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th Hacking 的前提:如何做好產品

做增長的前提都需要有產品,如果沒有產品那麼增長的作用物件是什麼呢?我們總不能畫一個大餅給我們通過增長黑客獲取來的使用者吧?雖然畫大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於如何做產品這個話題實在是太大了, 做產品的人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尋找如何更好的做產品 。所以下面說的幾點也是最基礎的幾點,或許對我們如何去做好產品有那麼一點點啟發。

功能的專注與簡潔
做一個產品一定要能夠突出該產品的核心功能,從來都不會有說這個功能是核心,那個功能也是核心的,如果是這樣子,那就沒有哪個功能是核心的。如果做了很多複雜的功能,使用者在用的時候反倒不知道你這個產品能夠做什麼了,會覺得非常臃腫繁瑣。微信,雖然已經做了這麼久,這麼大了,但是我們在用的時候依然會感覺很簡潔,而它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工具,做好工具就是在做好人家自己的核心功能。
就如我們平時想要學習這,想要學習那,最終這也落下了,那也沒學好,所以一段時間最好還是專注於不那麼多的事情比較好。
PMF 和 MVP
PMF 是 Product/Market Fit 即產品與市場契合的縮寫,如果產品沒有達到與市場契合之前就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都會是徒勞。那什麼是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呢?就是我們做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中找到定位,能夠解決一部分人的需求,能夠與某一部分人的需求相契合。
達到一種 PMF 的狀態的時間可能是很長的,而通過的手段則是我們之前說過的 MVP,就是要做最小可用產品,因為 MVP 具有最小的試錯成本,我們在一開始沒法確定自己的產品是不是一定能夠與市場契合的時候,那麼就只有不斷的試錯,所以 MVP 不就是最能夠節約成本的方式嗎?
沒有哪個產品一開始就能夠很快的達到 PMF 的狀態,強如 BAT 在一開始做產品的時候也不是大家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百度最初也是給別人提供搜尋技術的,騰訊最初還是做尋呼機業務的,而阿里最初也是做黃頁的,所以任何產品也都是慢慢的摸索迭代出來今天的 PMF 狀態。
就如之前說的萬物皆產品,我們每個人也都是自己的產品,在一開始可能稀裡糊塗的做了一份工作,但是也都可以通過不斷的迭代和摸索,找到自己與這個市場最佳的 PMF 狀態,大可不必一條路走到黑。
需求
增長黑客是為了做增長,做增長是為了做好產品, 做好產品則是為了滿足需求 ,最終還是回到了需求上。我們來看微信滿足了我們社交的需求,百度滿足了我們想要通過搜尋獲取資訊的需求,而阿里滿足了我們想要更加便捷的購物的需求,那麼之前的這種需求是如何滿足的呢?之前的社交可能是寫信,可能是電話,再遠可能就是飛鴿傳書了;之前的搜尋可能是通過報紙、文獻、詞典之類的來滿足;之前的購物則需要我們走入商場。我們以上講的三種都是剛需,剛需就是不被滿足就活不下去的,如果沒有社交、搜尋、購物我們生活會怎樣。
人們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一直在被變換著形式來滿足著。 所以我們要做產品,或者是去尋找那些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或者是去尋找以更好的方式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所以需求一定不是老闆拍腦袋拍出來的,雖然大多時候是這樣子, 需求是需要我們去分析的,需要我們去了解使用者的 。
一個良好的需求一定是真實存在,而不是我們做產品的人幻想出來的,不是我們覺得使用者會需要。我們上面講了最好 能夠滿足人們的剛需 ,能夠滿足人們的剛需最好了,但這是很難的,在沒有新的基礎設施出來之前很難顛覆人們已經被滿足剛需,當然這也是做產品難的地方。我們說了增長黑客也是為了做產品服務的,可是在一開始時候我們就做了一個非常小眾的產品,那麼不管做了多麼多的增長也不會有真實的增長,因為目標使用者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所以 良好的需求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市場,有足夠多的人有這種需求 。做產品不是做慈善,最終都是需要 考慮變現的 ,但是如果一個產品有流量,變現一般都不會是太難的事情,只是看自己有多低的底線了。
瞭解使用者,需求調研
我們做的產品一定是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的,雖然很多時候使用者可能都不知道它有這種需求,所以我們對於使用者的瞭解就更必不可少的,怎麼了解呢?還是隻能 用資料說話 了,可以附帶上一些使用者可以反饋的渠道,也可以做使用者回訪這些,前提一定是 客觀客觀加客觀 ,不能加上我們自己的主動引導,但是最終還是要靠資料說話,因為 說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才重要,使用者的所作所為才會真實的表現出他的真實需求,即使使用者會矢口否認 。
說了這麼多, 瞭解需求最好最基礎的方式依然是用心觀察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如何用資料說話後面的文章我們會講到,增長黑客的依據也是資料,聯絡到我們的生活中,做決定最好也能夠有資料基礎,而不是單純的拍腦袋。
文:和小胖(he_xiao_pang)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