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亞馬遜的成功之道:使用者反向驅動的增長奇蹟
► 高維君說: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改變,就是在技術和經濟上,預示著使用者主權時代已經來臨。
使用者反向驅動增長的理論起源於 亞馬遜 。在亞馬遜,幾乎每個人都知“增長飛輪理論”,這是指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的一個良性增長迴圈。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認為,在亞馬遜的增長飛輪裡,當用戶體驗更好的時候,平臺流量自然增加;而更多的流量會吸引更多賣家,這樣消費者就能選擇更多更豐富的產品,以及獲得更方便的服務,從而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隨著飛輪的不斷成長,亞馬遜的運營成本會被分攤,成本結構將會更加合理,這樣又可以將省下來的錢返還給消費者,形成低價,而低價作為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又會推進飛輪的成長。
如今,越來越多企業把“增長飛輪理論”作為企業發展的指導理論。
1. 生產驅動
企業發展和變革的驅動力,基本上經過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1.0階段。這個階段基本上是靠生產驅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福特。給大家講個笑話,據說福特曾經跟記者開過一個玩笑,他說,福特公司很尊重客戶,我們可以滿足客戶所有的需求,我們可以滿足客戶在汽車顏色上的所有需求,只要你喜歡黑色汽車。
為什麼福特要說這句話?因為福特只生產黑色的汽車。福特為什麼只生產黑色的汽車?因為他們經過科學的測算,發現黑色的油漆最省成本,風乾時間最短。所以,他們只生產黑色汽車,這就叫生產驅動。在工業化時代,要把客戶當上帝?那根本是一件扯淡的事。
因為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完全是靠生產在驅動。企業生產出產品,再賣給客戶賺取利潤。那是一個物資缺乏,供不應求的時代,他們根本不可能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2. 渠道驅動
2.0階段就是渠道驅動的階段。其實現在大部分的傳統行業,例如快消品、服務業,絕大多數企業的經營思維和理念還停留在渠道驅動階段。
最有代表性的是快消行業。我有幸在可口可樂工作了一段時間。那些日子裡,讓我對渠道銷售的認知非常深刻。可口可樂把所有的市場分成七大類,包括批發、零售、超市、教育、醫療、大賣場等等,而且它可以非常精準去定位每一個渠道的戰略。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就是當產品從工廠生產出來後,可以批量分銷出去,快速地在經濟上獲得回報。但是壞處也很明顯。如果你想掌握客戶的資訊,想用客戶的資訊來反向指導產品,一方面是很難,另一方面成本非常高。
可口可樂其實不是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他們也明白自己被渠道商控制得太厲害了,價格上被牽制,而且沒有辦法做資料的反向收集和反向驅動。最簡單的例子,我在可口可樂時候,每次季度考核時,我們就很抓狂。為什麼?公司給我們壓了很嚴重的KPI,而我們要完成KPI拿到獎金,就必須跟渠道商去談判。渠道商這個時候就開始威脅我們,要麼在價格上給優惠,要麼給獨家經營協議,要麼給返點等等。這個時候,為了完成自己的KPI,我只能妥協。
所以,渠道驅動的最大弊端,就是你對終端使用者的控制是很弱的。這種控制包括資訊,購買能力,新產品推廣等等。
可口可樂曾經試圖做過改變。它推了一個101系統,試圖把大的渠道商化解成接近零售的渠道商。比如在一個縣,就找那麼一兩家,做它的101合作伙伴。可口可樂給101合作伙伴更多優惠,但是渠道商的使用者資料必須對接到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幫渠道商建立CRM系統,只要這些渠道商有一家新使用者進入,只要資料錄入到CRM系統,可口可樂就可以檢視到這一家新使用者的銷量、庫存等等。
但是做了兩三年就堅持不下去。為什麼?
因為原有的大型渠道商的抵制。那些人感覺到這對他們是一種威脅,然後開始跟可口可樂談判,雙方開始博弈。到最後,可口可樂發現通過101渠道商賣出去的東西遠遠不及現在傳統的渠道商,結果只能妥協。
所以在渠道驅動時代,要想通過使用者反向驅動企業做轉變,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3. 使用者驅動
但是很幸運,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就能做到真正的使用者驅動,這就是3.0的階段。
在使用者驅動的時代,它是由消費者反向驅動渠道商。消費者會有很強烈的聲音,而且通過網際網路把這個聲音放大,他們會告訴上游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什麼價格。渠道商聽到這種聲音以後,就會告訴廠商,使用者想要的是什麼東西。甚至有做到極致的,連渠道商都跨過,直接由消費者去驅動廠商。
使用者驅動企業變革的案例,我覺得 小米 是一個。小米的崛起,它之所以能夠在國內一片紅海的手機市場闖出一番天地來,我覺得它在使用者驅動上做的非常好,黎萬強出了一本書叫《參與感》,他在書裡講到如何把使用者拉進到生意的決策上,還有產品的設計,社群運營等等。還有,我很推崇的一家公司亞馬遜,它也是在使用者驅動上做得非常頂尖的一家公司。
最後,我用這張圖來很形象地向大家說明什麼是生產驅動、渠道驅動和使用者驅動。
生產驅動,服務的是所有人。我們把每一個消費者的臉模糊化,他們長得不一樣,穿得不一樣,但他們的臉全部是一樣的。什麼是臉?就是消費者的個性化。我生產出來的東西,我不在乎賣給誰,我只在乎我能不能賣出去,所以我服務的是所有人,而且這些人是沒有臉的。
所謂的渠道驅動是什麼?為什麼可口可樂把市場分成七個渠道,就是要尋找共性。簡單來說,他們把客戶分成了幾類,比如說批發商就是有著很多共性的一群人,這些人銷量大,有共同的價值訴求,而且他們的目標使用者非常類似。
所以可口可樂把人分成了幾類。他們就像人臉識別一樣,他們只抓那些臉部有共性的人,他們嘗試用這種方式把消費者分類,但是,他們對下游的消費者的分類還不是特別清晰。
到了3.0階段,就是使用者驅動的時候,品牌商才開始去關注每個人的個性。他們嘗試利用 大資料 技術進行使用者畫像,我這邊畫了一個模糊的臉,就是要讓你們自己去定義它。這時候每個人的個性化才能夠真正得到體現。
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蠻簡單的。因為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從經濟規律的角度,都能夠讓我們實現這一點。
亞馬遜在2017年推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功能Amazon Customer Insights(獲取客戶見解),幫助賣家梳理產品特性,為產品更新迭代、產品開發提供有用的資訊。
這是一個專門為賣家設計的程式,允許賣家以問題的形式徵求消費者意見反饋:客戶是什麼原因購買這款產品,他們喜歡什麼等等。這其實有點類似於使用者畫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戶的購買習慣。
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資料技術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4. 亞馬遜:無序即高效
一次,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現在大資料數字化是很多客戶都需要的,他問我為什麼不開發一門這樣的課,講大資料數字化。
我說我目前並不太願意講。為什麼?因為目前還處於市場教育的階段,大部分人的認知還停留在大資料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可以把資料的運算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很多人還停留在這種認知階段。其實這是錯的。
大資料應該是什麼?它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命和改變。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什麼叫大資料思維?
做生產管理的都知道,倉庫裡的庫存都是分類擺放的,差不多的品類放在一塊,這是在非大資料時代幾乎所有的廠商遵循的一種管理原則,有序及高效。
但是亞馬遜不是這樣的。亞馬遜遵循的思維邏輯是什麼?無序及高效。所以如果你到亞馬遜倉庫參觀的話,你會驚奇的發現,它的貨架上擺放的貨品全是混搭的,它的貨架下放一個小機器人,一個貨架上有九個格子,九個格子上的貨品全部不一樣,可能一個鉛筆旁放了一本書,一本書旁放了一個食品,它完全是混亂的。
為什麼?因為經過測算,利用混亂擺放、混亂上架、混亂出貨的這種原則,發現比傳統的有序擺放的貨物管理方式,在時間和成本上可以節省20%以上。所以這叫什麼?這叫大資料思維,要用大資料去改變公司的運營管理的邏輯。
而所謂的大資料運算,大家都認為通過買一個雲端計算,買一套IT解決方案,把資料運算高效化。其實,這只是大資料的應用的最基本的層面。
為什麼我們要從生產驅動、渠道驅動變成使用者驅動?因為我們進入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由於技術的發展,資訊的複製與傳播非常快,而且成本很低,邊際成本幾乎是零。
舉個例子,我是領英的專欄作家,我在領英上有300萬粉絲,昨天我發了一條資訊,就是講我的新書銷售不理想,轉化率很低,於是中午就跟出版商開了一個會。然後截止到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下,已經有2萬多條閱讀,有幾百條評論點贊。
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網際網路時代到來,首先從技術上徹底解決了資訊的傳遞。網路倍增的這種效應,像雪崩一樣,可以快速傳播出去。
而在工業化時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企業就是靠資訊壟斷賺錢的,這個資訊包括技術,渠道,使用者等等。它們靠壟斷資訊賺取大量的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小時候玩過的柯達相機,現在幾乎沒人用了,除非攝攝影發燒友。
柯達是被誰殺死的呢?數碼相機。但你們知不知道柯達在1974年就掌握了數碼技術?柯達其實是全球第一家掌握數碼技術的人,但它一直遲遲不願意推。為什麼?它在全球分佈著大量的膠片工廠。沒有人願意自己幹自己,把自己的胳膊砍斷。
在生產驅動和渠道驅動的時代,貨物和資訊的流轉基本上就是廠商——渠道商——消費者。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靠資訊壟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所以一定要轉變思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已經到了使用者驅動的時代。你的使用者已經在網上,競爭對手也很容易就能掌握。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改變,就是在技術和經濟上,它預示著使用者主權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