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習流量池思維的兩大核心,掌握最低成本獲客之道

流量池思維是我覺得目前最適合中國運營人的思維,比增長黑客要好,因為資料這東西對運營人來說很重要,但僅有指導作用,畢竟運營要做的是和使用者進行直接溝通,需要掌握的是使用者心理。
那麼,流量池思維有什麼新解讀?總結為兩大核心洞察,接下來就以個人理解進行闡述。

洞察一:區分流量池和流量源
第一次給出了哪些是流量池,哪些是流量源,其中:流量池包括APP、微信、DMP、社群、品牌;流量源包括BD、社會化營銷、數字廣告、傳統廣告。
為什麼要區分流量池和流量源?我個人覺得,是要從長期降低流量成本。如何實現?針對流量池和流量源進行不同的運用動作。
流量池是可以通過運營實現流量的長期存續和源源不斷,比如一個家長社群,可以通過定立規則門檻和提供升學、家庭教育等內容,促進家長群體的口碑傳播。
而流量源是一次性的,很珍貴,要麼能直接轉化,要麼引入流量池裡進行運營,比如投放頭條資訊流廣告,獲取的線索第一次就要轉化,而轉化不了就要標籤化,之後嘗試其他策略。
那麼,一般什麼時候用流量源?答案是初期積累種子使用者和活下來後快速擴張的時候,而這種時候往往制定了短期目標,至於流量池,則是在長週期裡才會用到。
換句話講,一個重視長期,一個重視短期,這是流量池和流量源比較明顯的區別之一。
再者,流量池成本可控,流量源成本不可控,這是另一個區別。
比如,以app為載體的產品可以自由做裂變,邀請好友贈課、贈優惠,把投放的錢直接用於獎勵使用者,效果好的話可以持續降低獲客成本。
而如果投放傳統廣告,價格首先可能很貴,沒有議價能力只能按要求行事,其次效果不一定檢驗得到,你能保證路人看到你設計的廣告牌就能記住你?如果不能,那就是浪費。
所以,從長遠來看,流量池一定是首選,但與流量源的區分工作還是要做的。
至於如何搭建流量池,楊飛老師提出的「品牌是最穩定的流量池」和「裂變是最低成本獲客之道」就是最好的答案。
首先是品牌,要做「一升」和「一降」。
「一升」,即佔領使用者心智,做好定位,而流量池思維裡的定位有三種,競爭定位、功能定位和升維定位,其中luckincoffee就使用的升維定位。
「一降」,則是主動接觸使用者,強化其對品牌的記憶,辦法則是打造強記憶符號和場景營銷,比如,luckincoffee設計獨特的鹿頭和皇室藍吸引年輕人,並在寫字樓附近選址,主打辦公場景等。
其次是裂變,要設計好社交關係鏈,據此,楊飛老師第一次給出了他對於裂變玩法的分類,分別是複利式、眾籌式、共享式。
複利式的特點是互惠互利,比如luckincoffee的遊戲化裂變玩法,和好友一起花式領券。
眾籌式的特點是人人幫我,比如拼多多的拼團裂變,邀請好友參團才能低價獲取產品。
共享式的特點是我幫人人,比如神州專車的親情賬戶,家人賬號與自己繫結就可消費。
當然這只是大概分類,不同產品適用不同的裂變玩法,具體的社交關係鏈設計則要仔細思考。
總之,流量池思維的第一個核心洞察是區分流量池與流量源,而流量池則要利用好品牌和裂變,以此實現長期降低獲客成本。
洞察二:留存第一
當然,獲客成本降低並非在於流量池的搭建,留存也很重要,而留存第一,則是解讀流量池思維時第一次提到的,也是第二個核心洞察。
AARRR模型大家都熟悉,留存就處在啟用和變現之間,很難想到其處在核心位置,但仔細思考後你會發現,增長這件事,必須依靠留存後的使用者,因為只有它們才會付費、傳播,才有被啟用的價值。
那如何保證留存?
第一點是轉變思維,即從顧客思維轉變為使用者思維。
什麼是顧客思維?花錢買量,一次成交,無自己的資料,常見例子是過去以廣告為主的企業,市場費用高企,很難活得長久。
什麼是使用者思維?自建流量,多次轉化,有自己的資料,典型案例如寶寶玩英語,以社群和體驗課為轉化手段,擁有了超30萬付費使用者。
可見,在使用者思維的指導下,才能有自己的流量,留住已有存量,創造更多增量。
第二點是流量池思維裡最核心的一句話:存量帶增量,高頻帶高頻。
如何讓存量帶增量?很簡單,讓使用者分享,而分享的前提是使用者高頻使用產品,但並非所有產品都是高頻的,怎麼辦?提頻,具體方式是創造更多接觸點。
什麼樣的產品接觸點多?答案是低價高頻的產品。
所以,如果你是高頻高價、低頻高價、低頻低價的產品,可以通過特殊設計改造成帶有“低價高頻”特點的產品,比如微保就是典型的高價低頻產品,其通過免費贈險、釋出個人月報等方式顯著提升頻次,增加使用者留存和分享。
保證留存的第三點,則是用DMP和PBL來運營和挖掘使用者。
所謂DMP,是使用者資料的標籤化平臺,它可以根據使用者標籤實施更精準的動作,比如精準定向投放、千人千面的訊息提醒、個性化的老帶新活動等。
不過,我不想討論怎麼利用DMP,而是它背後可借鑑的運用邏輯——使用者分層。
比如,可以根據積分對社群的使用者進行三檔劃分,第一檔賦予新群管理許可權,幫助裂變新社群,第二檔設計積分獎勵活動,幫助活躍原社群,第三檔則給予常規福利,喚醒沉默使用者。
所以,無論是藉助機器還是人工分析,對使用者實施分層是對留存有好處的,只要對不同型別的使用者實施不同運營動作,就能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和留存效果。
除了分層,另一個可藉助用來提升留存的工具是遊戲化模型PBL,即點數、徽章、排行榜。
點數可以增加使用者粘性,比如熊貓小課的訓練營,打卡、評論、分享等可得兌換獎品用的金幣。
徽章可以給予使用者成就感,比如知乎的使用者完成相應任務,就可獲得匹配的稱號和成就。
排行榜可以提升使用者分享和復購慾望,比如luckincoffee的百萬大咖活動,就根據使用者消費件數進行排行。
總之,通過轉變使用者思維、提高使用者頻率、使用者分層和遊戲化運營,能顯著提升留存,讓存量變增量。
總結
流量池思維做為運營型思維,非常值得每一個運營人研究和思考,這對於實際工作很有指導意義。
總結一下兩個核心洞察的基本內容:
1、區分流量池和流量源,保證流量池的搭建是核心,其中,從定位、符號和場景三方面做好品牌,根據社交關係鏈的設計選擇裂變方式。
2、留存第一,可從轉變顧客思維為使用者思維、以高頻帶高頻、利用DMP和PBL運營使用者三方面著手實施,實現存量變增量。
以上兩大核心洞察,如果能很好結合,低成本獲客將不是難事。
最後分享一下最新的流量池思維方法論模型,希望對各位運營人有啟發:

文:獨孤傷@野生運營社群(dugu9bubai)
首席增長官CGO薦讀小紅書推廣:
- 《 從使用者建模構造核心的運營增長體系、流量池 》
- 《 使用者增長:打造自己的流量池! 》
- 《 如何提高小紅書精準引流?就是這麼簡單 》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