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產品】vol.10到底何謂好產品?
何謂好產品?這個問題從踏入網際網路開始可能對每一個人都會產生疑問,特別是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一直纏繞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好產品要同時滿足使用者需求與公司目標。
好產品要能發現需求,滿足需求,甚至“創造”需求。
好產品要能給使用者驚喜,
好產品要高效、持久、超預期、低成本的滿足使用者需求。
……

當然,以上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以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角度1:使用者對產品的不同渴求
好產品要依次讓使用者覺得有用、好用、愛用。

產品需求結構圖
有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重點就是能夠把實際問題解決。而怎麼挖掘有用的需求,這就要取決於產品的產品思維,這一層是理性層面。
好用——讓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驚喜,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持續給使用者正反饋,這是比較主觀的東西,也是感性的層面。
愛用——使用者離不開,需要的時候第一個想起,這是人性層面,也是發自使用者的個人情感。
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按著這三個層次逐步遞進,依次滿足。在每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後都是按照著這樣的程序。通過滿足使用者的不同層次需求讓產品慢慢建立起高高的壁壘和完善後續的生態系統。
角度2:產品隨時間不斷演變
好產品會依次呈現——個體價值、個體粘性、群體效應、生態系統

產品金字塔
個體價值:通過產品所提供的功能或服務為使用者創造價值,也為產品本身創造價值,這是產品的主要核心。加上優美的設計、優秀的體驗,在這一階段的產品壁壘比較低,所以容易被抄襲,只要一旦成功,大廠就可以快速複製。
個體粘性:從數值來說就是產品的留存和日活,怎樣讓使用者一直停留在產品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讓使用者越用越爽,在某個點或者某個問題上需要解決就會立刻想起。形成很好的品牌和情感效應。
群體效應:是多個個體價值的網路連線,形成更大的產品價值。比如某些裂變的玩法,或者多方面多維度之間在系統裡的利益轉換,形成一個個的群體,讓產品不再只是為單個人服務。這將成為產品的催化劑,讓產品離好的產品更近一步。
生態系統:產品的最高狀態,使用者因產品而成長,而產品通過不斷地迭代更新,變化出更多的功能和玩法。這就像從一棵小樹慢慢發展成一整個森林,在森林裡有各色各樣的生物,和完整的生態系統,能實現很好的自給自足。
從產品的自身發展角度去看,就是從一個切入點開始,一步步走到終局的過程。也是依次提供使用者價值、商業價值、社會價值的過程。
角度3: 產品中的非產品因素
一個產品釋出後,之後還有許多的事去處理,例如怎麼推廣讓更多使用者知道,怎麼在產品裡面做一些活動,把使用者的維護做好,在增加日活的同時也要不斷增加新的使用者,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產品出來後,如果只通過自然增長,這速度肯定難達到公司的目標。這時候就需要把產品推出去才能讓更多人知道,而有些活動需要開發與產品去配合,同時也要一定的活動資金。
而如果在推廣時減少成本,提高推廣效率和範圍,那這樣就能產生一個很好的自發傳播。這也是一個好產品所具備的功能,通過好的質量增加使用者口碑,而不是發行者的吹噓。
所以在推廣成本上超出預算,增加產品的開發成本或週期,這樣將得不償失。
這時候推廣和運營相當於產品的助推器,讓產品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和把產品做得更好,升得更高。
角度4:產品在產品中的矩陣

產品矩陣
不管是個人開發者還是公司的產品,通常不只有一個產品,很多時候需要考慮以後的發展,從單個產品拓展到多個產品,形成更好的互補或者讓整體更優。
可複用:好產品能夠給公司其他產品提供複用的資源,例如使用者資訊、相關資料和供應鏈。
互惠互利:在整個公司的產品矩陣中如果有一個爆款或者好的產品就不會再有另外一個相似的產品,通常都會以其他的方式或功能與現有產品形成一種互補的狀態,進而達成互惠互利。這樣就能把之前積累的使用者複用到另外一個產品,減少獲取新使用者的成本,也可以通過產品內的推廣宣傳,吸引使用者去嘗試新的產品。
知進退:每個產品都會有它的生命週期,好產品也不例外。每個時代都會有每一代的產物,在新生事物出來的時候就要加快步伐進入,在末期時就要趕快轉變退場,要做到這樣實屬不易。就如MP3播放器代替walkman,數字音樂代替DVD。這時候就要在產品末期懂得資源的釋放,把最後的價值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