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立下生態邊界:不做SaaS、要“被整合”
“在十年前,很多人在問一個問題,雲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我為什麼要上雲?十年後,大家在討論的問題是,我為什麼不上雲?” 3月21日,第一次以阿里雲智慧總裁身份站到臺前的張建鋒這樣說。
從2009年馬雲啟動雲戰略部署,阿里巴巴寫下自主研發的雲作業系統“飛天” 的第一行程式碼算起,阿里搭建雲端計算已經10年。在當年的網際網路巨頭裡,阿里巴巴是少數堅定押注雲端計算的一個。
去年11月,在阿里巴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時任阿里集團首席技術官的張建鋒開始兼任阿里雲智慧事業群總裁。
組織架構的升級意味著阿里雲將變成阿里巴巴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臺。張建鋒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表示,目前阿里60%-70%的業務是跑在阿里雲上的,未來1-2年內,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在公共雲上,自用的技術會和阿里雲上的產品保持一致,將來阿里巴巴經濟體內的To B服務都會通過阿里雲平臺對外輸出。此外,阿里雲還將投入20億元扶持小程式。
張建鋒同時對外明確阿里雲的生態邊界:不做SaaS和練好內功“被整合”。為此,阿里巴巴內部也曾有過不少爭論和思考,最終決定作出取捨。
他還透露了達摩院的最新進展,阿里巴巴銷售超過2億片IoT嵌入式晶片,下半年阿里自主研發的第一款阿里巴巴NPU(嵌入式神經網路處理器)將會正式釋出。
阿里雲不一樣?
儘管全球經濟承壓下行,但云基礎設施服務並沒有顯示出降溫跡象。
根據Gartner資料,2018年全球公共雲市場整體增長為21.4%,以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為首的全球雲端計算“3A”陣營佔據了超過七成市場份額,而且頭部陣營業績增長強勁。
“我們和亞馬遜的AWS、微軟雲不一樣,和國內各式各樣的雲也不一樣。”張建峰說。
怎麼定義阿里巴巴的“雲”?張建鋒認為有三個關鍵點:IT基礎設施的雲化,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化和應用的資料化和智慧化。
首先,在IT基礎設施層面,各行各業正在向公共雲上全站遷移。張建鋒說這和當年阿里“去IOE”的邏輯相似,因為當時阿里發現,如果要做擴容,一定要一倍一倍地擴容,因為每增加一倍就意味著幾千萬的投資進去。但從實現擴容的那一刻到容量用完的那一刻,中間的時間非常長,可能有50%的時間一直是處於容量不足的這個情況,造成巨大的浪費。現在,當基礎設施雲化之後,可以非常平滑地進行過渡。
第二,是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化。過去傳統IT領域的體系都是像小型機、高階儲存、傳統資料庫這樣一套體系,但今天基礎設施的雲化帶來了新的技術體系,。其中包括一些大規模的排程、訊息的處理、分散式的資料庫、負載均衡等等,這些原來是需要基於硬體大型裝置,現在都需要基於網際網路技術來進行改造。
第三,應用的資料化和智慧化。傳統IT設施基本上是硬體為主,資訊系統基本上是以流程控制為主,但今天所有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資料驅動和智慧驅動,沒有一家公司例外。張建鋒說,阿里在雲上做了資料化跟智慧化這兩個關鍵的基礎設施,這也是今天從IaaS層走向智慧化最大的不同。
以阿里巴巴自己為例,電子商務有20億的商品,1100萬個賣家,每天約有3億人訪問,每天會產生大量的資料。如何實現手機淘寶千人千面?這背後涉及到應用的資料化和智慧化這兩個關鍵能力。
“我們需要真正能夠支撐大資料智慧化的關鍵基礎設施,從資料的收集、處理、儲存,要構建一整套技術。”張建鋒說。
不做SaaS 與“被整合”
在2018年年末,BAT三家巨頭陸續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無一例外地將雲端計算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騰訊雲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百度的智慧雲事業部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
從業績來看,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大關,4年間增長了約20倍。百度在去年第四季度財報裡第一次披露雲端計算營收,達11億人民幣。騰訊將於今日下午公佈年度報告。
用馬化騰的話說,“雲端計算成為網際網路的水電煤”,誰掌握了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主導權,誰就更可能在網際網路下半場搶佔先機。
如何面向下一個十年佈局?阿里雲公佈了一系列最新舉措。
目前整個阿里巴巴大概有60~70%的流量是跑在公共雲上,接下去花1到2年的努力,將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跑在公共雲上。
在雲智慧升級之後,把阿里巴巴的技術和阿里雲的技術完全打通。屆時,阿里巴巴集團的整個技術都變成一個雲上的技術。阿里巴巴所有的技術的輸出,產品的輸出,對to B的服務都必須通過阿里雲智慧這個平臺。
在研發投入方面,3年前阿里成立了達摩院,在量子計算、機器智慧、嵌入式晶片、資料庫進行了廣泛投入。張建鋒表示, IoT端嵌入式晶片發展非常快,去年銷售約2億片晶片,下半年自己研發的第一款阿里巴巴NPU將會正式釋出,效能超十倍以上。
今天阿里雲釋出了全新“神龍”架構、雲資料庫POLARDB、深度學習平臺PAI v3.0、SaaS加速器等產品。
“我們從晶片到作業系統到網路,到的神龍伺服器,一層一層,在逐步構建我們端到端的核心技術能力。 ”張建鋒說。
在定位阿里雲與合作伙伴的關係時,張建鋒提了一個說法:“被整合”。他強調,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
“SaaS意味著要進入客戶的業務流程,這裡有太多各行各業自己獨特的知識跟價值,需要客戶和合作夥伴自己去發掘。”他說,阿里雲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產品技術變成諮詢方案裡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此前華為雲也曾提出過“被整合”的說法。
阿里雲智慧全球生態事業部總經理沈濤對記者說,自己非常尊重華為,阿里雲不想定義“被整合”,也不是要對標華為。阿里雲在做的,是“被整合”裡的差異化。大家術有專攻,阿里雲不是簡單的技術被整合,而是阿里經濟體的技術、產品到生態的“被整合”。
而不做SaaS業務,對阿里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這也意味著阿里雲必須要放棄一部分業務。
沈濤對記者說,阿里此時提出這個概念“有偶然也有必然”,此前阿里雲內部也對此有過爭論和思考,最終決定作出取捨,放棄一部分業務,往後退了一步,只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基礎設施的雲化,並且開放了最後一公里給合作伙伴。
責編:彭海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絡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