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創業者一封信:過往10年創業浪潮 始終存在一個致命缺位 與你我相關
各位創新創業圈的朋友,點開此文,便註定2019年的你必將有成。因為在文章發出前一刻,我已與鉛筆道60名同事為你們許下新年願望:
不論2018年的你是否快樂,希望2019年的你快樂。
不論2018年的你是否成功,希望2019年的你成功。
此時,希望你們沉浸在家人團聚的時刻,忘卻2018的不幸,在2019負重前行。同時,希望你們永遠不停止反思:2018年的得與失,2019年的戰與術。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創新創業最慘烈的一年。2018年裡,通過鉛筆道的筆觸,我見證了成百上千的創新公司誕生,成百上千的創新公司倒下。生死無常,周而復始。
每當及此,我都會思考一個普遍性難題: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我想,不論是2018還是2019,不論你是誰,不論你在哪裡,這個問題都與你我有關。
2019,我有一個新年願望:期待更多的上市公司共建雙創生態——這是鉛筆道的新年期待,也是我對於問題的答案。過往10年,自雙創浪潮興起,這個生態就存在一個致命缺位,那便是上市公司的參與。
只有VC的創業生態是不行的,它無法解決全部問題。必須有上市公司重度參與才行,它能解決創業的核心問題,詳細拆解而來便是:研發、設計、生產、產品、市場運營(使用者)、銷售(客戶)。
理論上說,每一個上市公司都能歸入以上某一類生態資源,同時嫁接給某類創新公司。任何一家創新公司,只要與上市公司生態資源嫁接,就能極大地縮短成長週期。
此類案例甚多。拼多多之於騰訊,新消費公司之於京東,智慧家居公司之於小米,新零售之於阿里巴巴......
上市公司缺位
2018年10月,一次創新創業會議上,我從工信部口中聽到一個數字:國內一共有約3000萬創新公司(不含個體戶),且正在快速增長中。而細數國內上市公司(含新三板)名單,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1、每10000家公司裡,只有不到6家公司能成功上市;
2、據鉛筆道DATA抽樣資料統計,以2018年為例,平均上市週期為6.67年(非傳統產業)。
若以上市與否論成敗,國內創業成功率遠不及九死一生,僅有不到0.006%。這不禁讓人反思,是否與國內的創新創業生態相關。
記得早在2016年,鉛筆道便做過一個選題——話聊韓國創業生態,想一窺兩國之間的差異。我們採訪了7名韓國創業者及1名投資人,最終發現一個主要區別:韓國的創新創業圈中,有上市公司的重度參與,不論是“投錢”還是“投後”環節。
韓國創新創業浪潮的推動者有二:政府及上市公司(三星、LG)。雙方各司其職:政府投入基礎性資源,如免費辦公場地、資金補貼等。上市公司則負責“領養”,提供技術、資金等服務。在韓國,許多城市都有上市公司領養的孵化器(含眾創空間、商學院),比如大邱市的孵化器,領養者便是三星。
而在國內的創新創業浪潮裡,上市公司略顯缺位,這體現在兩點:
1、在“投錢”環節,上市公司雖已具備戰投意識,但整體參與度低。
有數字為證。2018年年末,鉛筆道曾對國內TOP57家“準獨角獸”公司(估值為1~10億美金)進行摸底調研。57家公司中,有23家企業被上市公司投資,百分比為40.35%,專案的投資覆蓋率較高。
上市企業參投部分準獨角獸公司一覽表
57家公司累計投資方數量約649家,其中參投的上市公司為26家,在所有資方中佔比約4%,普及率低。據行業數字統計,國內上市公司(含新三板)累計數量約15000家。
2、缺乏系統化的“投後”打法。
上市公司參與創新創業的主要形式為“戰略投資”,絕大部分缺乏系統化的“投後”打法,如孵化、加速、眾創空間、商學院等模組。
積極推動者
上市公司缺位“雙創”的話題,近兩年頻頻與行業前輩們聊起。
2017年底,我曾與國內某家創投協會交流,後者正將“教育上市公司參與投資”納入計劃。他表示,國內尚有大量上市公司與創新創業不搭界,有巨大普及空間。
2018年上半年,一位併購投行朋友告訴我:過去2年,他們做的一件重要事情,便是教育上市公司積極參與投資併購,但道阻且長。
真正系統化地聊到該話題還是最近1個月,其中有兩次交流讓我印象深刻,一次是與眾海投資創始合夥人魯眾總,一次是與京東戰略投資部JDA(JD Accelerator)。前者讓我係統化地意識到“上市公司參與”的重要性,後者讓我切身驗證了上市公司的實際需求。
根據記憶,我模糊地分享一下兩位的觀點:
1、魯總已經是該模式的先行者。他認為,上市公司參與創新創業,利用自身成熟的生態資源,可極大地提高創業成功率。比如聯想,任何一家創新公司只要搭上其在全球的銷售渠道資源,便能立刻鋪開產品銷量。他將該模式稱為“上市公司體外創新基地”,並提議與鉛筆道深度合作。
對於上市公司參與雙創生態問題,眾海投資創始合夥人魯眾有著深刻的見解。
2、而與京東JDA的交流則驗證了這一需求:作為上市公司,他們很關心未來10年影響京東的上下游創新企業,正積極佈局中。值得一提的是,京東同樣提議與鉛筆道深度合作。
目前,鉛筆道已與京東戰略投資部JDA簽訂深度合作協議。
對於以上觀點,我非常贊同。交流之後如雙方所期待,鉛筆道與兩家公司都訂立了“深度合作之約”。
我堅信,鉛筆道利用目前影響的3000萬創新公司,能為這件事做些什麼。而更為有使命感的是,我堅信這件事能真正提高國內創新創業成功率。
上市公司的生態價值
為何我如此堅信?最主要原因在於:VC解決“投錢”問題,上市公司解決“投後”問題。第一個是基礎問題,第二個是核心問題。
國內的現狀——上市公司缺位,VC在行業中佔主導位置。儘管在VC眼中,“募投管退”四個環節樣樣不能少,但終歸而言,它最擅長的還是“資金”——“募投退”是重中之重,“管”最受忽略。
有數字為證。2018年末,鉛筆道曾發起“真榜”系列調研,對國內170多家早期投資機構進行摸底調查,最終選出TOP前30機構,投後相關數字如下:
1、平均每個專案只有0.179人提供投後服務;2、投前:投後人數百分比為36%;3、投後平均人數約10.33人;
它們已是國內最優秀的機構,代表國內最高投後水平。但我想,一個公司在未來6.67年的上市週期中,僅靠0.179位投後人員提供服務,還是遠遠不夠的。
“投後”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若按職能分,主要包含兩方面:做產品(服務)與賣產品(服務)。詳細拆解而來便是:研發、設計、生產、產品、市場運營(使用者)、銷售(客戶)。
這些問題VC無法解決,但上市公司可以。理論上說,每一個上市公司都能歸入某一類生態資源,同時嫁接給某類創新公司。
比如拼多多之於騰訊。從2016年至2018年,從B輪到C輪,騰訊對拼多多兩輪加註。藉助微信超10億月活使用者,拼多多大大縮短了獲客週期。從成立到GMV破1000億,拼多多僅用了2年時間,而實現同樣的業績,淘寶用了5年,京東用了10年。
再比如人工智慧企業之於英偉達。1月15日,鉛筆道“真相”年會上,英偉達Inception Program (初創加速計劃)中國區負責人婁明透露,英偉達正努力向人工智慧公司嫁接GPU資源,以支援其人工智慧技術,尤其是深度學習運算。專案於2016年成立,3年間已發展3600多家會員公司。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新消費公司之於京東,智慧家居公司之於小米,新零售之於阿里巴巴... ...
任何一家創新公司,只要與上市公司生態資源成功嫁接,就能極大地縮短成長週期。相反,如果每一個環節都由公司自建,則必將耗費較長的週期。
這一點,可以從2018年上市公司名單中得出結論。去年,全國新增上市公司324家。據鉛筆道抽樣調查,企業(非傳統產業)的平均上市週期為6.67年,但對於參與上市公司生態的企業而言,平均上市週期約2.75年,週期縮短了58.77%。
而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提早佈局影響其未來10年的創新公司(投資或併購),更能及時抓住創新機遇,防止被時代拋棄。創新公司與上市企業之間,天然需要一道嫁接資源的生態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