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場新機遇,和想買房的你有關係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地產情報站(ID:dichanqbz) ,36氪經授權轉載。
近期,有兩個關於城市國際機場的訊息引發大眾的熱議。
其一:位於北京大興、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交界處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該機場已在1月進行飛行區校驗,預計6月30日實現主體工程竣工, 9月30日正式通航。
其二,坊間一直流傳的“上海將建第三機場以及有關選址博弈”的訊息,已被相關部門正式澄清。3月1日,中國民航局綜合司副司長顧曉紅在釋出會上表示,經向有關部門瞭解,民航局沒有受理過上海第三機場選址的申請。在全國民用運輸機場佈局規劃中,也沒有上海第三機場。
透過這個訊息可以看到,北京即將成為繼上海之後,中國第二個擁有兩個國際機場的城市,至於上海的第三機場,目前還沒有在規劃中。
看似離普通民眾有些遙遠的國際機場建設訊息,卻在一些關注樓市的人群中引發了熱議。在某些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只要細究起來就會發現,其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一座大型國際機場的建立,不只是關係到民眾的出行,而且會引來周邊相關產業佈局,住宅、商業寫字樓等借勢發展,就業、創業機會增加,人口聚集效應加強,最終會表現為區域繁榮,房價、地價上升……
所以,如果是有意於在機場附近一定區域內買房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絕對重量級的參考要件。
01
所謂國際機場,是指是指能夠接收境外國家或地區的航班降落和起飛的機場。即使我國的很多城市有了兩座機場,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城市的雙機場能被稱為國際機場。(我們這裡談的機場是指純粹的民用機場,不含軍用和軍民合用的機場。)
目前正在建設第二機場的城市很多,如廈門、大連、青島等,但嚴格來說,中國目前只有上海有資格被稱為雙國際機場城市,但隨著今年北京、成都的另一座機場投入使用,我國的雙國際機場城市將會增加到3個。可以預期未來雙機場城市還將繼續增加。
那為何上海會多次被傳要修建第三機場呢?這應該和上海機場已經接近極限的承載力有關。
上海市目前有兩座較大機場,分別是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在2018年的時候,這兩座機場相加的旅客吞吐量已經達到1.1億,已經逼近兩個機場能承載的總量1.2億。從資料上來看,旅客趨於飽和,再加上其貨郵量也居高不下,建設第三機場是勢在必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海未來如果要建第三機場,應該不會建設在上海市內,而是有可能建設在與之相鄰的蘇州、南通、嘉興,至於最後花落誰家,還得看最後結果。但這些可能的城市,也因為這個原因具有了潛在的升值加持空間。
普遍認為,中國民用航空機場的建設狀況,與中國城市經濟的冷熱狀況相關。民航能給地方帶來客流,無論是旅遊度假人群,還是商務人士。民航發展以後,當地的餐飲住宿、旅遊業也都將隨之發展。
02
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城市的發展道路是以點帶面式,即構建“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模式。
在城市群的發展思路已定的情況下,城市群與機場群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係。即城市群發展需要機場群發展作為支撐,機場群發展需要城市群發展作為基礎,二者相互作用、聯動發展,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
有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城市群總面積約佔全國城市總面積的28%,集中了全國68%的人口,吸引了全國75%的固定資產投資、98%的外資,創造了全國89%的經濟總量。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6%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1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35%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之相適應,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三大機場群。
2016年,三大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4.73億人次,佔全國的46.5%;貨郵吞吐量1469萬噸,佔全國的74.7%。其中,北京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上海浦東機場年貨郵吞吐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三。
機場的建設對經濟的助推作用雖然需要一個沉浮期,但效果十分顯著。以成都為例,它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近幾年發展如此迅速,離不開空中運輸的發展。國際機場的建設便利了成都與國際之間的互通有無。成都不僅連續三年排在新一線城市榜首的位置,2018年的GDP更是達到了15342.77億,繁榮的經濟,讓這座城市越來越像一座國際化都市了。
03
一個城市是否有機場,已成了考核經濟重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機場與城市間的緊密聯絡來看,未來我國的機場建設勢必會打破由重點城市壟斷的局面。
其一,是還在繼續推進的城鎮化,目前的城鎮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是事實。我國2018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9.58%,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80%以上,那麼目前我國大約還有15.42%的差距,也就是大約還有2.15億左右的人將會進入城市。
其二,會受到消費升級的帶動。人們消費方式的轉變,未來將更加註重高效、快捷。
從以上這兩點可見隨州城鎮化繼續推進,以及消費升級,中國城市居民對機場的使用會呈現一個增長的趨勢。有了航空客流的支撐,隨著非頂級城市的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機場建不會侷限於重點城市。
這種趨勢已從當前情況可見。如五線城市廣元、三線城市南充、三線城市遵義等已有了機場,而且有些城市還在建設第二機場,如遵義市正在建設第二個機場—遵義茅臺機場。
越來越多的地級市開始啟動通用機場建設,如湖北省的鄂州在2019年1月國家發改委已明確批覆投資達320億的鄂州機場專案。政策對機場專案建設的支援無疑說明航空客流完全由區域中心城市壟斷的格局已在逐漸削弱。
04
最後,說說機場和樓市的關係。多地實際情況已經證明,只要是準備修建機場的城市,在以後的幾年裡房價都出現了上漲,所以說建機場對當地樓市繁榮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北京的南城新機場,又叫大興國際機場。在訊息傳開,機場還沒開建的時候,大興的房價就已經有所體現。2006年,大興一手房的成交均價在5531元/㎡左右,到2015年,均價27485元/㎡,2017年均價已經過6萬,翻了10多倍。這其中,固然有近10年來樓市整體上漲的趨勢,也必定包含著新機場的加持作用。
再如,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的修建。從2012年底以來,新機場建設訊息開始趨於確定,2013年9月,青島新機場選址膠東,選址獲國家民航局批覆。就拿膠東街道來說,原來開發了一個三角灣小區,當時的價格是每平方米3000多元,現在開發的新樓盤,大部分價格都是在4000元每平以上,有些都到了5000元多一平。
除此以外,機場對樓市的影響還存在輻射週期長的特點,因為每一個機場從修建到正式運營,會產生上萬個工作崗位。
大量勞動人口湧入,產生了住房需求,那麼周邊的房產以及房租市場上揚的可能性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