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曾經說過,“人強不如貨強”。在網際網路大浪淘金之下,國內編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只有踏踏實實的寫出好劇本、好作品,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真正傲立於影視寒冬之中。
作者 | 文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