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隨想6:痛點分析,是先“痛”還是先“點”?
「 痛點分析 」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詞了,市場和銷售在準備演示階段都會拿這個說事兒,Luke最近卻突然有點反感這個所謂“痛點分析”,這頭灰犀牛,已經在眾人口中逐漸變味了。
我們知道針對市場或使用者的「痛點分析」是發生在產品開發階段裡,確定產品使用者後的一個必要階段,此處的調研決定了產品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我們也知道,針對使用者需求的痛點分析可以用“逆向法、付費法、必須法”等等。
我們不知道的是,越來越的企業不是因為“痛”而去“點”,而是抱著“點”下去也許就“痛”了的思路——即無病呻吟。

無病呻吟之“痛”
上述提到的分析方法,針對目標使用者群——
(1)如果不滿足X需求,使用者就會……這樣的逆向法,有助於搜尋到“不欲生 痛 ”,這份任性,正是產品的魅力和黏性所在
(2)使用者願意為之付費,這往往就是成功的定義了,付費法能找到這個“入心脾 痛 ”,抓住需求的癥結,不怕“患者”使用者不乖乖掏錢
(3)找尋必不可少的功能需求,必須法能幫助產品定位到“切膚之 痛 ”,正因為需求是如此貼合,才分毫難離
而現狀裡,很多貌合神離的痛點分析,都只能是“不 痛 不癢”。往往有PM偏離了產品設計初衷,還義無反顧的抱著沉沒成本,遲遲放不了手……造成的窘境就是——①產品本身沒有技術或創新壁壘;②產品運營由於缺乏市場競爭力,很難交付;③堆在垃圾和墓地上的危樓,想要再進一層築頂更是難上加難……「痛點分析」不是一陽指。
想到昨晚分析的網易蝸牛閱讀的“九蝸真經”,很佩服PM的“鍼灸”之術,飛針入膚,酣暢淋漓,處處透著對中高階讀者目標使用者群的痛點分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