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里程長真的會治好你的焦慮症嗎?
續航焦慮症
在選擇一輛電動汽車時,我想大家最先考慮的就是選擇的電動汽車能提供多遠的續航里程,其次就是我們在各大汽車網站上去查閱電動汽車的續航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某品牌的電動車由NEDC測試續航里程為XXX公里。很多朋友一定會問,這個NEDC是什麼機構?
為什麼它能測試出這輛車的續航里程?他又是怎麼測試出來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患有續航里程焦慮症的原因,不要以為一輛理論上續航里程長的車就可以治好這個病。
我們看到的續航總里程並非貼近真實
我們先來說說,上面所提及的NEDC,NEDC全名叫做“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 翻譯成中文就是“新歐洲駕駛週期”大家也可以稱它為“新標歐洲迴圈測試”。在我國,工信部在對純電動車的綜合里程進行測試的時候,採用的就是NEDC測試標準。
NEDC的測試方法,就是將車輛放在臺架上,但是為了提高重複性和測試效率,所以在滾筒臺架上進行測試。在輪胎接觸的滾筒帶有電機用來模擬不同工況下的阻力,在車頭前還會放置一臺鼓風機,用來模擬和當前車速相符的氣流,這種測試在車輛研發過程中都會進行。

蔚來EP-9
值得一提的是在NEDC的測試中,測試時所有其餘負載都會關閉(列如,空調,車載娛樂裝置,車燈等)。這也就使得NEDC的測試結果更接近實際巡航里程的上限,這樣看來實際的續航里程並非接近我們日常所需要使用情況,大部分都還是理論資料。
當我們在路上看到的新能源車,尾標上寫著 EV400、 EV500等之類的標號,不要真以為它可以續航400或500公里,這個是車企在最最最理想的條件下通過上面我們所說的測試方式,得來的結果。
影響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因素
縱觀全球來看目前外絕大多數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已經突破了300公里或400公里,更有甚者已經達到了600公里的續航能力,從單次續航里程來看相比燃油車真的可以說是相差無幾。至於續航里程焦慮的問題,是不是就真的能治好了。
首先是關乎於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水分問題。車速越快空氣阻力也會增加消耗更多的電能,當車速超過80Km\h時,空氣阻力幾乎佔到全車阻力的50%以上,相當於多了一倍的阻力,所以能耗的增加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續航里程也會大幅度縮水。
與此同時,溫度也會影響電池的續航能力,冬天溫度較低的時候,電池的鋰離子活性會大幅度降低導致電量銳減,使得續航變差,而且溫度越低電池低溫衰減幅度越大。
純電動汽車就算續航可以達到當前市面上理論的600公里,把各種因素加上續航里程能到500公里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表現了。更何況增加車輛的載重也是會降低其續航能力的,比如一輛5座版的車,每增加一位乘客就會減少幾公里的續航,這樣看來要是實現長途旅行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賓士EQC SUV
不過,隨著電池技術的日益進步、更先進電機和電控系統的出現,未來幾年內電動汽車的綜合續航能力勢必會達到真正的600公里,甚至更多也並非難事,而且更高效電機輸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打折的幅度。
到了那個時候,即使高速行駛、冬天嚴寒、滿載出行,也可以保證續航在600公里的話,消費者的里程顧慮便很大程度得到了減輕甚至抹去。畢竟絕大多數車主每天只不過上下班代步,很少會開車會去跑到600公里,日均行駛里程超過150公里的都屬於極少數的情況了吧。
續航里程焦慮症正確的治療方式
那麼當續航已經不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只要擁有足夠的電池容量就可以徹底解決續航里程焦慮症了嗎?
事實上依照現階段的電池技術發展路線來看,很多消費者不指望電池容量無限的增大,去實現大電量高續航的要求。這是由於電池的能量密度遠遠小於汽油,因此如果單純增加電池容量,那麼電池會佔用車輛更大的空間,同時車身的重量也會大幅度增加。而當電池重量達到一定程度時,輸出的電能三分之一都被用來抵消電池分量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顯然是做了非常多的無用功。
另外,即使攻破了現階段的電池技術,使得電動汽車的續航距離超過了800公里,甚至1000公里,其搭載的超高容量的電池,因此充電時間也會大大增加。畢竟補充能源的速度其實是不變的,同樣會降低出行效率,而且容量越大的電池,充電時間也勢必越長。

小型電動汽車
就拿目前市面上絕對大多數的電動汽車來說,採用家用充電樁慢充普遍需要8到10個小時,幾乎已經要佔用一整夜的時長。而儘管快充只需1到2個小時,但目前住宅區用電很難實現大範圍使用快充,且現階段的電池也根本經受不起日復一日的快充模式,長時間這樣使用電池也會大幅度降低電池的效能。
但如果我們使用電動汽車只是為了日常通勤,一個晚上8小時的慢充完全可以滿足每天100公里的標準使用一個工作周,那麼為什麼還要更大的電池和更長的充電時間呢?
所以,一味追求大容量電池、更多續航里程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就是說,現階段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水平的確還需要在一定程度的範圍內增加,但並非需要一味的、無止境的增加下去。當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技術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保證一臺車在冬天滿載開空調的狀態下依然可以達到500公里的續航,就已經完全足夠了。
我們在回來看續航里程焦慮的問題,也不單單隻關乎於電動汽車本身可以行駛多少的距離,電動車主們真正的焦慮還在於當下充電的便利程度和充電速度的問題。

零排放出行
很直觀,很直接的我們就拿燃油車來說明,就目前來看家用的燃油汽車,加滿一箱油也可以跑到500或600公里,之所以燃油車沒續航里程的擔憂,是因為大家很容易就能在附近找到加油站,而且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又加滿一箱油。
然而目前充電樁的配套設施卻是完全沒能跟上電動汽車發展的進度,而且故障率很高,即便快充模式下充電時間往往也需要一個多小時,如此一來便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這才是大家焦慮的根本原因。
因此,若想解決里程焦慮,最關鍵的不僅僅是要提升續航里程到合理的數值,增加充電樁的數量和電池儲存技術,以及改善充電效率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而對於電動汽車來說,如果只是盲目增加其電池容量,不但不利於續航,反到還會因為進一步拉長充電時間令人更加焦慮。因為當人們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就會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和處理事情。所以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增加續航里程的最終目到底是為了消除續航里程焦慮,還是徹底解決電動車主出遠門時的用車問題。
隨著汽車電氣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目前電池容量在電動汽車領域早已不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更何況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加來滿足日常通勤。而實際上,充電設施的有效建設其實才是現階段改善續航里程焦慮症的首要問題。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Seb祺,編輯/項歐)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