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與騰訊的衝突,是商業競爭還是道德綁架?

文/周興斌 微信 公眾號ID:bangmangtuan
近期,位元組跳動與騰訊的烽煙再起引起了人們關注,外界褒貶不一。有人力挺騰訊繼續保護使用者權益,拒絕頭條系等“有演算法無價值觀”的利益導向產品;有人則覺得微信接連“拒絕”多閃、抖音等競爭對手,心態不夠開放。
作為10億量級使用者產品的微信,是否必須要向頭條這樣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開放地盤?頭條騰訊頻繁摩擦背後,關鍵因素又是什麼?
迴歸基本常識:私人產品何時成了“公地”?
從抖音方面的迴應看,它們已經將微信視為社會的基礎設施,如果不對抖音等頭條系產品開放就是不道德的。
那麼問題來了,微信真的是基礎設施嗎?
首先, 我們先來對比與微信同類型的企業與產品。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等發達網際網路國家,從來沒有民營企業的產品當做社會基礎設施的這一說法。網際網路時代從來不缺好的產品,如果只是因為產品做得好,使用者基數大就被認作是基礎設施無疑有失偏頗。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windows系統、安卓系統、ios系統這樣的產品影響力如何?作為整個網際網路時代基石的產品,它們服務的人群比微信還多。再比如使用者遍佈全球的臉書、谷歌,亦鮮少被國內外使用者認為是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基礎設施。
以蘋果為例,蘋果通過作業系統/AppStore/iPhone/iTunes形成了一個軟硬體一體化的封閉系統,在這個系統之內,蘋果掌控規則,執行規則,任何不按照蘋果的規則參加遊戲的人都會被拒之門外。但蘋果的閉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更是一度被認作是創新的代名詞。
相比之下,微信目前不論是體量、還是功能,更像一個社交工具,更不應該只是被競爭對手倡導了幾句,就被“雙標”列為基礎設施。
其次,我們不妨瞭解一下什麼是基礎設施。
社會總資本分為分攤資本和私人資本,前者就是指基礎設施。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基礎設施的法理學認定必須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
1、競爭對手必須獲得該設施才能夠運營。
2、由於技術或者成本的原因,競爭對手自己無法複製,或者複製會造成嚴重的浪費。
那麼,如果將這兩個必要條件放在抖音與微信之上,能夠滿足嗎?答案顯而易見
一方面抖音支援今日頭條、微博、QQ、微信、手機號等5種登入方式,客觀說明它並不需要獲得某個特定的社交平臺產品才能登陸,因此不存在離開微信就無法經營的情況。
另一方面,抖音本身就擁有手機號在內的眾多註冊方式,所以,僅僅從這一點上看,與其說微信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設施,倒不如說微信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套生態系統。

況且,抖音使用者數和使用者日活量飆升靠的也不是微信。去年騰訊拒絕抖音短視訊直接分享後,抖音曾高調回應,“抖音使用者數增長並不依靠騰訊的微信”。這也直接回應了微信並不是基礎設施。

既然高速增長時沒有依靠微信,那麼現在抖音流量增長陷入瓶頸,就更不應該把微信看作“救世主”,微信也沒有這個義務。
說到底,騰訊也僅僅是一家商業公司,需要對投資人負責,對員工、使用者負責,沒有義務對競爭對手負責。至於說是否選擇向其他公司開放,僅僅取決商業本身理性的決定,而不是利益相關方一面之詞,以基礎設施論予以道德捆綁更是無稽之談。
探討商業倫理:再開放的生態也有規則底線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即使各大巨頭都把自己生態圈看得無比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態圈不向任何產品開放。例如 百度開放技術,對外進行技術輸出,阿里開放產業鏈,通過各種投資連結他的中小商戶和雲系統,實現阿里系內一站式採購。
而主張“去中心化”的微信主要更是在產品層面上進行開放,以開放、連線、助力作為自己的價值觀,既有營銷渠道的開放,也有支付工具的開放。
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從來都是由商業平臺自主選擇跟誰合作、怎樣合作。
2013年8月,阿里以“安全”之名停止淘寶與微信一切資料鏈接,不久後,淘寶網封殺了外鏈二維碼,直指微信5.0的掃碼與支付功能;之後,還一度封閉蘑菇街,遮蔽百度爬蟲,避免這些流量入口與產品資訊外露,從而防止自己的核心商業價值造成損害;2014年11月,微博發起了一系列針對微信公眾號推廣的封殺舉動;2018年8月,微博稱因頭條擅自抓取微博自媒體資訊,將封掉其第三方介面;……
在國外這種案例更加頻繁,據外媒報道,近日蘋果已經關閉了Facebook釋出內部iOS應用程式的功能,從Facebook應用早期版本到午餐選單等基本工具被悉數關停。蘋果表示,Facebook向iPhone使用者釋出的這個“市場研究”App,違反了雙方關於允許Facebook收集使用者各種個人資料的協議。
所以,網際網路產品生態之間的互相封閉本來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如果非要扯到道德、基礎設施論上,多少有些混淆視聽、道德綁架的嫌疑。
再次回到此次的論題,微信是否有權拒絕抖音呢?對於這個問題,還是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抖音有沒有在微信的規則內進行活動。二是微信的登入授權是否不可替代。
後者自不用說,即使無法使用微信賬號登入,抖音使用者的太陽照常升起。畢竟還有包括手機號在內的多種登入選擇。而且本身用什麼方式登入,對使用者來說影響就極少,更不會影響他們使用抖音的後續體驗。
就前者而言,近日頭條旗下的多閃、抖音等產品紛紛被爆出:擅自讀取使用者微信內好友列表,並在多閃、抖音等平臺上進行推薦好友。這樣的行為明顯侵犯了使用者的隱私,畢竟,在各種親戚、朋友共存的微信生態系統之下,並不是每一個都希望別人知道在自己在諸如抖音這樣的平臺上喜歡看什麼,又拍了什麼。
事實上,微信對侵犯使用者隱私,破壞微信生態的產品一貫採取“零容忍”的原則。不論是每年春節期間對營銷活動的慣常性打擊、還是對一些存在誘導分享嫌疑雞湯文的主動隔絕,背後都彰顯了微信對使用者的保護態度。
近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釋出《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的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範圍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這也表示APP違法違規的現象已經成為監管的打擊目標。
這與近期微信釋出的《關於近期誘導違規及惡意對抗的處理公告》不謀而合,微信積極響應監管指導,凡是通過現金獎勵、虛擬獎品、測試等方式,誘導使用者分享、傳播外鏈內容給好友,嚴重影響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使用者體驗的產品,將實行全面封禁。
換個角度,從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來看,騰訊既是微信這一生態系統的建設者,也是守護者。畢竟面對10億量級的使用者,騰訊責任重大,而主動遮蔽這樣一些“外來物種”,有利於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從今日頭條等一系列產品的崛起來看,其佔領市場的核心武器“演算法精準推送”,可能並沒有起到為社會的公序良俗起到多大作用,反而是對一些色情、低俗的內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被人詬病為“演算法沒有價值觀”,多次受到執法部門的整改通知。 此外,依據演算法進行大量的精準推送,讓人置身於資訊繭房之中,極大的造成了資訊的孤島,使得使用者接收資訊的維度變窄。
作為一個數十億人都在使用的國民級APP,即使在社會責任上,微信也有必要對這樣“無孔不入”的產品進行封禁,以維護自己的聲譽。
儘管惡名遠揚,但抖音等頭條系產品似乎一直把微信當成公共場所。近期今日頭條更被爆出為了春節拉新使用者,不惜72次惡意對抗微信平臺規則的舉動。而微信一有回擊,更四處喊冤,煽動使用者情緒、道德綁架輿論。大有一種反客為主理所應當的感覺,微信會容忍嗎?可能換誰都不會。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定要涇渭分明。商業的歸商業,道德的歸道德,講道德沒錯,但並意味著無理取鬧。如果非要把道德強加給商業,顯得有些過於情緒化,多少有些下乘。
對於位元組跳動而言,一家估值快800億的公司卻屢屢用道德牌開打輿論戰,將自己置於弱者的地位,這樣的做法難免與獨角獸公司的身份不相匹配,這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畢竟,“你弱你有理”的做法其實更像種強盜邏輯。正所謂在商言商,開放合作與否更應該從商業原則出發,而不是針對微信簡單粗暴的道德綁架。
作者:周興斌,微訊號:wx1141688,公眾號“周興斌”,歡迎署名轉載。
作者系資深 媒體 人、知名 科技 自媒體 。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網易看點簽約自媒體作者,2017年度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人工智慧、移動互聯、數碼 家電 的產業融合,文章在砍柴網、介面、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Donews等50餘家平臺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