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如懿》遭衛視“禁播”,宮鬥劇恐將迎來市場“寒冬”?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作者牛角尖 ,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19年的監管“第一槍”給了古裝題材。
近日,北京日報官方媒體髮長文,點名批評《甄嬛傳》《羋月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在內的多部古裝宮廷劇,“豐富大眾文化娛樂生活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專文內明確指出,古裝宮廷劇具有的五大危害:
①熱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流行時尚。②精心演繹“宮鬥”情節,惡化當下社交生態。③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④宣揚奢華享樂之風,衝擊克勤克儉美德。⑤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
隨後,網友繼續爆料,稱“(目前)已有五家電視臺接到禁播宮鬥劇的通知,並且已被緊急叫停”。有記者對其進行了相關調查,發現正在浙江、東方、山東等一二線衛視“多輪播出”的兩部宮廷劇《延禧攻略》《如懿傳》正面臨著停播危險。其中,江蘇衛視在播的《如懿傳》於1月24日播到第12集時,暫停播出,由《杉杉來了》臨時頂上;浙江衛視在播的《延禧攻略》也於26日臨時被換。
昨晚(1月28日),在微博熱搜頁面,“宮鬥劇疑似遭衛視全面禁播”的傳聞更是被網友頂至話題榜第15名。官微下方,網友們自動站成兩派,一派以“終於得到監管”為首,力挺新政頒佈;另一派則以“沒必要一刀切”的悖論,持反對態度。喧囂熱議背後,宮鬥劇的“一刀切”政策能否落實?它的市場發展前景,又將如何?
宮鬥劇將迎“史上最嚴監管年”?
作為古裝劇分類中的一個分枝,宮鬥劇的發展自然要與古裝劇榮辱與共。
事件發酵的第三天,編劇李亞玲“親自下水”微博更文,“據說,在執行層面,已把範圍從宮鬥劇擴大到所有宮廷劇,殃及一片”,言下之意,即所有帶有宮廷背景的古裝劇都將遭殃。在回覆網友評論中,李亞玲更是直言,“(目前)播出平臺已經對所有宮廷劇重審!涉及宮廷的古裝劇都暫停上線和開機了”,進一步加實了古裝劇的“受難”傳言。
其實,這已經不是古裝劇第一次接受“政策”的嚴防嚴守了。早在2011年,廣電總局就曾放出訊息,嚴禁古裝劇領域中的穿越題材和宮鬥題材上衛視黃金檔,且在明年(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此類劇情的立項申請。率先靴子落定的卻是“穿越劇”。在政策頒佈之後,同年由楊冪和劉詩詩分別主演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則成為“衛視穿越劇”的最後一批代表。
最典型的案例則是2016年5月,由趙麗穎主演的《楚喬傳》。其原著小說“楚喬”是21世紀穿越而來的特工,在影視化創作過程中,團隊則將其刪改為“荊家撿來的孩子”。隨後,在播的多部影視劇中,如《錦繡未央》《知否》都秉承著“不得穿越”的政策條例,謹慎改編。觀眾偶爾可見的幾部穿越劇,也全部都在視訊網站播出,穿越題材徹底淪為網播劇的“福利”。
但在宮鬥劇領域,政策卻並未起到“一網打盡”的作用。有資料顯示,2011年-2013年期間,宮鬥劇的播出數量達到了23部,“巔峰之作”《甄嬛傳》更是在這期間誕生。也是在同一年,宮鬥劇作為古裝劇中的分支之一,一同迎來了政策上的第一道“限古令”——在排播份額上,古裝題材每月和年度播出的總集數都不得超過總數的15%;內容上,則更加明確地指向宮鬥題材,嚴禁戲說和胡亂改編歷史,鼓勵歷史正劇創作。
隨後的這幾年裡,每一次的“新限古令”頒佈,也基本都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直到2017年,官媒人民日報再一次發文批評“宮鬥劇偏離歷史”,指責其引起青少年對歷史產生錯誤認知,並呼籲“加大對歷史改編劇和網路小說的審查力度”。著名編劇汪海林更是多次向宮鬥劇“開炮”,召開“文化使命”研討會,以表示自己抵抗宮鬥劇的決心。
這才促使“宮鬥劇”成為輿論浪尖上的常客。
其實之於宮鬥劇,業內人士也一直對其抱有兩級分化的態度:一方認為,宮鬥劇受眾群體廣泛,基數相對牢固,在創作收入上,更有利益保障。諸如《如懿傳》在創作前期曾以13.5億的天價版權費用賣給多家平臺方;《延禧攻略》後期“反哺”衛視、海外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製作方帶去良好收益。
另一方則認為,宮鬥劇是徹徹底底的精神糟泊,應該被批判和摒棄。連一向擅長打造宮鬥劇的於正,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宮鬥劇low”;《如懿傳》導演汪俊則在自家劇播出期間,明確將其與宮鬥劇劃分界限,稱它為一部“感情戲”。由此可見,宮鬥劇在創作者中心目中的評判價值,並非一劑良藥。
此番,“宮鬥劇全面禁止上衛視播出”的傳聞愈演愈烈,除了進一步表明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監管日趨嚴格之外,也暗示隸屬於古裝劇範疇中的宮鬥劇,在2019年將迎來“史上最嚴監管年”。
從大女主、權謀劇到大男主,宮鬥劇的發展前景幾何?
宮鬥劇的發展,歷來已久。從2004年流入內地市場中的“港版”宮鬥劇《金枝玉孽》算起,宮鬥劇在市場中的發展年限已有14年有餘。這當中,既誕生過《甄嬛傳》《美人心計》這樣的口碑之作,也有《美人天下》《宮鎖珠簾》這樣的狗尾續豹作品。不過,從流量、話題傳播度來看,宮鬥劇亦是年輕人喜愛的重要題材之一。
可就在這幾年,隨著市場流行趨勢的瞬息萬變和政策對歷史題材的嚴加把控,宮鬥劇的“江山”,已經一日不如一日。最明顯的是在這兩年的市場當中,資料顯示,2018年播出的宮鬥劇數量有且僅有《延禧攻略》《如懿傳》兩部,雖在口碑和流量上,都取得不錯成績,但與往年播出的宮鬥劇數量相比,著實不值一提。
而在2019年待播的34部古裝劇當中,也鮮少遇見“宮鬥”身影,甚至連以往宮廷劇中最常出現的“清宮戲”也難見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上這幾年較為流行的大女主、權謀劇,以及以雙男主為主線的大男主劇。諸如,以湯唯、陳喬恩為首主演的《大明皇妃》、《獨孤皇后》,從劇名上就已透露出“女性成長”的自強氣息;《鶴唳華亭》《慶餘年》《天下長安》《霍去病》則基本都是以雙男主為主線,權謀、歷史為基調的權謀大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待播的34部古裝劇當中,當前僅有7部古裝劇正式定檔衛視,且有兩部古裝劇將以“周播”的方式在衛視播出,剩餘近2/3古裝劇全部轉戰視訊網劇。這意味著2019年的古裝劇市場排播份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未來,或許有更多的古裝劇將面臨“難以上星”的尷尬局面。
政策導向、待播題材分類,往往是每年市場中的“預判”風向標。這也就意味著,宮鬥劇在今年市場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畢竟,在前有政策追趕,後有市場新風向夾擊的當下,留給宮鬥劇快取的時間,著實不多。不過,也不排除會有第二個“延禧攻略”的可能,但前提是有創作者敢於觸碰宮鬥題材。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