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寂到再興:並聯機器人迎來“逆襲”
自2012年ABB的專利解禁後,有數十家企業先後進入並聯機器人領域,然而經過幾年的市場淘洗後,一部分廠家選擇了退出,另一部分則將並聯機器人作為自己產品線中的一環,最終選擇在並聯類產品深耕的企業已經不多。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什麼?
而2018年,當工業機器人總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並聯機器人在某些領域卻將迎來增長的爆發點,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麼?
投入產出比低,讓企業紛紛離去
在製造業領域,對前後端裝置的依賴,對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的素質要求決定了自動化方案的研發的週期不會太短。阿童木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宋濤說:“例如我們開發一個新的場景,從最開始去客戶現場看方案、修改,到技術方面一些細節的細化、出圖、加工、裝配,再到現場除錯、問題反饋、二次整改,最後試產、驗收,只有經歷過這些環節之後,才能對機器人進行評判,而這一系列的過程是不會有人替機器人企業埋單的。”
宋濤說,六軸機器人已經在很多應用領域都經過檢驗,後續的企業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不同廠家只是在效能、價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罷了。而並聯機器人則不同,對應用場景、應用端的生產工藝等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同樣的裝置在不同場景不同廠家是否具有拓展性也需要驗證,這意味著企業要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所以有些企業就知難而退了。”
勃肯特董事長王嶽超認為,剛開始並聯機器人市場還沒有起來,所以前期投入資金比較少,很多企業並沒有看到這個市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就盲目的進來了。但是這些企業並沒有在技術上加大投入,做出來的產品品質不好,速度不夠快,不能被市場認可。再加上銷售數量少,投入產出比差,因此很多企業陸陸續續選擇了離開。
專注產品和技術是留存之道
能否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屹立,要看一家企業的基因,以及驅動整個團隊的因素。以阿童木機器人為例,主創人員在研究生階段做了關於並聯機器人理論的研究課題,接觸並聯機器人的時間較早,公司在成立之初也並非以銷售為導向,而是以技術為驅動。
“我們是想把學校裡研究的東西做成產品,並且能夠讓產品在效能等方面和國外一線品牌趨同甚至是比他們更好一些,而不是為了開啟銷路,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宋濤說,以銷售為驅動的企業必須不停尋找應用場景、找市場,但沒有太多的開發過程,在技術上也不會太過深入;而以產品為驅動的企業則會把注意力放在產品本身,即便應用場景和市場還並沒有出現,企業的基因和屬性也會推動整個團隊先把好的產品做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在某段時間裡很多人對於並聯機器人市場並不看好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堅持下去。”
王嶽超也說,是走是留,和公司帶頭人的背景關係很大。“我是做技術出身的,之前花了很長時間調研產品和市場,一直想找突破口。而有些人則願意迎合市場,做大銷售額和利潤。”
華盛控副總經理陳敦堅說,做產品要專一,要耐得住寂寞。他認為,整合應用的開發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需要了解不同行業的工藝,這是機器人廠家比較頭疼的難題,也因此使得一些廠家中途退出了。“整合應用開發是並聯機器人發展的阻力,但是突破之後整個行業會上升一個非常大的臺階。”
“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讓整合商和終端使用者共同融入工藝開發流程上,使得開發的時間更短,產線更容易升級。” 陳敦堅說。
並聯機器人前景樂觀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經歷了2017年的“爆發”後,2018年增速有所放緩,但從各家並聯機器人企業的反饋來看,情況卻比較樂觀,例如王嶽超就表示,上半年並聯機器人廠家的出貨量都很不錯,下半年這一趨勢還將延續。
宋濤認為,之所以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速放緩,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於3C電子行業,特別是智慧手機市場開始出現疲軟。“在過去的三到五年裡,整個3C電子行業的增長勢頭很迅猛,因為智慧手機正處於‘全民普及’階段,但此後除一線和二線城市外,其餘地方的手機換機頻率都在降低,市場增量也出現下滑。另外,今年蘋果手機處於產品更新的‘小年’,並不會推出全新型號,這一點從去年年底富士康、藍思、歐菲等手機供應鏈企業的框架採購合同反饋出的資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但並聯機器人並沒有受到太多這種大環境的影響。“從公司內部的統計資料,以及客戶資訊的反饋來看,並聯機器人出貨量有了大幅增長。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並聯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例如醫藥、食品、日化等,受經濟週期性波動的影響較小,需求環境也較為平和。此外,這些領域的自動化需求也正在進一步被髮掘,”宋濤說。
陳敦堅表示,今年機器人行業發展受到影響是3C行業的整體下滑所致。“並聯機器人不受影響,因為並聯機器人在3C行業佔有率較小,所以影響不大,而在食品行業,將會有一個爆發點。下半年,我們也是保持非常樂觀的態度,華盛控下半年會推出更適合低附加值產業的並聯機器人。”
宋濤說,目前並聯機器人銷售的重點在於對行業的挖掘上,而相關的應用場景又非常下沉,因此市場潛力是無法測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