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強人領導?!英特爾迎非傳統繼任者,Robert Swan濃濃過渡味
2018 年 6 月,英特爾上一任 CEO 科再奇 (Brian Krzanich) 被曝與另一名員工存在情人關係,儘管這段關係是在“雙方自願”下進行,且已經結束,但這一行為還是違反了英特爾的規定。
事發之後,科再奇被迫選擇辭職,英特爾宣佈由 CFO Robert Swan 臨時接任 CEO 一職。

圖丨Robert Swan(來源:Intel)
在那之後英特爾就開始了尋找新任 CEO 的工作,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1 月 31 日,英特爾終於對外宣佈了 Robert Swan“轉正”,正式成為英特爾創立 50 年來的第 7 任 CEO。
Robert Swan 轉正:封官非我意
擁有多年商科教育背景的 Robert Swan 並非一個典型的科技公司的領導者,他此前在 GE、TRW 和 eBay 等科技公司也都是擔任 CFO 的職位,從 2016 年 10 月開始,他又帶著同樣的頭銜轉戰到了英特爾。
英特爾創立 50 年以來,在 CEO 位子上待過的人僅有 6 個,且他們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內部晉升,在競爭中勝出最終出任 CEO。

圖丨英特爾上一任 CEO 科再奇(來源:Intel)
而此次 Robert Swan 能夠出任 CEO,頗有些因“他人”之禍得“自己”之福的意味,但 Robert Swan 卻對這看似來之不費吹灰之力的 CEO 寶座並不怎麼感興趣,之前就曾明確表示無意擔任正式 CEO。
Robert Swan 在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在過渡期間,我們會做得很好,但我確實期待並希望我們可以儘快迎來一位出色的新 CEO。”
不過,既然既然已經官袍加身,Robert Swan 還是向董事會、全公司和外界傳達出了較為積極的態度,“當我被任命為臨時 CEO 時,我就立即專注於管理公司和與客戶合作,當董事會要求我永久擔任這個職位時,我欣然接受了領導這家特殊公司的機會。對於英特爾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2018 年是傑出的一年,我們正在轉變公司,以追求我們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場機遇。”
技術領先不再,英特爾面臨最大困境
而在現階段,要接手這間曾經一時風頭無兩的晶片巨頭,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英特爾過去在 PC 和伺服器市場的表現可以說是統治級的,作為 X86 架構的領航者,英特爾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都缺乏有力對手,自己也在“擠牙膏”中慢慢前進。
但這一現狀在過去兩年中被 AMD 悄然打破。後者在推出 Zen 架構之後,由於主打的價效比訴求被市場認可,讓其不管是在消費類還是在伺服器市場,都開始從英特爾手上搶走了部分市場份額。

(來源:TechofTomorrow)
儘管英特爾後知後覺地以堆核心方式推出對標的產品,但仍難以挽回已經失去的消費者。
而在 AI 領域,英特爾在 NVIDIA 或其他 AI 計算架構入侵伺服器市場面前,反映明顯太慢了。英特爾從最初的抗拒改變,到最後被迫推出類似架構,這中間給 NVIDIA 留足了成長空間和市場,讓 NVIDIA 一舉成為 AI 計算架構的教父。相比之下,英特爾卻是一直走下坡。
除此之外,還有蘋果正嘗試在 PC 上儘快開始採用自家晶片,取代英特爾的處理器;移動晶片霸主高通在 2018 年 12 月宣佈推出八核全新處理器 Snapdragon 8cx,嘗試進軍 PC 市場;貿易爭端也正影響著英特爾在中國的 CPU 市場等。種種潛在的外部威脅都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被點燃。

圖丨Snapdragon 8cx(來源:Qualcomm)
而英特爾更大的隱憂還在公司內部。從 2013 年上一屆 CEO 科再奇正式上任以來,英特爾在科再奇的領導下走向技術快餐化,缺乏深刻的佈局。常常在看到特定市場已經升溫之後,再嘗試以 X86 架構分一杯羹,然而投下數十億的研發和營銷費用後,結果又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終導致英特爾並沒能在過去尋求業務擴張的作法中獲得太多回報。
這一困境的又一體現就是大舉收購不同的晶片與服務公司,以求在短期內尋求業務的突破。但這種求速成的做法不僅會花費很高的收購成本,同時還相當程度削弱了可用於技術研發的資源。這對需要保持長期良性發展的英特爾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重定義摩爾定律的六大支柱現身,但仍須有力領導者引領前進方向
12 月初的架構日中,英特爾不僅讓 CPU 大神 Jim Keller 與 GPU 大師 Raja Koduri 聯袂現身,甚至在現場簡報中把 Jim 與 Raja 比喻為英特爾的太極兩儀,雖然實際上架構日中所揭露的六大支柱與兩位還沒有太多直接關連,但也看出,英特爾期望藉由兩位架構大神的帶領之下,通過對英特爾既有技術的整合與再創新,不僅要重演摩爾定律的榮景,更要再創英特爾事業的高峰。

圖丨Jim Keller 與 Raja Koduri (來源:Hexus)
英特爾在架構日中發表了六大技術支柱,分別是新的封裝工藝、核心微架構、記憶體技術、超快互連、安全技術以及軟體生態,全方面重新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佈局。
舉例來說,新的 3D 封裝工藝可以通過更有彈性的矽晶片工藝調整與搭配,創造更有彈性的 SoC 設計與製造方法,往後晶片設計不必遷就於單一製程,而是可以針對 SoC 不同部件選用最具效率的製程,而且 SoC 可以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出千變萬化的搭配形式,這對於未來計算應用的多元化能更好的適應,也能依照客戶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出不同,且具備最高效率的方案。
然而英特爾在推出這些架構概念之後,也並非就此高枕無憂。首先,這些技術並不是已經成熟且可量產的產品。
比如說在技術微架構方面,英特爾已經表示 10nm Ice Lake 處理器要到 2019 年底才會推出,而屆時最大競爭對手 AMD 在 7nm 方面的產品已經走向第二代,且最大武器,也就是針對筆記本計算機,整合 GPU 的 APU 產品也將全線準備齊全,即便基於 Sunny Cove 架構的 Ice Lake 在架構上擁有極大的革新,但是在 Lisa Su 領導下的 AMD 肯定也會做出對應的改變,因此,今年年底英特爾在其傳統 PC 市所面對的挑戰並不一定會比現在輕鬆。
而在 3D 封裝工藝方面,雖然技術理念十分先進,但仍需要快速落地,否則以目前一線晶片代工廠商在相關技術佈局的快速進展,類似的封裝技術概念也已經在鴨子划水,推出時未必就會落後於英特爾的版本。
因此,儘管英特爾 2018 年在財報表現上還算亮眼,但營收和盈利數字增長的背後,內憂加外患的英特爾急需一位能夠火速上線帶領英特爾理清前進方向的舵手。
人選底定:意料之外,但合情合理
事實上,在 31 日英特爾正式宣佈新任 CEO 之前,市場就傳出,英特爾這次選出的 CEO,將會是非傳統型別的人選,這也讓一時之間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猜測人選開始在市場上流傳,只是隨著這些被點名的人選一一被排除、或當事人直接表態否認,也讓英特爾新任 CEO 人選更讓外界好奇,甚至是擔心:難道英特爾真的找不到人了嗎?

(來源:Intel)
而當最後結果出爐,"Robert Swan"這個名字卻是一個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的結果,對許多等待新任 CEO 結果出爐,希望以此解讀英特爾後續策略走向的人而言,Robert Swan 的出線,代表的是外界必須用與過去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英特爾的策略走向。
這其中最值得觀察的差異就在於,過去英特歷任 CEO 都有非常強烈的個人理念風格,也都有特別專精的領域技術,這樣的特色雖然明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可能無法客觀考量英特爾的技術資源庫,反而可能因為個人的想法或偏好,導致在策略規劃上過於偏頗,不只錯失許多潛在的市場機會,甚或者是花了龐大預算卻毫無成果。
而選出一個 CFO 出身、對於技術產品領域也沒有太強烈傾向的 Robert Swan 擔任 CEO 或許能夠讓豐沛的英特爾技術專家資源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新任 CEO 只要想著如何在合理成本與利潤下推動這些技術的市場化。
不可否認的是,英特爾的確正在經歷一個相對嚴峻挑戰的時刻,Robert Swan 或許不是一個讓外界驚喜、甚或驚歎的選擇,但在過去 7 個月代理 CEO 期間,也平穩帶領英特爾度過產品開發進度延遲、缺貨窘境的狀況,在某一個程度上,Robert Swan 至少已經幫英特爾穩住腳步,而接下來,英特爾要再向前衝鋒突圍,Robert Swan 的任命案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