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線上教育直播如何讓孩子們戀上課堂?
當前,線上教育主要有兩大派別:直播和點播。 其中,直播互動教育是指以網際網路為媒介,利用多媒體及其他數字化手段進行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模擬面對面的實時互動教學活動。
有人說, 如果把新東方稱為教育集團1.0,那麼學而思(好未來)可以稱為2.0模式 。新東方走的是“名師”路線(師資驅動),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學而思聞名遐邇的是其教學標準化(內容驅動),從教師轉為“以學生為中心”。
兩者都屬於培訓機構,高成本也註定了其高客單價,所以 教育3.0應該是產品技術驅動型 ,提升學習效率效果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客單價。
線上教育直播模式已經融入了許多產品技術元素,應該屬於2.5時代,它雖然還是培訓性質,但實際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它打破了地域約束,覆蓋所有網路能觸達的地方,讓使用者可以以較低門檻接觸到最優質的內容。但相比線下又有諸多問題,比如:集體學習氛圍、上課專注程度、互動效果、到課率課程完成率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線上教育直播模式應該由兩套模型構成:一是教學模型;二是動機模型。
01、教學模型
現在比較流行的是雙師模式和翻轉課堂 ,雙師模式重在課上教和學,即提升了名師的教學效率,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翻轉課堂重在課外的教和學,提倡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課上老師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人交流、輔導並解決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兩者都在“教學練測”範疇之內, 教學模型可以圍繞“教、學、練、測”四個方面打造 ,比如:對於企鵝輔導,課前課件和直播授課的“教”,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聽課做標記和課後回放的“學”,課後習題的“練”和階段性的“測”,只是側重點不一樣。
02、動機模型
動機模型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夠按照“教學模型”持續主動地學下去, 動機模型主要可以由四個方面構成:目的、自我評價、外部壓力、遊戲化應用 。
目的: 幫助學員確立和調整學習目標,並不斷強化學習動機。
自我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清晰地定位學習程度,明白每個知識點掌握程度,目前國內教育在這塊反饋方面普遍是滯後的,學生只有在學習一個階段後才進行考核(期中、期末考),而且還不能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在哪裡。但是線上教育可以做到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反饋每個知識點學習程度,減少無效做題;而且還可以結合遺忘曲線,智慧練習。(產品:知識點體系檢視、學習任務及進度等)
外部壓力: 學生因為外部的壓力而繼續學習。線下教育更多的壓力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線上教育也可以圍繞這些展開。(產品:使用者激勵體系、老師定期評價反饋、排行榜等)
遊戲化應用: 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遊戲化元素的應用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趣,讓使用者成就感持續線上。不過注意的是將遊戲元素應用於學習產品打造,而不是本末倒置將學習放置於遊戲中。(產品:闖關、寵物成長等)
線上直播教育需要考慮教學模型和動機模型,它解決的是一個體系的問題,而不是單點問題,比如:背單詞、翻譯這些輔助工具。
在直播課堂前端主要考慮授課學習情境、互動、效率(課堂標記、使用者激勵等)和遊戲化,課堂後臺主要解決“黑盒問題”,將課堂效果資料化呈現,並以此滿足個性化需求。在直播課堂外的產品部分主要考慮反覆練習、“自我評價”(學習任務、掌握程度、測評模式等)、效率(個性化、使用者激勵等)和遊戲化。
最後,直播模式只是眾多線上教育的形式之一。 目前K12/少兒線上教育市場主要有三種商業形式:工具、內容和網校 。每種形式都有各自的領跑者,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不斷成熟,未來會有更多突破讓線上教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