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收視破1、迪麗熱巴出鏡,《聲臨其境2》也需向“流量”低頭?
編者按:本文來自“ 娛樂獨角獸 ”(ID:yuledujiaoshou),作者:赤木瓶子,36氪經授權轉載。
一位博主曾說過,“五感裡聽覺退化相對較慢,音樂幾乎是最後的浪漫指南。”事實上,聲音不僅可以寫成一本浪漫指南,還可以作為傳播媒介迅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近年來,除了一些老牌音樂綜藝外,以“聲音”藝術為主題的節目開始嶄露頭角。
去年初露頭角的《聲臨其境》在上個星期五播出了第二季,首期節目收視不錯,全國網收視率1.06,收視份額3.86%,全國網城收視率1.45%,收視份額5.47%。對於一檔表現聲音藝術的非大眾節目來說,這樣的收視成績,證明了觀眾對於聲音題材仍然懷有較大且持續的熱情。
不過與收視“高開”相對的是,觀眾們對第一期節目的評價褒貶不一。節目播出一期後,豆瓣評分只有6.7分,剛過及格線的分數與第一季高分高口碑8.2分相對比,難免令人心生遺憾與疑惑。
節目開播當晚,除了#被秦昊圈粉#、#嚴屹寬 人形變聲器#之外,#杜淳 很尬#也登上了熱搜前十。在明日即將播出的第二期預告中,《聲臨其境》節目組邀請了迪麗熱巴、朱時茂、蔡明、白客四位嘉賓一起亮相。在預告中,迪麗熱巴挑選了《哈姆雷特》的節選片段,飾演一個精神失常的女人。儘管在預告中,迪麗熱巴的配演生動有力,但有不少來自網友的質疑聲音:《聲臨其境》第二季需要走流量路線了嘛?
主持人凱叔曾向娛樂獨角獸表示,《聲臨其境》是一檔“啼笑皆非與莊嚴肅穆並行”的節目。那麼,流量是否沖淡了節目的嚴肅性?作為一檔展現聲音藝術的小眾綜藝,第一季將很多可能並不知名但很有實力的演員帶到了觀眾面前,到了第二季,《聲臨其境2》也需向“流量”低頭嗎?
評分驟降, “聲音”為何遭遇瓶頸?
相較於第一季帶著一聲“寶貝兒”驚豔眾多女性觀眾的朱亞文,韓雪如同原版的俏皮海綿寶寶,以及翟天臨、潘粵明、尹正等“被低估”了臺詞功底的中青年演員們,還有配音圈罕現於臺前的大神邊江等等,《聲臨其境》第一季是一批不折不扣的黑馬,闖入聲音類綜藝圈層並迅速擁有了“姓名”。
而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做了哪些升級?
最大的升級來自張鐵林、張國立、王剛組成的中國最著名“鐵三角”,為演員們的配音表現增加了更多來自戲骨們的專業性評述。除此之外,節目在舞美製作也進行了一些升級,整體制作水平較上一季有多提高。
那麼為什麼第二季節目的評分明顯下降?
第一,作為一檔展現聲音藝術的垂直聲音綜藝,觀眾對於第二季的期待值早已達到巔峰。而在《聲臨其境2》第一期節目開場中,儘管驚豔,但沒有達到觀眾的心理預期,觀眾的“驚豔閾值”早已經被第一季中的朱亞文、韓雪等驚豔亮相填的滿滿的。除此之外,在剪輯與新聲團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引起網友不適。
有豆瓣網友評價“沒達到預期”,“第一期有一些平庸。從第一季類似我是歌手的專家點評模式,轉變成了演員的誕生培訓+點評模式”,“剪輯似乎沒有上一季好。”
不過引起較大爭議的部分則來自於第二期預告中,傳統視野裡“流量明星”迪麗熱巴的加入。在《聲臨其境》這樣的節目中,老戲骨、聲音大咖、配音圈大神頻繁出沒,這也是一開始《聲臨其境》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聲音大咖的驚豔亮嗓,實力派演員們的聲音形象顛覆,比如朱亞文、尹正、翟天臨等等。
在《聲臨其境2》第一期節目中,多數負面評論來自對杜淳的競演評價, “尷尬”、“個人帶入感強烈”、“把黃渤配音成了偶像劇男主”等等評價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作為一名演技受到認可的青年演員,杜淳竟成為當場表現最為弱勢的一位選手,節目對於嘉賓專業能力的考核壓力,可見一般。
第一位上場展示配音實力的是《我就是演員》亞軍,曾為梁朝偉、張學友等影帝配音的塗鬆巖,在為《我的團長我的團》節選片段配音時追求嘶吼效果,塗鬆巖扼住自己的脖子配音,最後因缺氧而身體不適。
而頂著文藝片男神名號一路走來的秦昊,演技與臺詞功底自不必多言,在後臺休息室也不停地忘我背臺詞找情緒,緊張度肉眼可見,並表示自己“昨晚四點才睡著。”“天涯四美”之一地嚴屹寬也在模仿《霍位元人》中巨龍的嘶吼時展示了自己的鼻喉音,並被觀眾稱為“人形變聲器”。
所以娛樂獨角獸認為,擔憂於節目會偏向於“唯流量論”的觀眾大可放心,這樣一檔嚴肅認真且聲音大咖雲集的節目,想必並非是所有流量明星都有勇氣站上來的。
迪麗熱巴儘管是傳統視線中的流量小花,但在多檔節目中也展露了自己“蠟筆小新”等質量還不錯的仿音,作為《聲臨其境》史上最“與眾不同”的嘉賓,第二期的配音表現除了引領粉絲流量外,想必也會引來不少觀眾想一探究竟。
八方圍剿, “聲音”節目為何愈發難做?
《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新一季節目如何保持新鮮感,如何挑選合適又肯冒著風險上節目的演員,是《聲臨其境2》必須要面對的‘兩難’。”她還表示,《聲臨其境2》請人的成功率大約會在60%左右,也就是40%的人選不同意出演或不適合出演。
事實上,從《歌手》到《好聲音》,一檔披荊斬棘闖進觀眾視野的節目,卻總是要面臨這樣的兩難,更難的是,這“兩難”也只是眾多難點的其中之二罷了。
單從播出效果來看,《歌手》的關注度正在逐年下滑。《歌手2019》首播當晚,酷雲實時資料顯示:《歌手2019》直播收視率1.136%,與《歌手2018》的2.2%相比大幅下滑,幾乎重新整理了七年來的最低紀錄。
事實上,對於聲音類綜藝而言,無論是“好聲音”、“蒙面唱將”等電視綜n代,還是《中國新說唱》《即刻電音》《聲入人心》《聲臨其境》《聲入人心》等垂直門類的電綜藝或網綜,從選秀類別到創作型別,從明星競演到星素跨界,從垂直文化到展示“演員的自我修養”,在型別扎堆的音樂綜藝環境下,爆款卻愈發的難以問世。
“聲音”類節目的範疇之廣,門類之多,讓觀眾應接不暇。在相同的“聲音”語境下, 新鮮感、原創價值以及網路綜藝的衝擊都是原因的一部分,而隨著近些年大量原生網際網路內容在不斷的出現,電視綜藝可能有些被動“失勢”——今年《歌手2019》首播當晚收視的不慍不火,在微博之夜等網路盛典的襯托下顯得遺世而獨立。
回顧中國電視節目的“聲音”進化史,從選秀綜藝的“開疆僻壤”到星素競技的“遍地開花”,再到垂直綜藝如展現聲音藝術的《聲臨其境》、《聲入人心》等等,對於垂直節目而言,自帶的藝術色彩與專業氣質,使其稍有不慎便會為觀眾所質疑,而製作團隊想必會更加愛惜自己的羽翼,在製作層面不斷升級創新以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視聽觀感,在挑選嘉賓上亦會精斟細酌。但垂直綜藝並非只能“曲高和寡”,我們為何不給到一些包容之心,去觀望一些新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