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百度把流量導向百家號是正確的
在1月23日的“百家號2019內容創作者盛典”上,百度副總裁沈抖演講時說:
“我昨天還壓力很大,覺得這次活動的預熱不夠。沒想到今天已經成焦點了。”
沈抖指的自媒體一篇引起行業熱議的文章《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使百家號得到了空前關注。
實際上,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向百家號傾斜,這事已經成為了2019年開年最大的一個網際網路新增變數,被普遍認為其產生的行業影響將超過更早些時候的微信7.0更新,以及位元組跳動釋出快閃。
實際上,可以把業界對百度“夯實移動基礎”戰略,加持百家號的意見,分成兩個大問題來討論:
1:百度為什麼要這麼做?
2:百度可以怎麼做?
作為長期的百度觀察者,筆者的看法是:百度這樣做,不但不是“墮落”,而前恰恰相反,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百度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移動網際網路已經如火如荼地發展了10年,一個基本事實已經被所有使用者所熟知:巨頭都在搞封閉生態,而且社交巨頭比搜尋引擎搞得要早得多、嚴密的多。

以上兩則舊聞,只不過是移動網際網路十年來發展過程之中的兩個小拐點。而我們都知道,擁有10億級別使用者的微信,也是封閉生態,百度並不能“爬”到微信裡面的使用者資料與內容。
實際上,2013年開始阿里與微信互相遮蔽,2017年開始今日頭條與微信互相遮蔽,這些都反映出一個基本事實:巨頭搞生態,必然會帶來封閉,誰都不願意對方在自己身上薅流量的羊毛。坦率地講,百度已經是巨頭之中最開放的了。
然而,百度搜索引擎流量向百家號傾斜,還有事關生存的更重要的原因。
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PC網際網路流量已經在衰減,百度必須快速決斷。
前些天,緊隨《搜尋引擎百度已死》,有一篇《是PC網際網路死了》也在微信平臺廣泛傳播。這一篇的題目同樣是誇張的,但邏輯與事實卻是準確的。

準確地講,並非是PC網際網路真的死了,而在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建站模式與流量聯盟模式已經式微。
搜尋引擎的本質是資訊抓取,不管是百度還是谷歌,它們倡導的精神都是開放與共享,PC網際網路的無數站點就是搜尋引擎可提供給使用者的內容,是搜尋引擎產業鏈的上游。然而,在移動網際網路之上,不存在“WWW”、瀏覽器的存在價值有限,人們已經習慣於從不同的資訊孤島之間遷徙。這導致了在PC網際網路上建站的回報在逐漸衰減。
在這方面,無需拿舊日跟百度“吃過苦、流過血、也掙了大錢”的站長們舉例,而只需看看最重視傳播的媒體便可知曉——實際上,在當下時代,媒體不但不精心打理自己的網站,絕大部分中國媒體連App都不開發,而是加入“做號黨”一族。
面對上游生態在衰減的現實,百度必須快速作出決斷。實際上,很多人都曾經感嘆百度在近幾年來被A與T在市值上拉開了差距,而這種局面並非是由於百度在搜尋這事上做得不好或者份額不夠大,而是百度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之中轉身慢了,生態搭建的不夠好。
而百度這次戰略推進,在筆者看來,恰恰就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重要轉型舉措。其實,如果百度提前10年或者5年,在自己對網際網路流量有決定性節制力的時候未雨綢繆,而非過度依賴百度聯盟,那麼百度的市值肯定就會遠遠高於今日。
在百家號2019內容創作者盛典”結束之後,美股在本週三震盪,谷歌漲0.47%, Facebook跌2.22%,微博跌0.59%,阿里巴巴跌0.08%,百度迴應爭議之後,股價反彈了1.79%,是中概股之中表現最為優秀的股票之一。這也反映出投資者對百度這個戰略探索方向的認可。
百度可以怎麼做
本週,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向百家號傾斜,能夠引起如此大的關注,說明百度對於中國資訊生活,特別是對內容創作者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但由此說百度“墮落了”,則是刻舟求劍的妄言。
在20年前,網路還是一件新鮮事,上網的都是“三環內的精英”。但隨著網路的普及,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普及,搜尋資訊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操作,資訊推薦,也就是所謂的“內容分發”才是未來大眾獲取資訊的大趨勢。
在一開始的時候,傳統媒體精英看不起微信公眾號內容,後來則是微信扶植起來的自媒體瞧不上今日頭條上面的弄潮兒。再過去三、四年,你會發現,有志於做內容的創作者,會佔領一切流量平臺。
作為精英,你可以說城鄉壁被擊穿之後,媒體機構已經拼多多化,但這鍋絕不應該由百度來背。何況,隨著各大流量平臺對內容重視程度的提高,原來不夠優秀的創作者也在不斷提升自身內容質量。
根據百度的公開宣告,其實百家號的搜尋結果佔比,要小於10%。這相對於完全封閉的微信內容生態,要開放的太多。
而且,百度將新聞導向的是符合網信辦的稿源庫。是把流量指向百家號扶持的優質媒體、機構帳號。

比如有關時政的搜尋結果,前幾位其實都是權威媒體,只不過是這幾家權威媒體的百家號內容。也就是說,百度是全媒體平臺,而非“自媒體平臺”。
“百家號2019內容創作者盛典”上,百家號總經理阮瑜的幾個觀點值得重視。比如,她說:
“微信公號是粉絲分配的邏輯,而百家號則是粉絲分發+內容分發,百家號內容一方面供給Feed,一方面供給搜尋,我們去搜索供給的時候,也是擇優選優質的帳號和推薦到搜尋去。”
“在對原創的保護與劣質內容遮蔽方面,百家號的稽核最為嚴格,我們兩年內封禁了數十萬帳號,而且並不在官宣的190萬帳號裡面。我們向搜尋引擎推薦內容的事情上是很謹慎的。”
根據筆者近幾年觀察,這些基本符合事實。
(阮瑜在百度號釋出會上介紹新的內容創造扶持政策)
其實,百家號的最早形態是百度百家。很多自媒體人可能還記憶猶新,第一批百度百家的編輯,都是來自於入口網站的資深編輯,百度百家能夠起來這第一批人功不可。在2014-2016年間,百度百家平臺確實做到了稽核最嚴格與流量分成最優厚。
實際上,從百度貼吧誕生開始,百度一直就是一個囊括海量內容的內容創作平臺。貼吧、百科、文庫、百度經驗……再到後面的百度百家和現在的百家號,百度近幾年把內容生態提升到戰略層面上來,而今天的百家號則承擔起了上產內容這一重任,搜尋結果指向站內的百家號,意味著百度解決了舊時代“越快搜索到結果,越短時間停留”的問題。而正如前文分析,這也是百度亡羊補牢向移動網際網路轉型的重要一步。
顯然,作為毫無爭議的中文第一搜索引擎,只要下定決心,百度在打造內容生態上是有勝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