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百度,快速崛起的頭條
前一陣子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家在討論說,頭條和百度,誰會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三。如果說前幾年問這個問題的話,很多人會猶豫一下,畢竟當年頭條的大頭也只有今日頭條、火山、faceu和內涵段子(現在改為皮皮蝦),而且百度也在大力的推廣自己首頁的feed流,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經過17年下半年到到現在,抖音的快速崛起,使得和這個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抖音不僅在國內已經日活是排名前五的app了,並且在海外(名字叫做tiktok)取得了非常非常傲人的成績,大街可以隨意切換幾個國家的app榜單來看看,無論是App Store還是Google play,幾乎前五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說出了Facebook系的app以外,也就只有它能夠在海外那麼多國家排名比較靠前了。

但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還有以下幾點:
1、tiktok還在猛烈的推廣中,用非常非常高昂的價格來買使用者。年前我們和一家專門做Facebook和Google adwords推廣的朋友聊天,他們也同時在為tiktok做推廣,瘋狂到不可思議。在美國,他們可以花15美金來買一個使用者,接近110塊人民幣!來給大家說一點為什麼很可怕,一般來說,在國內買一個使用者,正常15-40元的成本區間,很多金融的買一個使用者也就不過80元左右。在北美,遊戲的獲客成本相對會更高一些,一般也就5-10美金,頂天了,不然真的賠死!
他們獲客的方式也是非常非常的簡單直接,把每天當地的tiktok上最熱播的視訊放在Facebook和 Google上去做推廣,非常非常有吸引力,很關鍵的一點,他們對使用者把握的非常到位,畢竟這個世界上擁有大把無聊時間的人,他們在閒暇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能有一個kill-time的東西,中國人發明了喝茶打牌,英國人有下午茶……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鬥地主之類的非常火的原因。而現在,已經證明了很多人可以刷抖音刷一天,刷到半夜,這種上癮的程度是之前很多產品所無法企及的,因而也不用去創新,即插即用即可,簡單幹脆。
而也是在當地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才敢頂著這麼大的壓力,用這麼高的價格不斷去買使用者,也就是說,15美金都能夠幫助他們盈利,這種產品的上癮程度,可以說真的沒誰了。
2、產品的變現能力和使用者上癮程度是如此之強,遠超我等能夠想象的程度。
據業界推測的情況看,頭條光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收入就高達500億人民幣,還沒有算其他的app,雖然量相對小不少(實際上也不算小,皮皮蝦的日貨我沒記錯的話也已經超過2000完了,這在中國也能排上top50的app榜單了)。而頭條在最近一次的融資中,估值已經高750億美金,本身就已經超過了百度的當前市值了。當然百度還有一些投資的企業,沒有計入百度的估值。百度在2018年收入突破了1000億,頭條500億,如果頭條保持當前的勢頭,不出兩年,一舉就能超過百度了,到那個時候,估值就不是現在750億美金了,翻一番都不是問題。
為啥這麼看好這件事情呢?我們來簡單做一個推理。對於傳統文字廣告來說,一般點選率在1-2%就已經跟不錯了,我們就當1%來算,也就是100次展現(view)有一次點選,百度的點選廣告,一次最低點選是0.3元,也就是說每100次展現獲得0.3元。好,我們來算算抖音的,如果每一條視訊播放15秒鐘(抖音的視訊最低15秒),我們按照一次播放算作使用者的一次view,15美金我們算作110(摺合匯率的話是101點多,但畢竟資金出去有手續費,我們姑且算做11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每個使用者至少會看400條短視訊,合計時長1.5個小時!由於很多視訊的長度並不是15秒,很多40-50秒的,所以這個時間會更長!使用者在這個app上的上癮程度肯定非常的高了,加上中間還有一些app的運營成本,公司的盈利,姑且算40%,那麼這時間就快到3個小時了!
如此之強的變現能力和上癮程度,怎麼能不讓百度敗下陣來,怎麼能不讓競爭對手害怕?即便是社交領域的霸主Facebook都對抖音產生了擔心和恐懼,抄襲了一個類似的app,叫做Lasso,之前還出過Poke、Slingshot等產品,可見抖音的可怕之處。
百度面臨著越來越封閉的網際網路,敗落的非常嚴重。Google和百度一樣,是隨著開放的網際網路web2.0起飛的,那時候有很多的網站網頁,內容可以通過爬蟲程式去爬取相關關聯的連結來獲得,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更多的內容、使用者都沉澱在app內了,百度曾以為傲的聯盟造血機制不再那麼有效了,不再有更多更好的內容出現在網站中了,於是開始了自己的造血機制——百家號,結果依然被吐槽詬病太多。
Google若不是抓住了安卓,抓住了Google play這兩條繩子,估計和現在的百度甚至比現在的百度還要差。這兩條繩子,百度也抓過,但是都失敗了,而且敗的無話可說。
百度在努力地去改善這樣的頹勢,通過和央視春晚合作發紅包來為自己家的全家桶引流,又是引來大片的叫罵,這一步棋走的很險,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如果百度能夠長期不斷的 去做這件事情,如果它能夠找到更多更有影響力的媒體幫自己長期做這件事情,未來興許還有一線生機,但百度這幾年的動盪,早就看出了資本家的短視,不再會給百度那麼長時間去獲得一個比較空洞的目標了。
未來這種封閉的模式會越來越封閉,小米生態、騰訊生態、阿里生態等,都是在自己內生迴圈,而且不再限於文字圖片視訊等內容,還有很多的人機互動,很多的硬體等,這是一場贏家通吃的盤面,而百度,貌似還沒有一點點起色,那個無人駕駛技術,商業應用也顯得十分慘白。
可以說,留給百度的時間不多了,而未來,屬於年輕人的世界,屬於更年輕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