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聲做晶片,華米科技黃山一號的產業價值和時代啟示
如果不是刻意關注,估計很少人會預見到,向來低調的華米會猛然祭出一顆晶片重新整理外界的認知。
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大浪淘沙後,可穿戴行業蛻變,並以新的姿態示人開端。
領頭羊 Apple Watch 經過三代進化和摸索,至第四代已經一腳踏進了醫療級裝置的門類裡,它的專業性和技術含量令人瞠目。同為可穿戴行業領導者的華米科技,在其上市後的第一場大型釋出會上也展現出了相似的演進路徑。
9 月 17 日,自有品牌成立三年後的華米科技一下子拿出了 AMAZFIT 智慧手錶、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以及全球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慧晶片“黃山 1 號”。

超前 RISC-V 指令集架構
華米科技 2018 年度釋出會的高潮出現在全球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慧晶片“黃山 1 號”出亮相時。儘管早在 2017 年新年內部致辭中黃汪就透露過研發晶片的念頭,當他正式宣佈晶片流片成功,明年上半年將隨自家產品一同問世的時候,著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驚喜。當前全球的貿易環境下,黃山一號的出現更顯珍貴。
眾所周知 SiFive 是全球 RISC-V 指令集架構處理器核心 IP 的領先供應商。今年上半年,華米投資了 SiFive,這顆晶片正是基於 RISC-V 指令集架構開發的。除此之外,該晶片還集成了 AON(Always On)模組控制器和神經網路加速模組。

與其它架構相比(如 X86、ARM 等),RISC-V 具有效能高、功耗低、體積小、易於定製和擴充套件等特點,而且開源、免費,非常適合微小嵌入式系統,是最適合 IoT 時代的處理器架構。即便如此,誕生於 2010 年、由加州伯克利大學包括 Krste Asanovic、David Patterson 等在內的知名教授和計算機體系結構學術泰斗參與研發的 RISC-V 依舊是一個超前的架構,押注這項技術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前沿技術的洞察,還需要足夠的技術自信。
到此,估計部分人會忽然意識到華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黃汪的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微電子專業背景,以及他作為嵌入式 Linux 技術在中國最早的倡導者和嵌入式系統資深專家的身份。

黃山 1 號讓我們看到了 RISC-V 半導體產業的機遇。在新興的領域,RISC-V 和 ARM 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 RISC-V 憑著指令集開源等特性很有可能可以擊敗 ARM,或者至少能夠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物聯網市場擁有眾多細分市場,同時對於功耗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對於可以針對不同應用靈活修改指令集和晶片架構設計的 RISC-V 有優勢,相比之下使用 ARM 往往只能做一個標準化設計,很難實現差異化。
從國內半導體行業的處境來看,一個年輕且有技術優勢的指令集架構意味著同等的機遇,況且 RISC-V 指令集架構的特質決定著它所面向的是一個龐大、新興的市場,可穿戴和物聯網。以國內積體電路產業重鎮上海為例,上海政府一直積極扶持積體電路的發展。在上海市經濟資訊委近日釋出的《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關於開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積體電路和電子資訊製造領域)專案申報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對於基於 RISC-V 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的專案有著具體而明確的規定:
支援基於 RISC-V 指令集架構、32 位及以上的處理器晶片的研發及產業化,核心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方向一:面向物聯網和工控應用領域,具有優異的效能、功耗、面積等指標,優先支援有明確使用者合作協議的專案。專案執行期內累計銷售收入不低於 2000 萬元。
方向二:面向智慧終端應用領域,主頻不低於 1GHz,效能不低於 1.5 DMIPS/MHz,支援雙精度浮點運算,支援主流作業系統、多核技術及快取一致性。專案執行期內累計銷售收入不低於 1000 萬元。
對於華米而言,黃山 1 號的問世,讓華米作為一家產品和技術驅動型公司的研發實力重新為人所知。
華米的晶片野心,和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
晶片僅僅是個開始。
大環境對於晶片的渴求往往會有意無意忽略掉其他關鍵因素。
放在黃山 1 號上,多數人可能首先會被 CPU 核心基於 RISC-V 指令集架構這樣一個新鮮的架構所吸引,卻往往忽視掉“無需聯網,本地直接處理 AI 任務” 背後的技術難度和價值所在。
黃汪把 AI 本地處理稱作“AI 前移”。之所以發展晶片在於機器學習(Deep Learning)的突破。機器學習最主要的方法是為資料做標籤,資料越多,演算法訓練才會更精準。
官網上,華米科技是這麼介紹自己的:
華米科技是一家在智慧穿戴技術領域有著豐富生物特徵識別經驗和運動資料驅動的公司,擁有全球使用者海量的生物識別和運動資料庫。
跟小米一起做手環的幾年裡,華米科技成了全球最大的可穿戴品牌之一,單是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就已經超過 1000 萬臺,積累的生物特徵資料庫是異常龐大的,其中就包括心率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類、整理和洞察,使得用 AI 的方式來預測心率異常甚至心臟病成為可能。
這也是為什麼,黃汪會說這顆晶片最核心的價值在於自研的 AI 引擎,Heart ID、ECG Engine、ECG Engine Pro、Arrhythmias,分別對心率、心電、心律失常等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甚至未來無需心電圖也可進行監測心臟問題。
除了更高階但略遙遠的晶片,9 月 17 日的釋出會上華米科技還宣佈了 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從產品名字不難看出,它主打的是健康領域。該手環首次採用華米科技自研的 PPG 感測器,精度提高至 98%,但功耗更低,其中還集成了人工智慧演算法,對採集到的心率訊號進行實時分析。兩者搭配,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 能夠 24 小時實時監測包括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等在內的心律失常(Arrhythmia),並提前預警。和 Apple Watch Series 4 通過 FDA 備案所帶來的衝擊類似,可穿戴裝置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切實可行、直擊使用者的功能點。
此時,我們所見的並不僅僅是那個研發生產小米手環和 Amazfit 智慧手錶的可穿戴品牌,它對技術的執著和投入,所指向的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行業,它如今的風生水起絕不僅僅是因為搭上了東風。
順勢而為可以構築一個還不錯的起點,而能否始終迎風高翔還要看有沒有相匹配的技術實力。
因為技術和研發是一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