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華為?小版順豐? 德邦快遞董事長崔維星:做自己
快遞華為?小版順豐? 德邦快遞董事長崔維星:做自己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0 18:17:38
被稱為“零擔老大”的德邦此次戰略轉型,可謂從藍海跨入競爭激烈的另一片紅海,順豐、通達等公司在這邊紅海早已廝殺不休。崔維星坦言,十年前甚至不懂快遞應該怎麼做,更名後競爭壓力確實大了不少。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趙雯琪 實習編輯 王麗娜
在7月2日的那個夜晚,當德邦快遞(以下簡稱“德邦”)董事長崔維星站在北京水立方的聚光燈下一舉撕掉貼在德邦身上22年的“零擔”標籤、正式宣佈更名“德邦快遞”時,物流圈不少業內人士或討論、或質疑,或不解。但是對於崔維星和德邦來說,這並不是一時興起。
9月18日,在參加2018夏季達沃斯論壇之際,崔維星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少數媒體專訪,首次對外就公司更名和戰略轉型“揭祕”。
實際上,被稱為“零擔老大”的德邦此次戰略轉型,可謂從藍海跨入競爭激烈的另一片紅海,順豐、通達等公司在這邊紅海早已廝殺不休。崔維星坦言,十年前甚至不懂快遞應該怎麼做,更名後競爭壓力確實大了不少。不過他也表示,雖然起家於零擔快運,但是德邦在大件快遞市場仍然看到了更大的機會。
同時,可能與個人性格有關,崔維星說自己幹什麼事表面上看都是挺慢的,做深一點,搞研究的透一點。回憶起自己還在廈門大學讀書時候參加長跑比賽,總是起跑很慢,小步快跑,最後總在衝刺的時候一騎絕塵。而德邦這家公司,這麼多年也深深打上了崔維星的個人烙印。
做快遞:未起步就投入5000萬
更名“德邦快遞”後,德邦的“大件快遞”生意似乎做得風生水起:首月(7月)就完成了9000萬的收入,隨後兩月每個月都有30%的增長,預計9月將達到1.6億元。
談及更名和轉型,崔維星透露,將近十年前,就有人建議他做快遞,“但當時還是比較保守的,也不懂快遞應該怎麼做。”
不過德邦還是找來IBM做戰略諮詢,用兩三年時間把組織架構、人力資源、IT進行改進。後來又找到麥肯錫,按照麥肯錫提供的方案進行招人、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再加上搞推銷、廣告、做研發。
崔維星透露,在快遞業務還沒正式開始做之前,就已經前前後後花了5000萬,直到5年前才正式開始進入快遞市場。
“公司那時候在快遞業務方面的轉型一直都有,三天一變三天一變。”現在回憶剛起步快遞業務的日子,崔維星都顯得心有餘悸,當時沒有自己的快遞網路,最早就選擇落地配公司合作配送。但是由於十幾、二十公斤的貨物太多,很多落地配公司慢慢就不配送了,自己來配送,網點覆蓋又不夠。
“這個轉型開始是很難的,當時做了不少廣告,但是因為網路還未鋪設完善,不能幫助客戶解決點到全國的快遞需求,在這個探索的過程當中,不斷升級運營模式和網路。”崔維星迴憶到。
就是這樣,一面在零擔市場“廝殺”,德邦的快遞業務一直沒停止佈局的腳步。近年來,德邦的快遞業務增長速度愈發引人關注,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快遞業務同比增長58.6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比於2017年,德邦的快遞業務佔營收的比例從34%上升到43%,快遞件業務量佔總業務量的比例也從87%上升到90%。
而當年讓德邦“頭疼”的網點覆蓋問題,現在似乎也不成問題了。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9月,德邦的網點共計10641個,其中直營網點6016個,事業合夥人網點4625個,已基本實現全國省級行政區、地級、區級城市的全覆蓋,其中鄉鎮覆蓋率達到93.4%。
不過現在崔維星卻說,網路沒這麼重要了。“沒有規模、網路的時候,網路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順豐、德邦、中通、韻達的網路都擴大了,大家就沒有區別,就要從高科技,客戶體驗,人才培養,內部管理等方面競爭。”崔維星講到。
同時他表示,未來快遞業務的比例還將繼續增長,同時要將大量的快遞業務和零擔業務融到一塊,提高效率。但是對特別大件的快遞,會慢慢提高專業化的服務。即“快遞業務高速增長,零擔業務穩步增長。”
說轉型:快遞市場機會更大
面對德邦的更名和轉型,業內很多分析師表示過質疑,快遞分析師趙小敏就認為或有些“激進”。“德邦應該在快運領域做到絕對第一,或者引領者,同時在快遞領域做行業解決方案或定製化服務。”他表示。
崔維星表示,現在德邦的快遞收入跟其他業務差不多是持平的,快遞大家日常在生活中都用,跟客戶的聯絡更加密切,或者更詳細一點,快遞的這個形象也跟大家的連線更密切。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崔維星在快遞市場看到了更大的機會。
實際上,德邦曾經所在的零擔市場,擁有比快遞行業更大的市場空間。《中國零擔快執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預測》顯示,2017年我國零擔快運市場規模約1.25萬億,是快遞市場規模的2倍。但零擔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市場集中度低,排名前10名的企業市場份額合計佔比僅3%,市場競爭格局分散。
“在快遞市場,規模做大了就有優勢,而快運市場的集中度目前還非常低,哪怕一、兩家公司規模很大,要集中起來,難度也很大。”崔維星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快遞是規模效應特別明顯,規模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整車的規模效應沒那麼明顯,零擔規模效應比較明顯。”
而切入快遞行業,德邦和麥肯錫等諮詢公司一直都在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做小件,沒什麼機會;做大件,有一點優勢,所以做大件。
不過,隨著通達系、順豐等快遞公司的係數上市,快遞市場的格局似乎已定,而線上電商日益紅利見頂,此時介入快遞市場,即便是剛起步的大件快遞市場,留給德邦的空間又有多大呢?
崔維星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最快的是電商,雖然增長速度有所放慢,但是百分之二三十的這個增長也是可觀的;未來,即使電商的增長結束了,那麼對快遞企業來講,過去可能粗放式發展,精細化的管理,或許會帶來新一輪的紅利。
談未來:加大科技投入
“最近高爾夫球都打得少了。”談到公司更名及轉型後的變化,崔維星笑道,“曾經在零擔市場一眼望去沒對手,現在一眼望去全是對手。”
崔維星坦言,以前覺得沒對手,自身的變化就慢了,現在處於高競爭行業,包括高科技、投入、改進、培訓等方面都在跟華為等優秀公司學習,不斷髮揮潛力。
雖然零擔的基礎對德邦來說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快遞這個永遠不缺競爭與挑戰的市場中,即便是剛起步的大件快遞也已經聚集了物流界的不少新兵老將。
除了優速、日日順以外,順豐、“三通一達”等快遞公司對大包裹業務都有所佈局。順豐有專門的業務板塊,分為重貨快運、重貨專運、重貨包裹和小票零擔;“三通一達”則相繼起網快運,並將快運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中通快運在8月16日宣佈日均貨量達到1萬噸,顯示出其在大件物流市場的強勁勢頭。
對此,崔維星認為,大件快遞市場還剛開始,目前,大家都還是剛起步階段,也都有機會。
不過正是身處競爭激烈的快遞紅海,崔維星愈發意識到科技和資訊化的重要性。在物流領域,科技也正成為各家競爭關鍵,隨著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大舉入場和科技、資訊化投入,競爭一度呈現白熱化,順豐更是將自己對標為谷歌這樣的科技公司。
“德邦快遞未來要有所成就,必須在科技方面有所投入,雖然我們現在有一千多人的科技團隊,一千多人的IT人員,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本,也跟非常多的外部公司進行合作,但是還不夠,我們未來的空間還非常巨大,我們想在科技方面做到更強,更好。”崔維星表示。
一直以來,有人稱德邦為快遞屆的華為,還有人稱其為小順豐,面對如上評價,崔維星略帶靦腆地笑了:“這些都是外界對我們的讚譽,我們更多的還是做自己。”不過他也認為,無論是華為還是順豐,都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
談及併購、開拓新業務計劃時,反覆被崔維星提及的是“保守”二字。在其他快遞公司研究無人黑科技、甚至發力新零售開拓服務邊界時,崔維星卻這樣講:“目前德邦的重點還是在一個行業的深耕,先把零擔和大件快遞做好,同時培育倉儲業務和跨境業務,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