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優化暢想(一):令自學找題更輕鬆
產品小白專屬,10周線上特訓,測、練、實戰,22位導師全程帶班,11項求職服務,保障就業! 瞭解詳情
釋放雙眼,帶上耳機,聽聽看~!
00:00
00:00
本文將結合需求目標和【心流】設計模型,探討如何優化自學產品中找題體驗,同時對產品的可拓展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挖掘。
優化前情分析
1. 背景:想要做什麼?
如下圖所示,該介面主要承載學生使用者尋找對應知識點題目的操作,需要優化該介面整體佈局及互動路徑。
2. 目的:為什麼要做這個優化
通過體驗分析,目前發現有如下問題待解決:
(1)戰略層問題
- 功能定位傾向工具,面臨“用時開啟,用後即棄”的低留存的尷尬局面;
- 使用者學習單個知識點到100%後再無刷題動力;
- 缺乏系統推薦維度,使用者僅能憑高度自覺來規劃和選擇學習,對無計劃型使用者不夠友好。
(2)結構層問題
- 操作路徑未相容多種使用場景,如學生想繼續學上次未學完的知識點,卻未提供快捷入口;
- 選學科/分冊互動過於隱蔽且未對高低頻操作進行區分,如學生每次切換學科都要反覆執行“選學科-選分冊”的操作,事實上選分冊是一種低頻操作,不需要每次都要重選。
(3)表現層問題
選題CARD資訊內容繁重,帶來過重的視覺負擔。
3. 目標:期望通過優化達成什麼結果?
期望可以通過優化達成以下目標:
(1)戰略層目標
- 定位感知從“學習工具”轉型為“有價值內容的學習圈子”,將使用者感受從“自己學,隨便學”轉型為“一起學,有計劃的學”;
- 優化反饋機制以提供使用者更充裕的刷題動力;
- 針對無計劃型使用者提供更科學更專業的學習計劃,使其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2)結構層目標
- 優化操作路徑以相容更多需求場景;
- 優化選學科/分冊互動,讓互動路徑變得更加簡便。
(3)表現層目標
簡化CARD資訊,使介面能承載更多激勵向的內容,能夠使使用者樂在其中。
4. 使用者場景:要優化使用者的哪些場景?
本次優化會相容以下2個使用者學習場景:
(1)繼續學場景
使用者可以快捷的找到近期學過的知識點,繼續之前中斷的學習,滿足其場景需求。
(2)無學習計劃場景
為沒有制定或苦於制定學習計劃的同學提供更專業更科學的學習計劃(PGC或UGC),解決其無計劃學習的低效率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梳理出本次優化的需求內容,然後我們需要繼續探討需求內容是否契合目標人群的痛點?又能否為產品帶來更多更高的價值和利益?
若不能,我們則需要思考如何調整需求來平衡使用者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衝突;若二者可兼顧,我們則可以繼續思考下一個問題“ 如何將需求目標轉化為使用者行為,使其能夠高效順利的使用我的優化設計 ”。
優化過程思考
1. 確立設計指導模型
為貼合學習場景的使用感受,首先我們需要確立一個設計指導模型,假設我們採用下圖的【心流】設計模型:
關於模型的思考,請參考文章: 塑造【心流】體驗,學習產品也能讓使用者上癮
根據模型指示,當目標使用者【學生】進入任務流程【找題介面】時,為了保障其能夠投入任務【找題】並獲得激勵反饋【讓學生覺得有趣的東西】,我們的設計必須要符合圖中的兩點訴求:
- 降低操作門檻,保障使用能力;
- 提升反饋期待,激發執行動機。
2. 結合需求目標和設計指導進行方案探索
本著“追本溯源”的原則,我們先來對戰略層和結構層的操作路徑進行優化調整。
如上方右圖所示,在左圖原操作路徑基礎上進行了以下2點調整:
(1)降低操作成本,在路徑中相容更多使用者場景
- 對標問題:操作路徑設計未相容多種使用場景。
- 在操作流程中相容了“繼續學”和“無學習計劃”場景,對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對應的操作路徑,保障其能夠快捷到達目的頁。
(2)在場景路徑中引入內容推薦,嘗試協調定位感知
- 對標問題:“用後即棄”的低留存定位感知。
- 新增UGC或PGC產出的優質學習內容,通過“科學、專業、資深”的標籤包裝,使內容更具信服力和價值性,削弱使用者心中“工具產品用後即棄”的定位感知。
對戰略層和結構層進行調整後,原介面也需隨之進行調整(下圖為高保真原型)。
如上方右圖所示,在左圖原介面基礎上進行了以下5點優化:
(1)降低操作成本,相容“繼續做”場景
- 對標問題:操作路徑設計未相容多種使用場景。
- 新增”最近做過“入口,不受學科/分冊限制,幫助使用者快速繼續之前中斷的學習。
(2)降低操作成本,調整選學科/選分冊互動
從互動路徑中將高頻操作(選學科)和低頻操作(選分冊)分開,調整後的操作路徑可參考下圖:
跟隨路徑進行調整後的介面互動表現如下圖:
- 對標問題:選學科/分冊互動過於隱蔽且未對高頻/低頻操作進行區分。
- 將選學科的互動方式調整為頂TAB切換互動,支援點選切換和左右橫滑頁面切換,符合高頻操作的“快捷低成本”要求;
- 每次選完學科後不再強制重選分冊,將直接預設記錄使用者上次選擇的分冊,減少不必要的操作;
- 強化按鈕選中態與未選態的視覺區分,增強狀態易讀性。
(3)降低思考成本:新增推薦計劃和自擬計劃
- 對標問題: 缺乏系統推薦維度,使用者僅能憑高度自覺來規劃和選擇學習,對無計劃型使用者不夠友好。
- 在介面中新增優質推薦內容(UGC或PGC),幫助降低“無學習計劃場景”中使用者制定學習計劃時所需的腦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時也支援制定並分享計劃的功能,為引入UGC優質內容進行鋪墊。
(4)提升反饋期待:營造一起學的使命感和認可感
- 對標問題:“用後即棄”的低留存定位感知。
- 多名使用者參與共同的學習計劃,塑造一起進行某項任務時的使命感,以及制定的計劃被推薦被參與時的認可感,為引入自主學習生態閉環奠定基礎,減少工具產品用後即棄的定位感知。
(5)提升反饋期待:營造挑戰行為的成就感
- 對標問題:使用者攻佔題目到100%後便再無刷題動力;選題CARD資訊內容繁重,帶來過重的視覺負擔。
- 優化原知識點CARD資訊,減少每次做題的題目數量來適應碎片化學習場景;
- 新增知識點刷題段位,段位從1到X代表逐漸遞增的挑戰難度,挑戰成功即可晉升段位,建立一種符合【技能與難度不斷匹配】的挑戰情緒,營造使用者獲得高段位時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以上提出的優化點,著力於結合需求目標和設計模型,期望在達成目標的同時能夠保障使用者全情投入到下一個任務環節中。
最後的思考
大刀闊斧=高風險?
本次優化方案對找題介面的改動可謂是大刀闊斧,對產品定位、產品功能、介面佈局甚至資訊CARD都有所涉及,為此也許很多同學會產生質疑,此番大改動是否會對原本已經習慣如此操作的使用者造成損傷?
答案是必然的,任何對使用者習慣的更改都勢必會招致原有使用者的反感,我個人也不推薦頻繁而隨意的對功能進行大改動,但當我們面臨產品停滯不前,甚至開始與市場競品發生脫節時,大刀闊斧的改動無疑也是一種脫離困境的嘗試。
很多同學建議重新發起市場使用者調研,我向來認同此類方法的科學性,但一次完備調研所消耗的時間往往需要數週甚至數月,同時對調研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有一定的硬性要求,這些條件是中小專案難以滿足的。如此看來,反而不如敏捷迭代快速試錯來的更加效率方便。
“樹欲靜而風不止”,市場一直在變化,使用者的潛層需求也在一直變化,與其畏手畏腳的被動等待,我認為更應當主動出擊,“用產品行為催生使用者動機”。
最後感謝閱讀,敬請批評與指教,後續將繼續結合【心流】設計模型探討做題環節和總結環節的優化方案。
相關文章
本文由 @愚者秦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