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你把自己當成最TOP的產品去設計、去打造

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人們通常會為了某些觀點爭論不休,但只要有人提出我們賭一把的時候,大家就都會變得異常謹慎了。
畢竟言論是廉價的,實踐才能出真知。
下面三則小故事,當中的觀點不奢望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均來自於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很多年前它也曾是那些廉價的言論之一,但今天我想闡述一番實踐過後的真知。
也藉著這個機會,和大家說一些鼓勵的話,分享一些正能量的體驗。
-01-
把目標細化,正確對待金錢
三月的廣州,哪裡都是溼漉漉的,潮溼陰暗,像極了今天投資者的心情。連漲幾天的A股市場,終於在本週五被綠了,電梯裡都是罵孃的聲音。
我記得以前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想幹嘛,大家幾乎都能說出一種準確的職業:老師、警察、飛行員等。
如果你現在再問這個問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他們都能給你一個統一且委婉的答案:想去掙更多的錢。但如果追問下去,更多是多少?幾乎沒有人會知道,因為大家都覺得越多越好。
美國通用汽車的管理顧問Jidelim曾建議:能把問題清楚地寫下來,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了。後來這成為了著名的吉德林法則。
我也曾想過上面的問題,到底掙多少錢才夠?算上通貨膨脹、上一代的養老、下一代的生活,足夠的保險額度,靠銀行理財產品利息就能覆蓋日常開支。
在2019年的廣州,需要3850萬。
這個數字或許會因人而異,我是按我自己所考慮的方面去計算的。寫出明確的數字,瞬間是不是感覺目標清晰了一點,至少你知道還差多少。
但僅僅這樣子是不夠的,你終究會陷入“為錢打工”的視角里,很多的決策和動作就會變形,然後你做每樣事情都會朝著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方向去走,但有時往往就是最致命的。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達到你真正目標的過程當中,肯定會需要用到錢,錢只是你需要的東西之一,而當你擁有了實現你目標所需的金錢後,金錢就不再是你唯一的東西了。
所以錢,並不應該成為你真正的目標,你需要把隱藏在錢背後真正的目標提煉出來,通常這種目標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你能不厭其煩地做著,一直做一直做...
直到世界的盡頭。
-02-
永遠往可能性更多的地方走
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喜歡聚起來打麻將。
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起手牌,往最有可能贏的方向去湊,而最後能贏得都不是什麼大牌,只是贏面比較大的牌而已。
並不是每盤都衝著要去胡十三么大四喜之類的頂級大牌。畢竟每個人起手牌能胡大牌的概率都不一樣,大家都是習慣往可能性更多的方向去走。
打多了,總結多了,方法就有了,畢竟做這件事是有成本的,是算錢的。
職業生涯也是如此,職業生涯之漫長和不可重複,往往導致每個人都喪失了對職業選擇的全域性性考慮,就像牌局一樣,每個人的起手牌有高有低,你要做的只是往可能性更多的方向去走。
在這裡我感覺需要分享一個我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這個社會是怎麼互相影響和互相工作的。(文末有視訊介紹)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我解決了你的問題,你給予我報酬,我用你給我的報酬去請別人解決我自己的問題,然後不斷迴圈,相互影響。
這是社會巨輪中最小的一個閉環,每個人都是去解決別人的大問題,而拿著報酬去請別人幫忙解決自己的小問題,或者是同等的大問題,畢竟這個倒過來是不成立的,因為大問題自然對應著高報酬。
所以你的職業怎麼選擇,很大程度上由社會上的其他人決定,畢竟你做的東西是要為別人創造價值的。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聚焦在如何更好地解決別人問題之上,並儘可能地覆蓋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我本科讀的是建築學,畢業之後我去了深圳工作,那是全中國對創業設計文化最尊重的城市,在那裡我感到一個明顯的不適:
土地公有制,業主對建築的定位大部分還停留在經濟實用階段,以自住和投資屬性居多,對設計的追求可有可無。
業主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應該買房,而不是我的房子漂不漂亮。
作為建築師,我解決不了使用者的問題,也解決不了開發商的問題,並且在去庫存的今天,我能解決的問題將越來越少。
對於我來說,這是雙失,而不是雙贏,所以我必須離去。我要去尋找真正需要我的地方,真正能通過解決問題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地方。
那一刻我是歸零的。
市面上這叫做轉行,也稱之為裸辭,但在我自己的角度裡,這是一個選擇,是權衡過的。
就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做了很多的產品,都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某些實際問題,幾乎每個都是從零開始,真的是由一個想法開始直到釋出上線。
有的還沒上線就死了,有的勉強過了B輪。
對我來說,從0到1孵化產品的這段經歷異常寶貴,包括對我自己的人生規劃,也是用這套方法去打磨,往大里看,我也只是一個從0到1的社會產品。
我希望能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歸納出更好的方法,更直接的模式,提升產品從0到1孵化成功的概率,幫助那些有志於開創自己事業,孵化自己內部團隊的人。
這是我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我不是為了去當一名產品經理而選擇了這個職位,而是在不斷的歸納和總結當中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
隨著中國人口跨越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失殆盡,國家為了避免邁進中等收入陷阱,必然會進行產業調整。
中國不再是一個出售廉價勞動力的地方,低勞動力成本的工作和環節將逐漸轉移至印度、柬埔寨、泰國等周邊發展中國家。
國內更趨向於由製造業向服務業全面升級,這當中將伴隨著大量的服務性行業產品推陳出新,拋開技術層面的新興科技產業,能支撐中國下一個經濟增長高點的,無疑是眼下這波將會發展起來的服務業了。
當中涉及到產品服務從0到1的孵化、國民逐漸邁進高收入職業、個人自我提升和規劃的需求都將越來越多,而我需要做的只是儘可能地把我認為好的解決方案覆蓋到目標人群當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並往更大的可能性去延伸。
-03-
重視場內和場外的賺錢能力
場內和場外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股票市場上,場內通常指的就是股票市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二級市場,而場外指的就是股票交易市場以外的所有交易。
對於我們來說,工作的工資收入、搞副業賺的佣金等,這些都可以算作為場外的賺錢能力。當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你的工作裡面去時,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
“你的時間只能出售一次。”
算上每年“出售價錢”的漲幅,你把生命剩餘的時間用計算器算一下,基本就能到頭了。顯然這並不是大家所想要的結果。
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我們必須突破時空的維度,讓我們的時間多次出售,甚至能在我們休息的時候繼續保持出售狀態。
為什麼我一直看重研究比較和選擇這種學問?
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能貫通場外和場內的學習思維,在場外,你通過大量的工作實踐,產品投入的市場反映,你可以檢測自己的投入產出比,當你是一個精於比較和選擇的人,你就會感到自己的時間僅能出售一次,是很不划算的。
為此你為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學習方向以及實踐方式,去追求時間的多次出售,以達到你心中最佳的投入產出。
這需要你不斷反覆觀察,覆盤思考,而不是一直向前魯莽前進。
在場內,當你是一個精於比較和選擇的人,你總能找到低估值的優質資產,用你的判斷力去對這個狂熱跟風的市場進行投資。
當你的決策能力在不斷提升,且動作沒有變形,可預見的是你場外的賺錢能力不斷提升,迴流的資金又能充實場內的投資本金,場內的投資回報也水漲船高。
因為本質上,所有的交易都是交易雙方思考不一致的結果:在同一時點,我願意買,你願意賣。這種不一致,就是判斷能力的博弈。尤其在金融證券市場上,便能最大限度地檢驗你的想法。
所謂的良性迴圈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很多人說自己可能對於這方面一竅不通,相信我,對於執行力強的人來說,這根本不是多大的事兒。
身邊有幸能接觸到的產品大牛,大多都是投資領域裡的佼佼者,他們一直深諳對於市場的敏感程度是他們最強有力的業務支撐。
那些缺乏市場嗅覺的,也逐漸被淘汰出局了。
如果你對這方面有興趣,不妨看看這個關於社會機器運轉的介紹視訊:
最後,希望這些故事,能真正幫到你。
第24篇 | 3139字
原創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jacoblab」
- 每週日晚22:00更新 -
更多商業新思考請點選左下角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