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豬年的年貨變遷
春節將至,你的年貨準備好了嗎?帶你走過四個豬年,一起看看年貨變遷背後的時代發展。
1983年:憑票趕集
“過年前一個月,我們單位負責供應的同志就開始停休了,得加班加點才能完成5000戶的年貨供應。每一份年貨有粉絲、生粉、石鹼、木耳、紅棗、核桃、瓜子,都得稱重包好,忙活起來就跟打仗一樣!”
老姚回想起1983年春節,他剛參加工作頭一年,就被領導分配去參加了這樣一場記憶深刻的“戰鬥”。
那時,還是一個憑票吃飯的年代,由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糧票和油票。
老姚所在的國營單位福利還算不錯,基本上承包了一個家庭的年貨,而很多人想在市面上買都買不到,需要有點關係才能搞到菸酒糖和肉類製品的專用券。就算有了票證,能兌換出來的份額也極其有限。
▲《1982年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
80年代憑票購買年貨的緊張情況可窺一二
楊霞那年才7歲,但現在還清楚記得每年春節前全家的緊張氣氛。
“我媽很早就跟我們分配好了任務,家裡每個人都各自負責一種票,也不提前給我,怕我弄丟了,那時候的票比性命還重要。”
春節市場供應開始的前一晚,全家人都沒睡好。半夜三點多,父親就摸黑出門了,因為他負責購買平日罕見的水產,每人限定二斤,去晚了就沒了。而楊霞也在天矇矇亮的時候被母親喊醒,揣著母親給的糖票走出家門去排隊。
“有一年,我巴巴地排了一個多小時,快到我的時候,營業員解下圍裙說,後面散了吧,賣光了!我都急哭了,不敢回家,害爸媽找了一天。”
這是一場全家老少齊上陣的“年底衝刺”。只有當大家都領著“戰利品”回家時,這個年才算踏實了。
李志軍 深深記得1983年的春節。那一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首屆春節聯歡晚會。
“因為整個院子就我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所有人都擠在我家看春晚,特別熱鬧!”
這臺電視機是松下牌的,12英寸,右側有開關、頻道、音量等旋鈕,背後還有拉桿式天線。雖然螢幕經常會“雪花飄飄”,但這是李志 軍記憶中最豪華的年貨了。
儘管在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就試製成功,但二十多年過去後,電視機仍然是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到了80年代初,中國又從日本引進了黑白電視機。由於進口商品貨源少,李志軍父親託人搞到了一張“工業品券”才買到。
這臺黑白電視機花了515元。1983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4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只有309.8元。也就說,這臺黑白電視機相當於城市居民一年的收入,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短短兩年後,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就達到了68.4%,全家除夕夜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也開始成為國人的新年俗。
1995年:電子興起
此時,距離票證時代的終結(1993年全國取消糧油票)過去兩年了。
楊霞隨時能去商店買上一小袋大白兔奶糖;李志軍家的黑白電視機也換成了21吋熊貓牌彩電,一家老小守著看《神鵰俠侶》。
蓬勃發展的90年代讓人們感受到了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年夜飯上的雞鴨魚肉已屬平常,年貨清單上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了。
這一年,河南溫縣農民鄭萬和很得意,他辦鞋廠發了家,給自己買了一臺“大哥大”。
1987年,廣東率先建設了900MHz模擬行動電話,摩托羅拉也在北京開始推銷行動電話“大哥大”,中國從此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廣東中海集團董事長徐峰 回憶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成為中國第一個手機使用者。”
當時的大哥大厚重如磚,一斤以上的重量,往往只能維持30分鐘通話,公開價格在2萬元左右,但緊俏程度遠超早年的iPhone, 將入網費和預存話費算進去,落地價不低於2.8萬元,黑市售價曾一度高達5萬元,相當於一個工人3~5年的工資。
1995年,大哥大價格已經沒有這麼誇張,但也要一萬元左右,像鄭萬和這樣買得起的都是當年令人豔羨的“萬元戶”。
更多人則選擇在過年時,為自己購置一部BB機。
▲人們在腰帶上彆著BB機(拍攝者:羅明義)
“我當時很想擁有一部大哥大,真是買不起!好不容易攢了兩個月工資,買了一部BB機,別在腰帶上串門拜年,感覺腰桿都直了不少!”劉愛華至今還珍藏著這部BB機。
“過年那會BB機嗡嗡嗡的聲音響個不停,全是拜年的訊息!”劉愛華笑說:“可能後來簡訊拜年就是這麼開始流行起來的。”
劉愛華不知道,這新的一年,中國大陸將引進第一款GSM制式網路手機愛立信GH337,大哥大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人手一部的手機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董瀟是一名高校老師。1994年教育部推出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後,學校把這項考試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條件。為了下班後能更好地學習備考,董瀟咬咬牙,置辦年貨的時候給自己買了一臺電腦。
“我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塊錢,當時這臺電腦花了我六千多,相當於老家一套房!”董瀟回憶起,依然驚歎於自己的決定,也感嘆於那個所有人都敢於朝前狂奔的輝煌年代。
這一年,聯想集團電腦產量超過10萬臺,並推出了第一臺“中國品牌”的膝上型電腦——聯想昭陽S5100;IBM等國際巨頭正在開啟中國市場,全國已有300多萬臺電腦進入家庭。
這一年春節過後,馬雲 創辦了中國黃頁,丁磊 辭去公職南下廣州,張朝陽 拿到投資從矽谷回國……每一個人都在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2007年:輪子時代
走進2007年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普通城鎮家庭都有什麼樣的配置。
一百戶城鎮家庭,約97戶家裡有洗衣機,92戶有電冰箱,88戶有空調,每個家庭至少有一臺彩電。1995年渴望的年貨呢?行動電話已經人手一部,約有一半家庭購置了電腦。
但是,只有25戶家裡買了摩托車,一百戶只有4家才買得起汽車。 農村家庭的話,一百戶家庭裡兩輛車都湊不齊。
再看另外一組資料,2007年中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22萬輛,以一家五口粗略計算的話,會發現在這一年時間裡,每百戶家庭的汽車擁有量翻倍了。
楚曉一家就是在2007年春節前步入了“有車一族”。
楚曉的父親在深圳打工,每年春運回家都苦不堪言。“帶著小板凳提前一天就開始在火車站排隊,運氣好能買到一張硬座票,更多時候是站著回家,太難受了……”
從深圳回老家,將近23小時的漫長路途讓楚曉父親難以忍受。他曾想買輛摩托車騎回家,然而要在風雪中騎行1000多公里,這遭到了楚曉母親的強烈反對。
2007年,楚父掙了不少錢,下決心把汽車列入了年貨清單,託老鄉花了幾萬塊錢買了一輛還算新的二手捷達。
“自己有車多好!還能多帶點特產回去!”
那一年春節,楚曉特別開心,吃了好多頓廣東臘腸,也第一次見到了碩大的芒果和青棗。“我爸說等更有錢了,就換輛新車過年!”
2007年,我國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1.26億人,全國春運旅客量達22.5億人次。在這浩蕩的遷徙中,手機、電腦、玩具、特產、零食等新奇年貨隨著滾滾車輪在全國範圍內匯聚、流通,滲入到每一個家庭當中。
這一年,劉海軍 沒有準備年貨,他決定將年貨經費花在自駕游上。
帶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他們一行四車13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從濟南開到桂林,一路遊山玩水,全程往返5200公里,直到初七才盡興而歸。
▲來源:世界汽車雜誌
“平時好吃好喝的都不缺,過年就是放假嘛!”
十年過去,春節遊客從9220萬人次翻了四倍,漲到了3.86億人次,自駕車出遊比例接近50%,已成為春節家庭出遊的主要方式。
2019年:電商為王
從80年代資源緊張的憑票購買,到90年代熙熙攘攘的年貨集市,再到00年代琳琅滿目的百貨商超,年貨的場景一 直在變化。
在這個物質不再匱乏的時代,年貨又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2015年,馬雲在延安宣佈,要舉辦首屆阿里年貨節:
“年貨節,是為了讓辛苦一年的農民朋友年底有個好收入,讓城裡人能夠買一份家鄉的土特產,解一份鄉愁,也讓快遞員腰包鼓鼓回家過年,讓城裡的年味濃起來,讓陝北的小米、大棗、煙臺的蘋果、貴州的臘肉等這些東西在網際網路上,讓城市人消費起來。”
▲來源:三秦都市報
不得不佩服阿里的造節本事。
2018年,中國春節消費首破9000億元。據商務部資料,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零售額高達9260億元,同比增長10%。反觀2018年雙十一,天貓交易額為2123億元,京東下單額為1598億元,加起來也才是春節消費的三分之一而已。
由此可見,人們過年真的很敢花錢!
因自帶春節這一強大IP屬性,又是開年第一場硬仗,年貨節自然成為了各個電商平臺虎視眈眈的目標。
今年,幾大電商平臺的年貨節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阿里繼續堅持“為農民辦節”的理念,在農村淘寶推出“集單”模式,聚焦縣域消費需求,包郵到村;京東主打“大年貨節”,與沃爾瑪、永輝、家樂福、華潤萬家等實體商超聯手;蘇寧走進社群,通過蘇寧小店和社群拼團打通最後三公里;拼多多則聚集在農產品的扶貧工作上,推動“多多助農”工程,解決農產區產銷問題。
有了年貨節,春節不打烊。
▲來源:北京青年報
這一年,楚曉不再巴巴等著爸爸從深圳開車帶回新鮮的水果,或者跟著媽媽去超市挑選喜愛的零食,95後的她開始主導起家裡的年貨消費。
趁著年貨節促銷,楚曉下單買了好幾箱水果、零食和酒水,為過年走親訪友充分“囤貨”,“這都是可沉可沉的東西,省得我爸媽從超市一箱一箱扛回來,多方便啊!”
今年,楊霞也決定換換花樣。
她大年三十才能踏上歸鄉之路,幾乎沒有時間出門置辦年貨,也不想自己大包小包地揹著年貨回家。
“我一月中旬就開始在網上挑年貨了。”楊霞開啟手機訂單,“南方冬天沒有暖氣,我給爸媽買了暖風機,今年再給他們換個智慧手機,教教他們怎麼視訊;還買了一些北極蝦、鱈魚、澳洲牛排,這都是平時老人吃不到也不捨得吃的,為年夜飯做準備……”
其實,年夜飯都可以不用做,在網上也能買到。據阿里巴巴報告顯示,2018年年夜飯禮盒成交人數增幅達217%,價格從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的半成品年夜飯都備受追捧。
楊霞很感慨,想起三十多年前,為了兩斤魚、一斤糖,全家人跟打仗一樣,現在這些再也不是稀罕物,全球美味都能一鍵下單、送貨上門了。
如今,年貨越來越大,大到能盛住每一個人對生活的夢想,大到沒有時空鴻溝、沒有終點邊界。
走過四個豬年,我們發現,年貨從來都不拘於形式,它是國人消費能力的集中釋放,也是經濟社會變遷的縮影,就像一個“快門”,記下了每一年生活的珍貴瞬間。
(注:文中楊霞、李志軍、劉愛華、董瀟、楚曉均為化名)
國家統計局官網
前瞻資料庫
《40年年貨變遷 折射中國滋味》雲南資訊報 張雪榮、曹紅 蕾
《歡天喜地過豬年:2007春假自駕遊桂北、黔東南》世界汽車劉海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