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靠的是真正的理念,而非忽悠
“資金來源如果充足,三年能獲利2000萬!這種創業靠融資、贏利靠資本堆積的理念,取向不當!”一位“觀眾”直面質疑演講者,引起全場騷動。“同樣,專案定位理念有問題。”這是前不久一次“創業路演”互動環節時的場景。我不驚訝這種當面鑼、直面鼓的“激辯”,只是對“觀眾”兩次提及並強調“理念”的認知刮目相看。
“理念”是高頻詞,被社會廣泛應用。比如,行政理念、辦學理念、經營理念,甚至人生的理念……理念巨集大而具多元色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並置於“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的高度,讓人們感受到實現“兩個”中國夢的情懷。上海又將這一“理念”融入“五個中心”“四大品牌”戰略中,讓建設全球卓越城市有了國際一流的對標點。
我第一次與“理念”相遇,是對“新聞”中“狗咬人”與“人咬狗”的理解上。當年,報社老總對一篇採訪稿不滿意,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認識了新聞張力的“理念”。以後在機關履新時對行政管理價值取向的“理念”應用,又有了新的認知,認同了柏拉圖之說,“理念”就是你耳聞目睹的任何事物存在,及所產生的“影子”或“摹本”的反映。
理念本沒有高低之別、優劣之分,但不同的理念其價值取向大相徑庭。或許“門檻”很低,應用者很廣,以致某些朋友還沒搞清理念其意及義,全力以赴然適得其反。
小王創業初心,改變白領職位難以提升個人財富的窘境, “發財”成了他創業理念。他認為發財就是智商角逐的過程,要讓更多人來埋單,關鍵要創新模式。那麼他的發財途徑又是什麼?做實體公司營銷代理,比如,聚焦社群粘結粉絲,推出持卡者(VIP)特惠創舉,花200元現金得400元卡面價值,獲取標價實物。那實體公司憑什麼贏利?別急,將產品(服務)“包裝”後重新標價,100元變300元。實體公司原贏利不計再獲原值一倍利潤……小王當然得意於他的多贏共享“創新”,可惜沒哪家實體公司願意被他代理。這種“智者”的理念,信奉者還不少。
溫先生嗅到了商機,大都市上海的熱門旅遊景點,外地客拖著行李箱遊覽的不少,能否在交通樞紐設點代辦行李轉運,按時按需送達?這專案市場有需求,創意也不錯,可溫先生沉溺於“紙上談兵”。他的理念簡單明瞭:專案資金通過A輪、B輪,乃至C輪的大量投入後統吃市場。為了“踐行”自己的理念,他找了很多投資人,不可謂不辛苦不努力,然而,“小眾”且沒“技術含量”的專案,又怎能撬得開投資人口袋?
人們在為理念付諸行動時,所有的行為會如吸引定律所示:同頻共振產生同質相吸。假如你“鍾情”的“理念”沒有收穫(不少人的境遇),原因也簡單,聚焦自我的天地,渾然不覺自己不求的,同樣為他人不需。於此“追求”出人頭地、“追捧”模式、“追逐”融資,此等理念定然難行。你不瞭解自己,不瞭解對手,不瞭解市場規則,又憑什麼讓自己“出彩”、讓人“追隨”、讓人“出資”試錯?期望天下掉餡餅的理念真要不得。
胸懷理念、遵循理念能量的規律,是人們思維對價值追求的渴望。於此,瞭解、理解與正解理念的價值取向,才能走得更遠。(陳甬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