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進入「新常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商業情報NBT”(ID:newbusinesstrend) ,作者 李威 ,36氪經授權釋出。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將被用來打破這種穩定,繼續為網際網路服務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通過硬體積累流量,依靠網際網路服務謀求利潤增長,這個格局在小米上市後釋出的首份年報中已經展現地十分明顯。
如果將小米的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和網際網路服務三塊主要業務整體看作是一個生意,那麼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相互配合,形成了小米在這項大生意中付出的固定成本,網際網路服務則用來滿足其對邊際利潤的追求。
2017年,小米網際網路服務的毛利佔總毛利的39%,在2018年上半年佔比達到45%,而在年報中,這個數字提升為46%。從資料上看,網際網路服務的毛利比重在提升,但是提升速度有所放緩,整個小米的業務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新常態”中。
這種“新常態”在外部表現為,市場空間接近飽和,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各方邊界逐漸模糊,增長成本不斷提升;在內部則推動了小米在組織、品質、效率、研發和供應鏈上的調整。
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將被用來打破這種穩定,繼續為網際網路服務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地動能。
手機:重量不重利
從小米上市之前做出的硬體產品綜合淨利潤永遠不超過5%的決定,就可以確定,競爭更為激烈的手機業務不會成為小米謀求更高利潤的倚靠,手機業務的責任在於“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像汽車引擎那樣提供基礎的動力。
現在看來,智慧手機市場整體出現增長停滯甚至萎縮的情況,小米的手機業務雖然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依然是其發展的主要引擎。小米手機業務2018年全年收入113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41.3%,佔總收入的65.1%。在IDC的統計中,小米手機2018年的銷量為1.187億部。
但是,在營收和銷量增長的同時,手機業務的銷售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導致毛利率從2017年同期的8.8%,下降到了6.2%。2018年,小米手機業務的銷售成本為1067.57億元,平均每部手機的售價為959.1元,銷售成本為897.11元,佔售價的94%。2017年,平均每部手機的售價為881.3元,銷售成本為807.27元,佔售價的91%。
由此可見,手機業務實際上是一個邊際成本不斷增加的業務。隨著手機銷量的增長,其所需要的銷售成本、服務成本、包裝運輸成本都是需要不斷隨之提升的。對於小米這樣追求硬體價效比的公司來說,手機業務不會被視作利潤的主要來源,而是繼續擔當流量聚集的渠道。

5%的淨利潤約定,與其說是小米為硬體定下的利潤紅線,不如說是小米為自己的流量獲取行為提出的更高要求。小米欣喜地向各方強調硬體業務實現了不足1%的淨利潤,實際上是在強調自己的流量獲取行為並沒有虧錢。
按照這個邏輯去推斷,在不影響綜合利潤平衡的情況下,其對高階手機市場的佈局,則是一部分使用者消費升級帶來的必然選擇,出貨量的多寡將始終是衡量小米手機業務的最重要標尺,也因此小米的手機業務在形勢嚴峻的2019年將極大可能進行更激進的價效比嘗試。
面對存量市場的競爭,小米會對使用者進行更細緻地劃分和運營。通過小米、Redmi、黑鯊、美圖和Poco的多品牌佈局,一方面對小米的原有使用者進一步細分和深耕,另一方面向小鎮中老年、遊戲玩家、女性等未被小米上一波發展波及到的新群體進行擴張。在其需求內,提供價效比最高的解決方案。
海外市場也將是小米手機尋求銷量增長的重要方向。在小米9釋出會後的採訪中,雷軍稱小米今年的工作重點是一定要拿下歐洲,並預計小米國際市場的收入很快會超過中國。同時,已經獨立的Redmi品牌也將承擔國際化使命,加大國際化的拓展。
線下,小米的零售網路也在加快建設。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已有586個小米之家,主要分佈於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為了進一步滲透中國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小米加速拓展授權店網路,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設立了1378家授權店,而一年前還只有62家。
2018年第四季度的銷量下降被小米認為是主動調整的結果,其寄希望於2019年釋出的新機能夠帶來銷量的增長。小米CFO周受資表示,1月份釋出的Redmi note7,在一個月內出貨100萬臺,預計在3月底出貨量可以達到400萬臺。2月份釋出的旗艦手機小米9,預計在3月底供貨達到100萬臺。
IoT:量利兼收
雖然同在小米的硬體產品序列中,但是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的目標,將不僅僅是走量,還要實現比手機更高的利潤追求,通過二者的疊加,實現硬體業務整體的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甚至,作為雙引擎之一,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將比手機業務承擔更多利潤的追求。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確實具備這樣的潛力。從財報資料上看,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234億元增加86.9%至報告期的人民幣438億元,毛利率則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8.3%升至報告期的10.3%。
財報認為,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的增長主要是由於智慧電視和小米手環 、米家電動滑板車及米家掃地機器人等若干熱銷生態鏈產品需求快速增長。而利潤的增長則主要是由於智慧電視的毛利率提高了。
分析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2018年四個季度的資料可知,小米通過出售智慧電視和電腦獲得的收入直接影響到了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在小米整體營收中所佔的比例。2018年前三季度,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佔分別為22.4%、21.9%、21.3%,第四季度則達到33.6%,其原因是智慧電視與電腦的收入從40億左右,提升到了66億。
而且,客單價更高的智慧電視、電腦等產品,是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的主力。智慧電視、電腦的收入在2018年第二、三、四季度佔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營收的40%、39%、44%。從全年來看,智慧電視及電腦的收入同比增加118.4%至182億元,佔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全年總營收的42%。
在智慧電視和電腦之外,小米手環 、米家電動滑板車和米家掃地機器人等生態鏈產品的銷量也實現了增長。同時,小米在2018年還發布了米家網際網路空調和米家網際網路洗烘一體機,在白電領域進行擴張。進入白電領域,事實上也是在追求更高的客單價和毛利。

在海外,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也開始進入更多國家。根據IDC統計,小米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排名第二。小米智慧電視在2018年2月進入印尼市場,並已經成為線上渠道出貨量第一。米家電動滑板車在海外也有很大銷量。2019年2月,小米在MWC上釋出了一款智慧LED燈組。
與手機業務一樣,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雖然毛利率更高,但是其邊際成本也是隨銷量增長的。2018年小米的包裝與運輸開支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10億元增加97.9%至報告期的人民幣19億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國際IoT業務的迅速增長。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擁有超過五個小米IoT裝置(不包括智慧手機及膝上型電腦)的使用者約為230萬名,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109.5%。同時,小米的智慧音箱累計出貨量超過900萬臺,通過其進行普及的小愛智慧語音助手則利用AI技術為IoT裝置提供了更好的連線。
2018年12月,米家APP超過50%的使用者來自非小米智慧手機。這說明,作為銷量和利潤兼顧的業務,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一部分為整個小米體系吸納新鮮使用者的責任。
網際網路服務:利潤槓桿
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不斷擴張營收,擴大使用者數量,作為引擎給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了探索的基礎。在龐大出貨量和使用者群體的基礎上,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了整個小米體系的利潤擔當。
2018年12月,MIUI的月活躍使用者為2.24億,米家APP的月活躍使用者數達2030萬,搭載人工智慧助理“小愛同學”並激活的智慧裝置數超過1億臺,小愛同學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3880萬,成為中國大陸最活躍的人工智慧語音互動平臺之一。
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同比增長52.6%,淨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9.5%,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兩項業務的綜合淨利潤小於1%。這也表明,小米2018年在未承擔固定成本的付出,卻實現了102.76億元的網際網路服務毛利,為其實現86億淨利潤做出了最大貢獻。

其中,廣告依然是小米網際網路服務的主力,在160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中,佔比63%,為101億元。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59億元,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有品電商平臺收入是主要驅動。周受資認為,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的多元化程度也在提升,“在網際網路收入中,我們在廣告和遊戲之外的收入已經佔比超過30%,包括IoT裝置、國際化網際網路收入、電商和小米金融。”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服務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2018年,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銷售成本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幣39億元增加44.4%至報告期的人民幣57億元。雲服務、頻寬及伺服器託管費用為17.25億,在2017年為9.30億。而向遊戲開發商及視訊供應商支付的內容費用,從2017年的13.84億提升到了2018年的16.29億。
與收入和成本的增長相比,網際網路服務在小米總收入中的佔比基本徘徊在9%左右,在報告期內並未出現明顯的變化。這說明,在作為固定成本的硬體業務守住盈虧均衡底線之後,小米本應最大限度上收割邊際利潤的網際網路服務的增長並不符合對其的定位與期待,其利潤槓桿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
如果按照網際網路業務的模式對小米的業務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小米已經聚集了一個擁有2.24億月活使用者的龐大流量池,但是並未能通過現有的網際網路服務將已有的流量啟用。如何找到硬體、使用者和網際網路服務的最佳結合點,將成為小米是否能夠實現更多利潤的關鍵。
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小米已經搭建起了一個以小米賬號為核心,通過MIUI、小愛同學、米家App進行串聯,最終連線視訊、遊戲、金融、廣告、直播、視訊、社群的框架體系。在這個體系內,使用者將被賬號定義,享受搭建在AI與硬體基礎上的各種網際網路服務。
截至2018年底,小米已經戰略投資了超過260家公司。在硬體相關的公司之外,還包括趣頭條、獵豹移動、優酷土豆、積木盒子、PINTEC品鈦、愛奇藝、世紀互聯、大眾點評、華策影視、喜馬拉雅、悅動圈等多家網際網路服務相關的公司。
最新訊息顯示,小米領投了社群產品“最右”新一輪一億美元的融資,並且親自做了短視訊應用“朕驚視訊”。由此可知,小米在網際網路服務領域的嘗試和探索並沒有停止,並在嘗試與年輕人建立更密切的聯絡。
對於小米而言,將硬體方面的對手儘可能拖入比拼“價效比”的泥潭,則能夠給它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更寬裕的探索時間,更好地發揮先發優勢。反之,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無法在保證微盈利的同時,也保證量的快速增長,小米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的優勢就將失去價值。
這會是一場漫長的對決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