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還沒玩明白,羅森又蹚起了生鮮的渾水

還記得羅森2017年初入南京時,掀起了一陣“網紅”風潮。這家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進入中國的老牌便利店好似在南京煥發了第二春——從位於南京丹鳳街和新街口的門店單天營業額分別達到11.8萬元和20.2萬元就可看出羅森初入南京時的火爆。但不到一年,羅森南京門店就熱度大降。
據南京本地媒體報道,隨著新鮮感的減弱,羅森門店的人流早已跟其他品牌無異。由於盈利未達預期,南京部分加盟店開始有退出的想法,甚至有加盟店因為業績不好而選擇改為直營店的情況,羅森在南京擴張步伐也疑似放緩。
看似風光無限的羅森,實則危機四伏
羅森在南京的境遇其實暴露了一個客觀的現實,就是看似風管無限的羅森,其實危機四伏。
近年,以全家、羅森等為代表的海外便利店品牌與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正陷入激烈的混戰當中,競爭態勢愈發白熱化,就像羅森在南京的擴張不利也與蘇果在本地的強勢有著重要的關係。而回到中國便利店行業的主戰場上海,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現在國內便利店行業市場格局。
在中國最早出現便利店並已日趨飽和的上海,從幾年前就呈現出了以全家、好德、聯華、快客、可的、良友、羅森、光明、喜士多和7-11等大量便利店品牌相互競爭的局面。
經過那麼多年的淘汰競爭,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港資便利“百式”、以生鮮主打的頂頂鮮、曾經站在市區任何一個十字路口都能看到的21世紀便利都基本上被市場淘汰了,但剩下的品牌並沒有輕鬆一點,它們還是不斷地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壓力:最先來到中國的羅森被後來者全家遠遠趕超;全球第一的便利店品牌7-11在上海的門店數只有一百多家;新興便利店品牌層出不窮......
從目前各便利店在上海的門店數量上看,2004年開始進駐上海的全家最多,門店數超過2000;羅森雖然發展最早,但大約也只有1220家門店;2009年進入上海市場的7-11目前雖然只有141家門店,但門店毛利率相比於其他競爭對手錶現更加優異。此外,還有近些年發展迅速的美宜佳、便利蜂、永輝生活等品牌雄心勃勃地進軍便利店市場,再加上百聯攜手阿里開出的逸刻便利(號稱一年要開500家)、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也瞄準便利店市場、傳統商超品牌繼續覬覦便利店市場、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商超的崛起……各大便利店品牌的生生死死潮起潮落,在上海這片土地不斷上演。
再來看看羅森在全國範圍內的門店分佈情況。目前羅森門店數最多的地區仍然是上海以及周邊地區,佔到整體門店數的約6成,武漢有300多家排名第二,重慶則排名第三,有200餘家門店。按照羅森對外公佈的規劃,未來羅森在中國將繼續利用上海、重慶、大連、北京4個子公司積累的品牌力和運營經驗,繼續擴大大加盟及區域授權等合作模式,計劃在2020年前將全國店鋪數規模增加至3000店。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裡,羅森的開店數量在1000家左右。
綜合市場環境和品牌自己的規劃,羅森目前所的環境其實危機四伏。一方面,從1996年就與百聯集團合作進駐中國的羅森發展的本來就一直不順,從與百聯合作控股,到現在日方全面控股,羅森在中國未達預期的擴張速度和盈利狀況一直是很大的困擾。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以全家、7-11及其他新興強勢品牌的崛起也給羅森的未來發展、門店數量擴張、門店運營效益蒙上一層陰影。
四面擴張的羅森,又蹚起了生鮮的渾水
在自有主營便利店業務陷入強烈的競爭泥潭時,羅森最近又有些不務正業,開始在其他領域四面擴張。
2019年2月22日,據媒體報道,羅森接手全時便利在華東(杭州、蘇州、南京)、重慶的大部分門店(90餘家),除了個別家未談妥之外,其餘的全時便利已經被羅森接管,其中包括門店、裝置、商品,以及部分自願加入的員工。
有零售業內人士解釋,目前來看,羅森此次交易是以店鋪資源為交易主體,不算是併購,也跟傳統的收購不同,“叫店鋪轉讓更準確,沒有資本關係,沒有控股關係,沒有團隊接收,更沒有債權債務對接”,“相當於全時把租賃合同轉讓給了羅森,也就是羅森代替全時向房東交租金,但從公司股權上看沒有收購行為”。
2019年3月28日,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與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進軍社群生鮮便利零售事業。
根據協議,首農股份公司和羅森(中國)將共同推進羅森(北京)便利店在京的建店和推廣。與此同時,利用雙方資源,進一步研究生鮮便利店運營模式。
在未來,雙方將整合首農食品集團生產能力與羅森(中國)門店運營與供應鏈能力,圍繞社群生鮮便利業態,進行物流中心、鮮食加工中心、中央廚房以及城市物流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
攜手首農,意味著羅森要在北京嘗試便利店與社群生鮮的“雙線操作”。但我們不得不提出的一個疑問是:羅森在國內便利店領域本就已經深陷競爭泥潭,此時不但沒有在營運模式、品牌特色上進行更進一步的深耕,也未在自己更擅長的領域發揮更大的優勢,而是選擇了近些年更加競爭激烈、錯綜複雜的新零售生鮮作為切入口,難道羅森除了要面對全家、7-11、便利蜂等一眾便利店品牌的圍剿,還要加入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縱橫捭闔的新零售生鮮戰局?
至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羅森是在蹚渾水。
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從1996年進入中國以來,羅森一直虧損從未盈利。正因為如此,有一股強烈的質疑聲一直伴隨著羅森:20多年了在中國完全沒有掙到錢,羅森是不是要考慮撤退了?在這種現實情況下,玩便利店的羅森交出的答卷並不令人滿意,至於其他像生鮮之類的渾水,我們建議羅森不蹚也罷。
【本文由網際網路分析師于斌原創出品,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