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臺的會員制設計邏輯及意義
上面一篇《知識付費專案的運營筆記》中,跟大家詳細介紹了知識付費行業並分析了趨勢,今天想花點時間,向大家介紹下知識付費平臺的會員制設計思路,目前已知的內容平臺,基本都是遵循:內容+電商的模式,電商變現是目前大家都在採用的普遍模式及相對容易設計的一種方式。
最近雲集正在進行IPO,從曝光出來的檔案來看,會員制依然是雲集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收入來源。

從之前飽受爭議的分銷體系,走到現在的會員制,這個案例也在告訴我們,會員制可能會是主要平臺的模式之一。


那麼,回到知識付費平臺,其實知識付費作為內容大板塊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一張圖來說說明知識付費業務的成本關係:

任何知識付費專案,購買的人數越多,那麼隨之產生的邊際成本越低。但緊接著就需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平臺要麼持續給使用者新的內容,確保使用者在平臺繼續迴圈消費,要麼就是不斷拉新,獲得新使用者消費。但問題是內容的持續更新,對於平臺的壓力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對於作者來說,持續產生新內容的動能並不足,並不是所有的知識付費平臺能夠給予作者足夠誘惑的收入,整個知識付費行業,頭部平臺的佔有量預計不到5%,但只有大部分平臺是沒有能力捆綁作者持續進行內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到了2019年,大部分平臺都極度缺少優質的新內容,尤其是通過新內容拉新,這個情況會持續下去,對於頭部平臺來說只有不斷侵入其他平臺的內容,拉走優質作者的資源,以此為起點,其他平臺在內容上的話語權會逐步降低。
那麼對於大多數內容平臺的出路來說,只有設計2-3個新增業務,但新增業務必須與頭部業務有關聯性,否則會導致新業務的推廣又是一次拉新行為,而不是通過既有使用者量獲得新增長。我們繼續通過一張圖來描述下目前知識付費行業的新增業務:

目前多數的平臺,都是通過這張圖的邏輯進行新增業務的設計,當然這張圖也可以為目前還在知識付費單一賽道的機構提供參考。
所以,當一個公司中單一業務模組出現問題時,為了確保使用者群體的留存,並能促進多次轉化,這也是我們運營上常說的促活,那麼只能設計新增業務,新增業務的設計一定需要跟現有業務進行關聯,否則使用者群體極容易流失。
如果新增業務可以設計到1-2條,和之前業務合併起來,那麼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有了綜合消費的驅動,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員制,那麼新增業務和內容業務之間的權益怎麼對會員提現呢,繼續看圖:

我們對這張圖做下詳細解釋:
1、會員權益:一個使用者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價格購買你的服務,那麼就意味著你需要提供比實際價格更高的權益。在上圖中,我們能夠調動的資源只有知識工具及內容付費,如果通過內容疊加權益到電商,那麼對於會員來說就能豐富的權益感;
2、內容付費:我們之前說過,內容的邊際成本無限接近於零,所以對於會員來說,內容權益是最好提供的一個必選項,將沉澱內容一次性打包給使用者,並通過能夠持續更新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使用者更新的需求;
3、內容電商:商品是可以滿足更新的需求的,但考慮到平臺的實力,獲得較大的折扣採購成本往往很難,只有通過其他權益附贈,才能滿足使用者的權益感。
由此,我們通過電商業務獲得持續更新的能力,再通過內容與其他內容服務與產品補上使用者的權益,獲得較高的營收,再完成電商產品採購成本的削減,逐步完成整體運營的平衡。
上一篇《知識付費專案的運營筆記》中把主要的幾個平臺會員機制做下描述,大家感興趣,可以再看下。這裡就不做重複說明。

歡迎大家留言溝通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